顯示具有 人文素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人文素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11月29日 星期二

電影「那山、那人、那狗」

        只知道 YouTube 有很多好東西,卻不知道要如何從一堆乏味的片子裡挑出好東西。隨意做了些搜尋,巧遇這一部大陸1998年的電影,值得推薦。
        據說這是改編自大陸作家彭見明(1953年出生於湖南農村)的同名短篇小說。有點意外地發現,博客來可以買到收有這篇小說的短篇小說選輯,書名也是「那山、那人、那狗」。據說原著小說「充滿詩般語言」,真想去買一本來讀讀看。
        電影的敘事技巧有些地方不夠自然,但是我很喜歡電影的畫面和想要呈現的情感:質樸、簡單,卻醇厚。

2016年9月9日 星期五

德瑞莎修女的愛與虛無

        德瑞莎修女因為人間永無絕期的痛苦而長期懷疑神的存在,並因而忍受吉大的痛苦,最近卻被封為聖,很多人對此不解。我倒因此而更敬重德瑞莎修女和當今的天主教。
        德瑞莎修女的信仰危機,充分流露在一本她的信件編輯而成的書《德蘭修女:來作我的光》(英文書名 Mother Teresa: Come Be My Light)裡。
        此外,美國著名的專欄作家 David Van Biema 曾在 2007年八月為 TIME 雜誌寫過一篇「Mother Teresa's Crisis of Faith」,該文後來被翻譯成中文「特蕾莎修女的信仰危机」。

2016年8月7日 星期日

地球只有一個,但是

        以前在通識中心開課,第一堂我最愛引導學生去感受窗外的陽光,看著秋光灑落在林梢,或者穿透枝葉而灑落在地上,隨風搖曳的姿態、節奏。然後問他們:你們是否曾經覺察過陽光可以帶給你這麼細膩、豐富的情感變化?
        接著,我請他們閉上眼睛,安安靜靜地想一想,在清華大學這個據說很美麗的校園裡,「你最喜愛哪一個角落?」五分鐘後我請那些想得起來的人舉手,全班六十多人卻難得有五個人舉起手來。我會提醒他們:「假如清大校園的美從來都沒有進入過你的心坎,那麼它對你而言等於是不存在。」

2016年8月2日 星期二

第19項修煉:為自己唱歌

        這是「二、品味人生更高境界的能力與浪漫的情懷」的第9項修煉,看起來很容易,對某些人或許不那麼容易——尤其當你認真想要做到「不是炫耀,而是唱出心裡的情感,唱給自己聽」時。
        唱歌怎麼會跟「品味人生更高境界的能力與浪漫的情懷」有關,乍看應該是蠻奇怪的吧?
        且聽我細說。

2016年7月30日 星期六

愛情與意識形態:再談第一項修煉

       「大學畢業前要做的60件事」也可以說是「大學生的60項修煉」,因為裡頭有些很難做到,必須要長期的修煉。
        譬如第一項「純情地(不求回報地)愛上一個人」,它違背社會的普遍信仰(心魔、意識形態、social institution),因此大部分人都很難學會。
        這篇文章企圖喚醒讀者一些不那麼社會化(社會之前)的一些記憶,希望有助於讀者脫除意識形態的桎梏。

【饗宴】與柏拉圖辯證法簡介

        柏拉圖一生的著作匯聚於其一系列的對話錄中,而這一系列的對話錄也是我們間接瞭解蘇格拉底的主要途徑。
        在柏拉圖一系列的對話錄中,最有名的要算是【饗宴】(又 譯【會飲篇】)與【理想國】(又譯【國家篇】)。
      【理想國】是較完整地呈現柏拉圖的政治哲學思想與辯證法的著作,其中思想涉及 較深刻、完整但是議題較廣而不適合作為入門讀物。而【饗宴】則以「愛情」為單一主 題,逐層顯示其哲學方法的梗概,很適合當作一窺柏拉圖思想堂奧的入門書。
        不過,柏拉圖對於「辯證法」(dialetic)的說明主要是在【理想國】和其他對話論,而不在【饗宴】,所以本文會參考其他對話錄來簡介柏拉圖的「辯證法」。

2016年7月29日 星期五

純情地(不求回報地)愛上一個人

        純情而不求回報地愛上一個人,會被人笑傻,甚至被譏笑為腦袋有問題。然而就因為整個社會都普遍地失去這個能力,譏笑這個能力,所以這個世界裡也就失去了愛情——愛情變成一種輸贏之爭,變成一種「適配」與否的算計,變成「值不值得投資」的買賣,變成人間最噁心、醜陋的東西。
        我在高一的一堂課裡學會「愛」,雖然老師的具體措詞我已經無法精準地複述,但主要的訊息至今鮮明。

大學畢業前要做的60件事

        我列出60件值得在大學畢業前做的事,給大學生參考,以後會挑其中一部分專文探討。
        這些「事」,都是為了培養七項讓你受用一輩子的能力(涵養)。如果你沒辦法在大學畢業前培養出這種能力(涵養),就試著在碩士畢業前培養出來。
        學校才是培養新能力的地方;一旦離開學校,絕大多數人就只能靠著畢業前培養出來的能力去面對他的現實、理想與人生——因為,畢業後光是為了事業、婚姻、家庭、子女就已經忙得焦頭爛額,雖然既有的能力可以在「做中學」繼續成長,但已經鮮少有機會從「做中學」去培養出新的能力。

2016年7月18日 星期一

帶著孩子,在曠野裡讀詩

        有一段將近二十年的時間,我徹底懷疑起自己相信過的一切。那不是「虛無年代」,而是我的「哲學年代」:我一點都不頹廢,拼命讀書和反思,想要重新找到自己可以相信,值得追求,且絕對不自欺的人生目標。
        在那一段「什麼都不信,連自己也不敢相信」的歲月裡,我懷疑自己年輕時的許多種浪漫情感都是誇張、渲染、造作的。但是,我從來不曾懷疑過自己在大自然裡有過的許多感動。
        因此,我總提醒年輕的爸媽:培養孩子對大自然的愛,這種愛可能是他們最真實的資產、信仰和心靈的倚靠——如同家一般地溫暖、踏實。

2016年6月29日 星期三

有什麼值得讀的小說?

        每一個人讀小說的理由都不盡相同,結果他們讀的小說也就不盡相同。
       從大學時代開始,我只讀一種小說:作者本身就是以一輩子的心力在追求靈性的成長,一輩子堅持著理想,並且有能力誠實地面對自己的實踐,看清楚自己的軟弱與堅持,灰心與激情,自欺與盲信,從而隨著年紀的增長而對人性有越來越深刻、寬廣而真切的認識。我想認識的是過去五千年來人類最頂尖、最偉大的那< 0.0001%的人性——我把這些人的奮鬥稱為靈性與高貴人性的奧林匹克運動會,我把他們創下的紀錄稱為「人性的奧運紀錄」。

2016年5月31日 星期二

我的理想s:生滅與演化(下)

六、理想的生滅與演化:一種理想,無數種面貌
        同一種理想,可以有很多種面貌;同一種學習,可以有很多種心態和結果。
        高一讀柏拉圖的《饗宴》,懷著的是浪漫的情懷(認識一個偉大的靈魂);十年的哲學生活裡,我還是在念哲學書,但是沒有一絲一毫的浪漫,而是「生死與之」的決絕。高中和大學讀書時,是想辦法從中獲取靈感和觀點;十年的哲學生活裡,重點是學習與進行哲學思索(philosophzing),而不是閱讀。

2016年5月30日 星期一

我的理想s:生滅與演化(上)

        抽象地說,五十歲以後我的理想就是「善待自己、善待鄰人、善待土地」,或者「盡己、盡心、盡興;活出生命最好的可能。」
        具體地說,(1)持續深化我對自己和世界的認知與感受;(2)適時提供家人所需要的支持、提醒和鼓勵;(3)找到資質、熱情與追求的意願(含韌性與持續度)都遠遠超乎常人的人,啟迪他(們)生命的學問(人生哲學與對於生命的深刻感受),以及宏觀的跨領域思考能力(培養接棒的公共知識分子);(4)跟投緣的 NGO 團體互動,提供他們所需要的思想與建議;(5)其他可以協助弱勢與土地的機會。

2016年5月22日 星期日

可互換性:零件、工人、性伴侶、親子 & 人

        好萊塢電影把蘊意豐富的「love」大幅簡化成純屬肢體動作的「making love」,然後再改成「having sex」。"Did you have sex with her?" 稀鬆平常得就像是 "Did you have breakfast with her?",平淡到讓你從「早餐中水煮蛋、荷包蛋、滷蛋的可互換性」聯想起性伴侶的可互換性、親密關係的可互換性、親情的可互換性,乃至於人的可互換性——然而,真的有「可互換」的「個人」(individual, individuality),乃至於他的存在與存有嗎?。

再聯絡——別傻了!

        退休前那幾年有很多來自企業界的拜訪,在「生張熟魏」的歷練下,我很快地懂得業界在門口殷殷道別時的措詞「十分感謝,以後會儘快地再跟您聯絡。」——意思是:「我已免費要到所需的資訊,以後不會再來了。」
        這些年到處演講,不時有校長在演講後激動地表示:「能不能請教授再來演講?」退休前的歷練讓我很容易分辨誰言不由衷,然而連那些真心誠意的人也極少在事後再度發出邀請——我再也不相信「再聯絡」了。
        是世界變了?人心變了?還是我們正在成為「不屬於自己」的人(比社會學的「異化」還更深層的虛無化)?

2016年5月7日 星期六

安娜 •卡列妮娜為何那麼迷人?

        一個已婚的貴婦人,被一個好賭、膚淺、品味低俗的軍官誘惑,而生下自己不喜歡的女嬰,卻為此拋棄摯愛的兒子,和道德、能力、地位上無可挑剔的丈夫。這樣的女人,有什麼好同情,喜歡,捍衛的?
        要創造出一個這樣的女人,打敗社會公認的道德、宗教觀念,就是文學家托爾斯泰最大的挑戰。他的勝算在哪裡?道德、宗教觀念太抽象而蒼白,但是文學家可以用豐富的故事脈絡去創造出一個情感豐富、行為動機複雜,因而極端迷人的角色——不是蠱惑我們迷戀上低俗品味的價值觀,而是引導我們去擁抱更深刻、細膩的人性與價值。

2016年5月4日 星期三

剛剛鐘聲敲了幾響?

        假如你不知道剛剛鐘聲敲了幾響,是因為太專注地活著,以至於沒覺察到鐘聲?還是不知不覺地活著,無感到近乎一個植物人?
        你不願意成為植物人,為的是什麼?美食的樂趣?逛街瞎拼的樂趣?炫耀配偶和子女成就的樂趣?妝扮嚴整,一身名牌,自以為路人都在看你的樂趣?自滿而寂寞地在豪宅中,等待夜歸或不歸的人,又為的是什麼?
        忙亂了一天,深夜上床卻睡不著,回憶白天的經歷,單調到跟已經逝去的上百個日子沒兩樣,以至於跟過去的記憶模糊成一片的蒼白;有些浮現在腦海裡的片段,甚至不確定是今天發生的?昨天發生的?還是過去近百個日子裡的某天發生的?
        這樣的日子,為的又是什麼?這就是你要的「人生」?

2016年3月29日 星期二

互為表裡的理性與感性

        托爾斯泰的著作裡,我最愛的是他晚年的短篇小說。但是,有些人卻認為他的短篇小說都是一廂情願地在宣揚基督教的愛,非常地「教條」。會有這種想法的人,很可能都不了解托爾斯泰的生平,也沒看過他的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復活》)。
        如果跟佛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的《愛的藝術》(The Art of Loving)比起來,佛洛姆的著作直接在呈現他的思辨過程與內容,所以讀起來很理性而富有論證的線索;而托爾斯泰則是通過他的人生實踐和自省來進行思辨,通過一系列小說來呈現他對人性的觀察與思辨後結論(摘要),所以不容易從表面上直接看到他內心複雜的思辨過程,而需要讀者自己進一步去玩味與揣摩作者背後隱藏的思辨過程。

2016年3月28日 星期一

人類共有的基督教遺產

        在歐陸,基督宗教(天主教與新教)的神學、哲學與文學深刻地影響了俗世的哲學、文學,人性論、人生哲學,乃至於社會科學與社會發展願景,教會內的思想與教會外的思想盤根錯節地共生,有共同的根部與枝葉,難以分割。因此,如果完全不去理解基督宗教有關的人文精神,就很難理解歐陸文化的精髓。
        然而,台灣的基督徒與俗世的文青往往互不往來,很多教會外的文青對基督宗教或者陌生,或者排斥,這是非常可惜的事。而台灣的基督徒也往往只讀聖經,不去涉獵歐陸精粹的人文精神,這同樣地是非常可惜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