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5日 星期一

《單向度的人》與 1960s-70s年代的學生運動

      為了瞭解《源氏物語》,我找了些與「訪婚」、「走婚」有關的文獻,無意間發現 Geertz 對北大教授蔡華的書評。為了增進讀者對 Geertz 書評的理解,我著手開始寫人類學在 1960s 年代的巨變。然而寫到一半卻不禁停筆,開始寫這一篇文章,企圖扼要介紹《單向度的人》與 60s-70s年代的叛逆。
      原因是,如果這本書沒有在 1964年出版,如果作者馬庫色Herbert Marcuse)沒有因這本書的暢銷(第一版賣了30萬冊)而被當時大學校園內的許多學生視為精神導師,1960s-70s年代的各種社會運動可能會淪為各別獨立而零星的活動,難以串連成對「發達工業社會」的全面性反叛,而人類學在1960s-70s年代的演變也或許不會那麼劇烈。
      如果沒有美國(與歐洲)的 1970年代,我們今天視之為天經地義的多元價值或許根本就很難順利地誕生。
      一個人怎麼會對整個歐美社會(至少是美國的大學校園)有如此「既深且鉅」的影響?

2023年5月2日 星期二

越戰、反戰與1960-70年代的美國學運

      1960-70 年代的學運延燒遍及歐洲與美洲、澳洲的各個大學校園,甚至跟其他的社會運動(法國的工運,美國的黑人人權運動)相結合,最後成為顛覆一切既定社會價值、秩序(刻板的性別規範與性別歧視,資本主義消費社會裡的生產與消費模式,中產階級的道德觀與價值觀,etc),最後才有了今天我們所熟悉(習以為常)的多元社會。
      然而這種天翻地覆的價值革命絕非「經濟發達社會必然的現象」,經濟發達僅僅只是為變革提供了物質基礎,思想(精神)革命還需要學術界的參與與引領(譬如《單向度的人》的出版,以及社會學和人類學界的反思與變革)。
      此外,法國學生運動(革命)的外貿與後果酷似美國的學生運動(革命),然而他們的社會背景與導火線則有鮮明的差異。
      這篇文章先談談越戰、反戰與美國學運的關係,下一篇文章再來談 1960-70 年代美學人類學界的劇烈改變。

2023年4月15日 星期六

追櫻:錯過繁花似錦,迎來閒情逸致

     我在4/6搭上華航去京都,4/14返國,八個晚上都住在京都,原本的旅遊目的只為賞櫻,卻因為櫻花的花期一再提前,一度考慮過已訂好的旅館和機票,改成直奔東北。
      猶豫再三之後,心理上還是難以適應太突然、太劇烈的計畫變更,只好硬著頭皮維持原定旅館和機票,試著以京都為中心尋找周圍較高處、晚開的櫻花。然而仔細查索花期與交通後,發現花期較晚的地點都太偏僻,不自己開車很難到達(或者迂迴而費時)。
      最後,懷著沮喪的心勉強安排了一個行程。沒想到,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卻有了原本意想不到的收穫。

2023年4月1日 星期六

納人的訪婚與峇里島的鬥雞:表象與意義

原出處
      《論文寫作完全求生手冊》的〈附錄二、文化人類學的兩難〉討論紀爾茲(Clifford Geertz)的代表作 〈厚描:朝向文化的詮釋理論〉,並以他的〈深層遊戲:關於巴厘島鬥雞的記述〉 為例進一步闡述他的論點。
      《論文寫作完全求生手冊》原本企圖將每一章的字數控制在七千字以內,而〈附錄二〉最終卻將近萬言,因而關於〈深層遊戲:關於巴厘島鬥雞的記述〉的討論極度壓縮,每每因而感到遺憾。
      這篇文章將以紀爾茲對巴厘島鬥雞的解讀為例,談談納人「訪婚制」中的表象,以及「認識另一個文化」所涉及的深層問題。這篇文章既是〈附錄二〉(《論文寫作完全求生手冊》)的補充,也是在接續〈《源氏物語》:中文讀者的陷阱與對策〉中未竟的討論。

2023年3月22日 星期三

《源氏物語》:中文讀者的陷阱與對策

      《源氏物語》是日本「物哀」文化的源頭,影響日本千年來的文學、戲劇與藝術,想認識日本文化就必須讀它。
      譬如,川端康成在諾貝爾獎頒講致詞的演說稿裡就說:「《源氏物語》可以說是日本自古至今最優秀的一部小說,就是到了現代,日本也還沒有一部作品能和它媲美。」「《源氏物語》深深地滲透到我的內心底層。在《源氏物語》之後延續幾百年,日本的小說都是憧憬或悉心模仿這部名著的。和歌自不消說,甚至從工藝美術到造園藝術,無不深受《源氏物語》的影響,不斷從它那裡吸取美的精神食糧。」
      然而中文讀者讀後往往誤會遠多於認識,甚至以為這是充滿亂倫與不倫戀的淫書!因為,中文讀者閱讀《源氏物語》時很容易掉入一些陷阱而不自知。

2023年3月11日 星期六

不讀可惜的另一篇論文

      馬克‧格蘭諾維特(Mark Granovetter)是戰後社會學界最受關注的學者之一,且被學界許多人視為「社會學界最有機會拿到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人」,其中一部分原因是他在 1985年發表的〈鑲嵌的問題〉奠定了經濟社會學,並且導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奧立佛‧威廉遜(Oliver E. Williamson)修正了他對市場機制的看法。
      底下的文章其實是《論文寫作完全求生手冊》的〈附錄一、質性研究的經典,小蝦米挑戰大鯨魚的傳奇〉。它一方面介紹這一篇論文的背景與主要內容、架構,也同時分析這一篇論文的寫作技巧,以供從事質性研究者參考。
      然而不管是它的內容或寫作技巧,其實都很值得社會科學領域的人參考,尤其是對「經濟學帝國主義」的反感者與擁護者,以及贊成與反對把「市場機制」視為一切社會問題(甚至包括大學的運作)之解方的人,更是「不讀可惜」。

2023年3月1日 星期三

日劇「四重奏」與本居宣長的「物哀」

      有人說,正在 Netflix 上演日劇《四重奏》只有兩個主軸:所有的人都在說謊,而且所有的人都在單戀。還有人說,它是在刻畫四個魯蛇的晦暗人生。這似乎吻合劇中的兩句經典台詞:「比起藍天,我更愛灰暗的陰天。」和「懷抱理想的三流人物,只能算是四流。」
      但是,如果你能從本居宣長的「物哀論」去審視這一部日劇,將會有更深層、細膩的體驗,因而相信:它確實有資格榮獲24項日本與國際的大獎
      底下我將直接利用本居宣長的「物哀論」分析這個日劇的一些精華,以後再另文說明本居宣長的「物哀論」。

2023年2月21日 星期二

科學與人文:「必讀」的紀爾茲觀點

      國內所謂的「科技與人文的對話」,幾乎都是外行人的連篇鬼話,無助於溝通,反而平添彼此的誤解與刻板印象。關鍵在於:對話雙方沒有任何人真的認真跨越藩籬,去深刻地認識另一岸的文化與精髓。即便是英國 C. P. Snow 著名的演講 "The Two Cultures",也是充滿膚淺的鬼扯,因而招惹來著名文學評論家 F. R. Levis 的激烈抨擊。
      對比下,紀爾茲(Clifford Geertz)的經典著作 “Thick description: Toward an interpretive theory of culture” 截然不同充滿「不讀可惜」的洞見,可惜卻常被國內外的學術界誤讀。
      底下我將仔細地介紹這篇文章,並以他的另一篇經典 “Deep play: Notes on the Balinese cockfight” 作為輔助說明(兼佐證)的案例。

2023年2月11日 星期六

「物哀」:評大西克禮的美學

     不知「物哀」,難以了解日本的文學及其美感經驗。它看似漢字,實為日文,有著不同於漢字的意義。此外,它是「物哀、幽玄、侘寂」的核心:一個創作者如果對「物哀」欠缺深刻的體認,「侘寂」很容易從「樸拙之趣」淪為「拙劣而無趣」,「枯山水」則很容易變成刻板、制式的模仿,以及空洞、充滿意識形態的儀式性重複。
      我買不到也借不到本居宣長的《日本物哀》,姑且借大西克禮的《物哀──櫻花落下後》來讀,卻大失所望。
      在底下的文章裡我將先摘述《物哀──櫻花落下後》的主要內容,以及全書的論述架構與核心原則(Part 1);接著再提出我的質疑與評論(Part 2-4)。

2023年2月1日 星期三

藝術的精髓盡在細節:兼論美感經驗與美學概念

      去年11月底去京都和大阪賞楓,驚嘆於日本秋葉之美,不禁好奇這樣的美景會如何影響其精神與文化。
      恰巧行前讀過一些關於物哀、幽玄與侘寂的文章,回來就借了大克西禮的日本美學三部曲來讀,邊讀邊一再油然孳生「不以為然」的感受。我因而忍不住在讀書會裡再三提醒:美感經驗與美學概念是截然不同的兩個範疇,絕不可混為一談。
      在這個搜尋「日本文化獨特性」的文獻與資訊過程,意外地發現近年在抖音上爆紅的「成都鍋莊舞」,既可以用來說明「藝術的精髓盡在細節」,又可能以此為例闡述「美感經驗與美學概念的先後、異同」。
      因此,在這一篇文章裡,我將先以「成都鍋莊舞」幾個代表性人物(雍吉、青措、西饒)的舞姿為例,說明「藝術的精髓與良窳盡在細節裡」。接著,我將順勢約略說明「美感經驗與美學概念的先後、異同」。先有這篇文章的鋪陳之後,我將會在後續文章裡討論我對大克西禮的不以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