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生物靠不同的食物活下去:蝴蝶靠花蜜、果汁和草木的汁液,黑鮪魚靠各種小型的魚蝦、樽海鞘和海棉。那麼,人靠什麼活下去?食物和飲水。這樣就夠了嗎?
美國小兒科醫師亨利•薛平(Henry D. Chapin,1857-1942)在1915年提出報告:許多孤兒院為了避免接觸感染而規定不可以碰觸嬰兒,結果院童在欠缺母親和照護者的擁抱和愛撫下,存活率非常低,兩歲以下的嬰兒只有一個倖存。而後來的研究進一步發現,欠缺母愛而倖存的孩子,有很高的機率會有精神上的永久性傷害,甚至人格的畸形發展。此後醫護界認識到:人不只需要食物和飲水,也需要愛。
小孩需要愛才能活,成人也一樣嗎?托爾斯泰在一八八一年寫了一篇非常美麗、動人的短篇故事〈人依何為生〉(原文在此),訴說他在五十三歲時對這個問題的深刻體認。
讓我先講這個動人的故事,再講我如何揣摩托爾斯泰的邏輯。
2016年3月30日 星期三
2016年3月29日 星期二
互為表裡的理性與感性
托爾斯泰的著作裡,我最愛的是他晚年的短篇小說。但是,有些人卻認為他的短篇小說都是一廂情願地在宣揚基督教的愛,非常地「教條」。會有這種想法的人,很可能都不了解托爾斯泰的生平,也沒看過他的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復活》)。
如果跟佛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的《愛的藝術》(The Art of Loving)比起來,佛洛姆的著作直接在呈現他的思辨過程與內容,所以讀起來很理性而富有論證的線索;而托爾斯泰則是通過他的人生實踐和自省來進行思辨,通過一系列小說來呈現他對人性的觀察與思辨後結論(摘要),所以不容易從表面上直接看到他內心複雜的思辨過程,而需要讀者自己進一步去玩味與揣摩作者背後隱藏的思辨過程。
如果跟佛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的《愛的藝術》(The Art of Loving)比起來,佛洛姆的著作直接在呈現他的思辨過程與內容,所以讀起來很理性而富有論證的線索;而托爾斯泰則是通過他的人生實踐和自省來進行思辨,通過一系列小說來呈現他對人性的觀察與思辨後結論(摘要),所以不容易從表面上直接看到他內心複雜的思辨過程,而需要讀者自己進一步去玩味與揣摩作者背後隱藏的思辨過程。
2016年3月28日 星期一
人類共有的基督教遺產
在歐陸,基督宗教(天主教與新教)的神學、哲學與文學深刻地影響了俗世的哲學、文學,人性論、人生哲學,乃至於社會科學與社會發展願景,教會內的思想與教會外的思想盤根錯節地共生,有共同的根部與枝葉,難以分割。因此,如果完全不去理解基督宗教有關的人文精神,就很難理解歐陸文化的精髓。
然而,台灣的基督徒與俗世的文青往往互不往來,很多教會外的文青對基督宗教或者陌生,或者排斥,這是非常可惜的事。而台灣的基督徒也往往只讀聖經,不去涉獵歐陸精粹的人文精神,這同樣地是非常可惜的事。
然而,台灣的基督徒與俗世的文青往往互不往來,很多教會外的文青對基督宗教或者陌生,或者排斥,這是非常可惜的事。而台灣的基督徒也往往只讀聖經,不去涉獵歐陸精粹的人文精神,這同樣地是非常可惜的事。
2016年3月27日 星期日
網路民主的期待與隱憂
當實體世界的不平等讓人徹底失望的時候,很多人不免對網路上「任何人都可以發言,任何人都可以製作媒體」的「新民主」形式抱著期待。不只一般人如此,政治學者亦如此。
然而,網路的活動到底是在改善實體世界原本的不民主(不平等)?還是在複製,甚至放大實體世界原本的不民主(不平等)?是在促進溝通與團結?還是在製造仇恨與對立?
2016年3月26日 星期六
經濟成長了,為何現實壓力卻更大了?
換算成 2011年的購買力之後,2014年台灣的人均實質 GDP 是台幣 69.1 萬,而30年前(1985年)的人均實質 GDP 是台幣 15.8 萬,成長了4.37倍 。
然而,現在 30 歲的年輕人所感受到的現實壓力,卻很可能超過上一代的年輕人,因而「不婚、不育、不養、不活」的現象比 30年前更嚴重。
三個問題:(1)為何經濟成長了,現實的壓力卻更大了?(2)這種惡劣的現實處境未來有希望改善嗎?(3)假如現實的處境無法改善,談理想有什麼用?
然而,現在 30 歲的年輕人所感受到的現實壓力,卻很可能超過上一代的年輕人,因而「不婚、不育、不養、不活」的現象比 30年前更嚴重。
三個問題:(1)為何經濟成長了,現實的壓力卻更大了?(2)這種惡劣的現實處境未來有希望改善嗎?(3)假如現實的處境無法改善,談理想有什麼用?
2016年3月20日 星期日
你在找的是工作?職業?生涯?志業?還是天職?
在中文裡,職業、志業與天職是三種涵義截然不同的詞,有著截然不同的訴求。但是在很多人的字典裡,job=career=vocation=calling=職業,好像沒什麼差別。
其實,在較講究的英語脈絡裡,job、career、vocation 和 calling 這四個詞也有很嚴肅的差異,反應著一個人面對「職業」時所懷的宗教信仰、哲學(價值觀)與人生觀,也反應著西方文化傳統的深刻度與豐富的層次性。
哈佛大學的 Timothy Butler 博士就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他曾很認真地說過:vocation 和 calling 遠比 job 和 career 更重要。
這裡頭到底有什麼值得認真分辨的?Timothy Butler 到底在意的是什麼?
其實,在較講究的英語脈絡裡,job、career、vocation 和 calling 這四個詞也有很嚴肅的差異,反應著一個人面對「職業」時所懷的宗教信仰、哲學(價值觀)與人生觀,也反應著西方文化傳統的深刻度與豐富的層次性。
哈佛大學的 Timothy Butler 博士就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他曾很認真地說過:vocation 和 calling 遠比 job 和 career 更重要。
這裡頭到底有什麼值得認真分辨的?Timothy Butler 到底在意的是什麼?
2016年3月18日 星期五
我們能從別人的後悔學到什麼?
許多年輕人怕做錯決定而終生後悔,因此「如何抉擇」變成許多人關心的問題。而網路上也應運產出一堆「X 歲之前必須做的 Y 件事」等文章,以及「臨終病人最後悔的 N 件事」。
這些資訊會不會是以偏概全?它們真的能幫我們減少後悔的機率嗎?
心理學界也頗關心「人為什麼事後悔?為何後悔?」這些相對地「客觀」的研究成果,是不是比較能夠幫我們減少後悔的機率?
還是說,人與人的差異(價值觀的、能力的、機緣的)遠大於統計數字所能告訴我們的,因而我們得用別的辦法來面對「抉擇」這一件事?
先讓我們看看同一個心理學家的兩份實證研究報告。
這些資訊會不會是以偏概全?它們真的能幫我們減少後悔的機率嗎?
心理學界也頗關心「人為什麼事後悔?為何後悔?」這些相對地「客觀」的研究成果,是不是比較能夠幫我們減少後悔的機率?
還是說,人與人的差異(價值觀的、能力的、機緣的)遠大於統計數字所能告訴我們的,因而我們得用別的辦法來面對「抉擇」這一件事?
先讓我們看看同一個心理學家的兩份實證研究報告。
2016年3月17日 星期四
人生真能永遠無悔嗎?
托爾斯泰晚年寫了一部很薄、也很感人的小說《伊凡‧伊列區之死》,探討一個問題:「 人一生中真正值得去追求的究竟是些什麼?」
伊凡‧伊列區是個高等法院檢察長,有一個人人羨慕的漂亮太太,交往的都是彼得堡的上流階級和貴族。他從小聰明伶俐,善於察言觀色,也善於應對逢迎。因為出身貧苦,所以從小就力爭上游,立志要出人頭地。
他順利地拿到人人稱羨的大學文憑,進入法院後比別人更用心辦案,也擅長交際,所以就比同事更快地獲得各種升遷的機會。在人生最高峰的中年時,他和愛慕虛榮的太太搬進了彼得堡寬敞的豪宅裡,開始用心佈置這個家。就在掛窗簾的時候,他從高高的梯子上摔下來,從此臥病不起。
他終於開始有時間去深思:「活著,為了什麼?」卻因而發現他的一生都只是在按照別人的期待而活,而從不曾想過自己能否有更值得的選擇。最後,他認定自己的一生不值得,卻已經來不及後悔了!
伊凡‧伊列區是個高等法院檢察長,有一個人人羨慕的漂亮太太,交往的都是彼得堡的上流階級和貴族。他從小聰明伶俐,善於察言觀色,也善於應對逢迎。因為出身貧苦,所以從小就力爭上游,立志要出人頭地。
他順利地拿到人人稱羨的大學文憑,進入法院後比別人更用心辦案,也擅長交際,所以就比同事更快地獲得各種升遷的機會。在人生最高峰的中年時,他和愛慕虛榮的太太搬進了彼得堡寬敞的豪宅裡,開始用心佈置這個家。就在掛窗簾的時候,他從高高的梯子上摔下來,從此臥病不起。
他終於開始有時間去深思:「活著,為了什麼?」卻因而發現他的一生都只是在按照別人的期待而活,而從不曾想過自己能否有更值得的選擇。最後,他認定自己的一生不值得,卻已經來不及後悔了!
托爾斯泰小傳(5)
1-8:托爾斯泰的悲劇
對於托爾斯泰而言,信仰就是生活中的一切:從醒過來到入寢,有時還包括睡夢之中的時間。對他太太 Sofya 而言,信仰只是生活中的小插曲,只佔她一週生活中的一小部分(週日上教堂,每天固定的時間祈禱)。教徒托爾斯泰想要放棄他所有的財產(他叫它們 nonsense),但是伯爵夫人想要為孩子保留他們清清白白賺來的家產。
對於托爾斯泰而言,信仰就是生活中的一切:從醒過來到入寢,有時還包括睡夢之中的時間。對他太太 Sofya 而言,信仰只是生活中的小插曲,只佔她一週生活中的一小部分(週日上教堂,每天固定的時間祈禱)。教徒托爾斯泰想要放棄他所有的財產(他叫它們 nonsense),但是伯爵夫人想要為孩子保留他們清清白白賺來的家產。
托爾斯泰小傳(4)
1-7:沒有個人的幸福,只有全體人類的幸福
1881年2月9日,跟托爾斯泰並列俄羅斯兩大文豪的杜斯妥也夫斯基(Fyodor M. Dostoyevsky,1821-1881)過世,Sofya寫信給她妹妹:「列夫工作過度,他老是頭痛,但是卻無法放下工作。杜斯妥也夫斯基的死亡對他和對我們都產生很大的影響:那麼有名,那麼受到普遍的愛戴,最後卻還是要死亡。這使得列夫一直在思考他自己的死亡,也變得更內向而沈默。」[1]
1881年2月9日,跟托爾斯泰並列俄羅斯兩大文豪的杜斯妥也夫斯基(Fyodor M. Dostoyevsky,1821-1881)過世,Sofya寫信給她妹妹:「列夫工作過度,他老是頭痛,但是卻無法放下工作。杜斯妥也夫斯基的死亡對他和對我們都產生很大的影響:那麼有名,那麼受到普遍的愛戴,最後卻還是要死亡。這使得列夫一直在思考他自己的死亡,也變得更內向而沈默。」[1]
托爾斯泰小傳(2)
1-4:不可自拔的酒色與賭博
但是,年輕的托爾斯泰有求好的心,卻完全沒有自制能力。雖然他晚年對性與性的慾望極端嫌惡,他年輕時對性生活與賭博的沈迷程度,連他在克里米亞戰爭時的部隊同袍都感到震驚。根據他的懺悔錄,從離開學校到婚前的這一段時間,托爾斯泰跟其他年輕貴族一樣地賭博、酗酒、決鬥、生活放蕩,引誘婦人,並且為虛榮心與驕傲而寫作。
但是,年輕的托爾斯泰有求好的心,卻完全沒有自制能力。雖然他晚年對性與性的慾望極端嫌惡,他年輕時對性生活與賭博的沈迷程度,連他在克里米亞戰爭時的部隊同袍都感到震驚。根據他的懺悔錄,從離開學校到婚前的這一段時間,托爾斯泰跟其他年輕貴族一樣地賭博、酗酒、決鬥、生活放蕩,引誘婦人,並且為虛榮心與驕傲而寫作。
托爾斯泰小傳(1)
托爾斯泰(Lev Nikolayevich Tolstoy,1828-1910)的一生充滿著熱情、懷疑與與自我搏鬥的艱苦歷程:他從一個對人生感到惶惑的孤兒,成長為虛無、縱慾而無法自拔的敗德者,終而成為一個信仰堅定、禁慾的耶穌信徒。一路上他從不曾自欺,不曾稍微鬆懈過嚴苛的自我檢視與鞭策,也不曾放棄過追求最真實而有價值的生活與生命。在這個充滿困惑、墮落與自責的過程中,他以一系列的小說引導我們去管窺他血淚斑駁的搏鬥過程與內心世界,也從而為讀者打開遼闊的人性空間與想像,並提供讀者最接近真實的「人性發展史」紀錄。
我相信,每一個懷著熱情、困惑與懷疑而認真地活著的年輕人,都可以從他的小說受惠。我自己在生命的信念最脆弱的那將近10的歲月裡,就是仰仗著托爾斯泰無欺的生命記錄而走過來,並且在後來印證了他的指引的確信實可靠。
我相信,每一個懷著熱情、困惑與懷疑而認真地活著的年輕人,都可以從他的小說受惠。我自己在生命的信念最脆弱的那將近10的歲月裡,就是仰仗著托爾斯泰無欺的生命記錄而走過來,並且在後來印證了他的指引的確信實可靠。
困境與抉擇
許多同學應該都還記得聯考前夕的焦慮:差一分可能就要掉好幾個志願,甚至於一生的命運從此改觀!到了大四,這種焦慮可能更強烈而複雜:到底要先當兵、就業,還是先考研究所?我就經常碰到學生充滿焦慮地問我這些問題。可是,這些焦慮實在是莫需有的!譬如,我的兩個孩子國中成績都沒有到「就算失常也穩考得上」的程度,但是我和兩個孩子就都不曾在聯考前夕真正地焦慮過。
2016年3月16日 星期三
二度啟航,回歸初衷
過去六年來,我在舊的部落格「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裡發表了很多文章,很高比例是有關公共議題,期望盡一己之棉薄,為弱勢發聲,揭露這個社會裡被隱藏的不公不義,以及使這個社會變得更好的可能性。
在這個新的網誌裡,主要的話題將是科學、藝術、人生抉擇、自我成長等人文性議題與個人性的抉擇。即便是談到公共議題,也只是旨在釐清自己跟社會的關係,或者陳述自己對台灣社會未來發展的願景與憂慮,而無意跟社會大眾對話。
也就是說,這網誌是專為少數志趣相投的朋友而設,談的是我個人的生命經驗、主觀的價值抉擇與願景,只對少數有緣人有參考價值,而無心說服任何人,更不想跟任何人進行無謂的爭辯——我只想以「自說自話」的姿態,敘說自己有過的理想、掙扎、釐清與堅持,供尚在思索與迷惘著的年輕人參考。
在這個新的網誌裡,主要的話題將是科學、藝術、人生抉擇、自我成長等人文性議題與個人性的抉擇。即便是談到公共議題,也只是旨在釐清自己跟社會的關係,或者陳述自己對台灣社會未來發展的願景與憂慮,而無意跟社會大眾對話。
也就是說,這網誌是專為少數志趣相投的朋友而設,談的是我個人的生命經驗、主觀的價值抉擇與願景,只對少數有緣人有參考價值,而無心說服任何人,更不想跟任何人進行無謂的爭辯——我只想以「自說自話」的姿態,敘說自己有過的理想、掙扎、釐清與堅持,供尚在思索與迷惘著的年輕人參考。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