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30日 星期五

如何利用108課綱培養未來職場所需能力

      「108課綱+111入學」是抄襲歐美的教改,卻抄得含糊壟統。唯有回到問題源頭,我們才能徹底釐清教師、學生、家長該如何面對(因應)這一波教改。
      歐美教改的主題是:教孩子們未來社會所需要的能力。由於新興國家持續地在吞噬中低階製造業,且自動化機器和機器人在鯨吞蠶食國內的中低階服務業,歐美(以及台灣)的大學畢業生未來必須仰賴高階的能力(批判性思考、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創意,etc)去就業,因此不得不積極推動教改中小學的教改,強調自主學習與終生學習的意願和能力。
      另一方面,因為IT技術與行動上網的發達,使得知識的細節隨手可得而不需要過度熟練;而職場的迅速變遷則使得知識的細節有效期太短而不值得過分熟練。因為,未來的教育也必須更重是視野的開拓與高階的思想,培養駕馭人工智能、使用數位資訊、跟電腦一起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工作習慣。這個因素也使得教育必須往高階思考、自主學習、終生學習的方向大步移動。
      這些能力至少需要從高中開始積極培養,但是有些頂大科系至今沒看清世界潮流,還想靠筆試(謹小慎微的知識細節)「提高鑑別率」。拼命擠這樣的科系,會不會把大學四年浪費在跟未來社會脫節的知識細節裡?轉個身去念排名相近而更能吻合社會未來發展方向的校系,不是更好嗎?

2021年4月14日 星期三

大學為何存在?為誰存在?

      2010年夏天我開始休一年長假,準備在一年後離開自己最愛的工作,原因是台灣的大學已經在許多方面背叛了我所相信的核心價值。次年4月我寫了「學術自由的本意與淪喪」和「亡台從五年五百億開始」等文章,那時候的心情很像陶淵明說的「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從沒想過有人能理解。
      沒想到事隔十年,竟然有倫敦大學的教授願意用一整本書去論述英美的高等教育如何深入歧途,背叛了她的學生和應當肩負的社會責任,成為一個自我複製(自閉)的龐然怪獸。同時,他在一個牛津大學的網路會議裡指出:納粹的崛起,跟德國學術界開始背棄其社會責任是同時發生的。

2021年4月3日 星期六

教改為何老是失敗

     不能說幾十年來的教改一無所成,畢竟髮禁沒了,制服多元且活潑了,威權體制也廢了,還有很多國中、小學生已遠離惡補了。如果家長觀念不改而硬是要小學生去補習、課輔,那是家長的問題而不能怪教改;如果家長沒空或不知道要如何帶孩子,而送他們去安親班、才藝班,安親班與才藝班反而是在發揮正面的社會功能,不該被責怪。
      然而建構式數學確實是失敗的;廣設大學毀了許多原本辦得很好的專科學校,也是對社會的嚴重傷害;五年五百億沒有讓台灣的大學更卓越,反而讓許多大學教授更卑劣、不擇手段、急功近利且無益於產業升級與台灣的國際競爭力(從四小龍之首變成一條魯蛇)。教改不只絕大部分是失敗了,而且其後遺症是罄竹難書。
      108課綱+111入學方案呢?正在重蹈覆轍。如果沒有幡然悔悟,只怕又是「未蒙其利,普受其害」。
      教改為何老是失敗?有一大堆這個社會獨有的理由。

2021年4月2日 星期五

111入學:適性發展與高階能力發展的幾道關卡

      英、美、加近年的教育改革,都是為了因應職場趨勢變化(尤其是人工智慧、機器人與新興國家對就業市場的鯨吞蠶食),而強調「critical thinking, communication, collaboration, and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等高階的學習能力,或者 Bloom’s Taxonomy 的「analysis、synthesis、evaluation」和較貼近現實世界(而不局限於筆試考題)的「comprehension、application」。
      然而我懷疑108課綱是抄襲國外教育新趨勢,卻「畫虎不成反類犬」,根本就與上述趨勢徹底脫節。
      此外,根據教育部的官方說法,學生學習歷程檔案的優點包含:「展現個人特色和適性學習軌跡」與「協助學生生涯探索及定向參考」。根據我所接觸的家長、學生和高中老師,絕大多數人是「依然故我」,從「處變不驚」轉為「處驚不變」。
      為何如此?本文試圖較有系統地盤點可能原因,以及排除障礙的可能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