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日 星期五

兩岸最愚蠢的事

     俄烏戰爭開打後不久,烏克蘭的小麥無法出口,埃及糧價狂飆,政府不得不進行糧食雙軌制:大部分進口糧食由政府管制,控制單價以均分所有人;小部分由糧商進口,按市場機制調整價格。
      每次看到埃及的照片,都忍不住地想:要在沙漠裡養這麼多人口(2023年是1.145億),怎麼可能?
      羅馬帝國時代的埃及人口也只不過 300~750萬,尼羅河的氾濫區又不可能擴大,哪有可能養活將近 20 倍的人口?
       出乎我意料之外地,埃及的糧食自給率竟然高達 60%。為什麼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始終只有 30%左右,都還是從沒聽說要管制糧食;而埃及糧食自給率高達 60%,卻必須要靠政府管制(配售)糧食?

誰的糧食危機?
      關鍵在於人均所得!2024年埃及的人均名目所得是 3,538美元,而台灣是 34,059美元(將近埃及的十倍)。因此,當國際糧價飆漲到許多埃及人都買不起(必須靠政府補貼並按人口配售)時,台灣的絕大部分民眾都還感覺不到國際糧價的波動。
      我在2011年出版《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時,只考慮全球糧食供需,沒有考慮糧食的分配(國際糧食價格與各國國民購買力)。因此,盡管全球營養不良與飢餓人口的數量一直沒有像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所期待地那樣持續下降(見下圖),台灣的絕大部分人口卻始終沒有「飢餓感」——餓到的是買不起糧的人,而不是糧食自給率偏低的人。
全球飢餓人口歷史趨勢

      然而,如果兩岸發生武裝衝突(海上圍堵或搶灘登陸),台灣的存糧可以撐多久?
      中國呢?盡管官方的政策目標是把糧食自給率維持在 95%以上,但是近年來富裕後肉食增加(從肉食所獲得的熱量只佔飼料消耗量的七分之一,所以轉肉食後所需糧食總量會激增),使得糧食自給率從 2000年(加入WTO)的93.6% 逐漸降為 2020年的65.8%大豆的自給率更是只有 15.2%
      更何況中國貧富差距甚大,約有 17%人口的所得在國際認定的貧窮線下(購買力所得低於每日 6.85美元,這是中國官方定義數值的三倍)。一旦兩岸發生武裝衝突,中國是要進行糧食管制與配售,還是要任由這 17%人口陷入饑饉?

如何養活十四億人?如何有尊嚴地養老?
      孫中山說中國人口有四億,現在有十四億。結果是什麼資源都不足以自給。
      中印邊界是險峻、高聳、苦乏人跡的不毛之地,兩國卻一再發生邊境衝突。為的是?喜馬拉雅山是兩國大河的源頭,誰在這源頭築壩,另一國就會水源益加嚴重不足(目前就已經不夠養活龐大的人口了)。中國不肯讓西藏獨立或自主,也是擔心一旦西藏獨立或自主後靠攏印度,長江與黃河的水會從源頭被截斷,十四億人口不知道還能剩幾億。
      中國南方的漁民以武裝漁船一再侵犯菲律賓海域,甚至衝撞菲律賓海警船隻,為的是?別的不說,中國人的蛋白質供應量嚴重不足,不得不去更其他國家搶魚源。
      即便中國想盡辦法要在能源上提高自給率,因而不惜一切代價地開發綠能,以及補貼電動汽車產業。但是她在 2024年還是進口了1,110百萬桶原油,佔總消耗量的 74%
      中國政府早已知道中國的自有資源養不起那麼多人口,因而在從1979年開始強勢推動「一胎化」政策。如今人口總量是控制住了,卻造成另一個極端問題:勞動人口撫養比持續上升(勞動人口急遽下降,退休養老人口持續上升)。據估測,可能會從 2010年的「四個勞動人口養一個退休老人」變為「兩個勞動人口養一個退休老人」。很多年輕人看到這個趨勢之後,認定等他們退休時中國的養老基金必定早已破產,使他們變成「只有交保險金,沒能領退休金」的世代,因而開始拒繳保費。這個趨勢又使得局勢更加險惡。
      台灣呢?民進黨動用大法官會議這顆橡皮圖章,以「政府財政不足」為由裁定政府可以隨意賴帳,恣意亂砍軍公教退休金。但是砍了這麼多軍公教退休金,有挪動其中一部分去填補勞保的黑洞嗎?從沒聽說過
      台灣人的退休金有什麼保障?沒有!完全沒有!反正大法官會議已經變成橡皮圖章,台灣的民主政治也已經幾乎是「五權分立,一黨專政,民進黨萬歲!萬萬歲!」

抗中保台?武統台灣?太愛國還是太無知?
      這個世界不太平,氣候暖化越來越嚴重,看來是不可能會改善。以色列和俄國充分展現「強權無公理」的蠻橫,美國選民至今拿川普沒辦法。這個世界眼看著只會越來越糟。
      假如兩岸人均壽命在 80~85 之間,兩岸今天歲數低於 55歲的人都該擔心自己未來能不能領到退休金。「安享晚年」大概是少數富豪的特權,其他人不知道會不會陷入「難以溫飽,毫無尊嚴」的晚年?這才是比「抗中保台」、「武統台灣」更關乎80%以上平民百姓的實際問題。
      中印邊境在 2020年衝突擴大到拿起鐵器,卻連槍都不敢開。因為只要動了現代武器,即使不動用核武,兩國大概都會退回到農業時代,甚至石器時代。
      美國轟炸伊朗核設施,似乎留了一手;伊朗還擊,還得先通知美國讓他們有充足的準備。看在第三者眼裡,似乎半是認真半是裝個樣子(給國民交代,欺騙國人)。
      印度跟巴基斯坦真的動武,相互轟炸,卻巴不得趕快有人來中介談和。而周邊國家政治人物與外交高層也忙得團團轉,生怕戰事擴大。
      除非洲之外,21世紀裡只有像普丁這樣失算(誤以為一週內可以打下基輔),或者以色列這樣欺負手無寸鐵的平民,戰爭才會開打。
      不是敢不敢的問題,不是愛不愛國的問題,也不是要不要捍衛主權的問題。真正的問題是每個國家都有一大堆解決不了的國內問題,以及一大堆擺平不了的國際問題,沒有哪個國家還有餘裕可以滋惹事端,甚至沒有哪個國家還有餘裕承受其他國家的戰爭所以引發的國際經濟動盪。
      除非是白癡,否則誰都到:沒人承擔得起戰爭(武裝衝突)的後果!

俄烏交戰,誰得利?
      俄烏戰爭初期,一個英國高階將領指出:歐盟全部軍備加起來,不足以抵抗俄軍。戰爭至今已經持續超過三年,俄國經濟還沒崩潰算是奇蹟;但是所有國家資源幾乎都投入戰爭,這樣的耗損還能撐多久?
      三年下來,俄軍軍力與軍備都嚴重耗損,是不是因而相對地比 2022年春更加欠缺對歐盟軍力的優勢?
      兩岸如果發生武裝衝突,日本、韓國、澳洲、美國、加拿大是不是寧可挹注軍備給台灣,在台灣沿海(或者加上陸地)盡可能地耗損中國的軍力,以便相對地降低中國對外威脅的能力?
      北京高層和解放軍高層難道不曾算計及此?

然而,全球卻在持續加強備戰
      備戰似乎不能鬆懈,畢竟沒人知道何時會有人失算,何時會有瘋狂的領導人誕生。
      但是「備戰只為止戰」方是上策,這個世界解決不了的問題真的已經太多,沒人承擔得起戰爭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