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gital divide" 是美國在1998年出現的新詞彙,意思是:城鄉網路與電腦普及率差距太大,不但造成學習資源的嚴重不公平,而且將會嚴重影響城鄉學童未來的發展機會。
對於強調機會均等的美國人而言,網路與電腦的有與無("have" & "have not")成為社會各種不公平的最大元兇,甚至是在製造新的世襲階級,斯可忍而孰不可?於是美國開始積極建設「高速公路」,戮力改善電腦與網路所造成的各種社會差距。
然而,硬體的普及率改善之後,網路所造成的社會不公平與階級差異不但沒有縮小,還反而持續擴大。
2016年11月20日 星期日
2016年9月6日 星期二
文獻回顧:What, When, Why, How
以碩博士生而言,文獻回顧的時機至少有四種,目的不盡相同,需要使用的搜尋工具也不盡相同。
選定粗略的研究主題(topic)後要立即進行第一次的文獻回顧,目的是扼要地鳥瞰一個研究主題的全貌。選定研究題目或焦點(research problem, focus)與研究範圍後,要進行第二次文獻回顧,目的是針對你心中的假說或腹案尋找各種有利與不利的線索(證據、觀點、理論),據以調整你的假說或腹案,並且彙整有利的證據,針對不利的證據和證據不足之處,構思研究計畫,尋找支持(與不利)的更多線索。
第三次是你已經有具體的研究構想與策略,以及預期的研究成果(準備提出論文計劃書時),必須進行第三次文獻回顧,以確認跟既有文獻沒有重複,同時評估風險。最後一次是研究工作完成,準備開始寫論文時。
如同「熱血公民的第一課:批判性思考與全方位視野」所述,研究方法可以用來回答人生的重大問題,因此前述四種時機也對應著人生重大問題的四個關鍵性時刻。
選定粗略的研究主題(topic)後要立即進行第一次的文獻回顧,目的是扼要地鳥瞰一個研究主題的全貌。選定研究題目或焦點(research problem, focus)與研究範圍後,要進行第二次文獻回顧,目的是針對你心中的假說或腹案尋找各種有利與不利的線索(證據、觀點、理論),據以調整你的假說或腹案,並且彙整有利的證據,針對不利的證據和證據不足之處,構思研究計畫,尋找支持(與不利)的更多線索。
第三次是你已經有具體的研究構想與策略,以及預期的研究成果(準備提出論文計劃書時),必須進行第三次文獻回顧,以確認跟既有文獻沒有重複,同時評估風險。最後一次是研究工作完成,準備開始寫論文時。
如同「熱血公民的第一課:批判性思考與全方位視野」所述,研究方法可以用來回答人生的重大問題,因此前述四種時機也對應著人生重大問題的四個關鍵性時刻。
熱血公民的第一課:批判性思考與全方位視野
很多人上了大學就到處宣告:「我已成年,有獨立思想,別再告訴我該怎麼辦!」
但是,一有激烈爭辯的社會議題,都會有人堅持立場而不擇手段地扭曲、抹黑、辱罵不同立場的人,也會有人在迷失在網路上各種不同聲音之間而找不到自己的立場和位置,還有很多人只能呆呆地跟著「主流的聲音」走。至於站在中間當和事佬的,通常會變成想要阻擋「火車撞卡車」的人,並且在第一時間被擠成肉醬而無謂地犧牲。而那些高瞻遠矚地從全方位角度試圖提醒兩造的人,則通常是遭兩派同時撻伐而無辜地犧牲。
看著網路上這些既熟習而又令人「嘆為觀止」的荒唐亂象,難免會讓人懷疑:「成年=有獨立思想」嗎?看這這些荒腔走板的公共討論或「評論」,你真的會懷疑:這麼幼稚、混亂的「民主」,真的會比「菁英集權」更好嗎?
但是,一有激烈爭辯的社會議題,都會有人堅持立場而不擇手段地扭曲、抹黑、辱罵不同立場的人,也會有人在迷失在網路上各種不同聲音之間而找不到自己的立場和位置,還有很多人只能呆呆地跟著「主流的聲音」走。至於站在中間當和事佬的,通常會變成想要阻擋「火車撞卡車」的人,並且在第一時間被擠成肉醬而無謂地犧牲。而那些高瞻遠矚地從全方位角度試圖提醒兩造的人,則通常是遭兩派同時撻伐而無辜地犧牲。
看著網路上這些既熟習而又令人「嘆為觀止」的荒唐亂象,難免會讓人懷疑:「成年=有獨立思想」嗎?看這這些荒腔走板的公共討論或「評論」,你真的會懷疑:這麼幼稚、混亂的「民主」,真的會比「菁英集權」更好嗎?
2016年8月25日 星期四
權勢的誘惑
權勢、財富、名利、地位為何如此地吸引紅塵眾生?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的見解最深刻、透徹。
他把人所渴欲的各種社會資源分為四大類:經濟資本(economic capital)、符號資本(symbolic capital)、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分別對應著財富、名器與頭銜、社會地位與社會關係網絡,以及上流社會所標榜的「品味」等。在他的「場域(field)」理論中,前述四種資本中任何一者的優勢都可以被拿來作為競逐其他資本的籌碼,而人們則竟日利用自己既有的資本在競逐各項資本的最大化。
他把人所渴欲的各種社會資源分為四大類:經濟資本(economic capital)、符號資本(symbolic capital)、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分別對應著財富、名器與頭銜、社會地位與社會關係網絡,以及上流社會所標榜的「品味」等。在他的「場域(field)」理論中,前述四種資本中任何一者的優勢都可以被拿來作為競逐其他資本的籌碼,而人們則竟日利用自己既有的資本在競逐各項資本的最大化。
2016年8月19日 星期五
第55項修煉:認識錢的能與不能
「金錢不是萬能,但沒錢萬萬不能。」這是一句愚蠢的廢話,卻嚇得很多人拼命賺錢,拼命去想有錢的好處,而忘了問三個真正該搞清楚的問題:要有多少錢才能脫離「萬萬不能」的處境?多出來的額外錢財有什麼用?以及,有哪些事情是人生中極其重要而不該錯失,卻又沒辦法用錢買的?
2016年8月13日 星期六
婚鞋與人生的抉擇
一個女孩挑好婚紗後,在未婚夫陪伴下走遍台北市,想要找到一雙可以跟婚紗完美地搭配在一起的鞋子。大熱天裡在台北鬧區走了將近四小時,光是一條沅陵街就來回走了不下三趟。未婚夫累得不肯走,準新娘氣得想取消婚約:「陪我一個下午就喊累,憑什麼說要陪我一輩子?」
可準新郎也有他的道理:「光是這條街你就已經來回走過三趟,你要的款式沒有就沒有,不會因為你多走兩趟它就奇蹟般地冒出來。何況鞋子被婚紗遮住,別人根本看不到。為什麼妳就不能死心地換一雙,而堅持要那一雙根本不存在的鞋?假如連一雙鞋你都想不開,那我這輩子還要陪妳走多少冤枉路?」
準新娘可以為了一雙鞋而走遍台北,你願意花多少時間去尋找自己一輩子的理想?
可準新郎也有他的道理:「光是這條街你就已經來回走過三趟,你要的款式沒有就沒有,不會因為你多走兩趟它就奇蹟般地冒出來。何況鞋子被婚紗遮住,別人根本看不到。為什麼妳就不能死心地換一雙,而堅持要那一雙根本不存在的鞋?假如連一雙鞋你都想不開,那我這輩子還要陪妳走多少冤枉路?」
準新娘可以為了一雙鞋而走遍台北,你願意花多少時間去尋找自己一輩子的理想?
2016年8月7日 星期日
地球只有一個,但是
以前在通識中心開課,第一堂我最愛引導學生去感受窗外的陽光,看著秋光灑落在林梢,或者穿透枝葉而灑落在地上,隨風搖曳的姿態、節奏。然後問他們:你們是否曾經覺察過陽光可以帶給你這麼細膩、豐富的情感變化?
接著,我請他們閉上眼睛,安安靜靜地想一想,在清華大學這個據說很美麗的校園裡,「你最喜愛哪一個角落?」五分鐘後我請那些想得起來的人舉手,全班六十多人卻難得有五個人舉起手來。我會提醒他們:「假如清大校園的美從來都沒有進入過你的心坎,那麼它對你而言等於是不存在。」
接著,我請他們閉上眼睛,安安靜靜地想一想,在清華大學這個據說很美麗的校園裡,「你最喜愛哪一個角落?」五分鐘後我請那些想得起來的人舉手,全班六十多人卻難得有五個人舉起手來。我會提醒他們:「假如清大校園的美從來都沒有進入過你的心坎,那麼它對你而言等於是不存在。」
2016年8月2日 星期二
第19項修煉:為自己唱歌
這是「二、品味人生更高境界的能力與浪漫的情懷」的第9項修煉,看起來很容易,對某些人或許不那麼容易——尤其當你認真想要做到「不是炫耀,而是唱出心裡的情感,唱給自己聽」時。
唱歌怎麼會跟「品味人生更高境界的能力與浪漫的情懷」有關,乍看應該是蠻奇怪的吧?
且聽我細說。
唱歌怎麼會跟「品味人生更高境界的能力與浪漫的情懷」有關,乍看應該是蠻奇怪的吧?
且聽我細說。
2016年7月30日 星期六
愛情與意識形態:再談第一項修煉
「大學畢業前要做的60件事」也可以說是「大學生的60項修煉」,因為裡頭有些很難做到,必須要長期的修煉。
譬如第一項「純情地(不求回報地)愛上一個人」,它違背社會的普遍信仰(心魔、意識形態、social institution),因此大部分人都很難學會。
這篇文章企圖喚醒讀者一些不那麼社會化(社會之前)的一些記憶,希望有助於讀者脫除意識形態的桎梏。
譬如第一項「純情地(不求回報地)愛上一個人」,它違背社會的普遍信仰(心魔、意識形態、social institution),因此大部分人都很難學會。
這篇文章企圖喚醒讀者一些不那麼社會化(社會之前)的一些記憶,希望有助於讀者脫除意識形態的桎梏。
2016年7月29日 星期五
純情地(不求回報地)愛上一個人
純情而不求回報地愛上一個人,會被人笑傻,甚至被譏笑為腦袋有問題。然而就因為整個社會都普遍地失去這個能力,譏笑這個能力,所以這個世界裡也就失去了愛情——愛情變成一種輸贏之爭,變成一種「適配」與否的算計,變成「值不值得投資」的買賣,變成人間最噁心、醜陋的東西。
我在高一的一堂課裡學會「愛」,雖然老師的具體措詞我已經無法精準地複述,但主要的訊息至今鮮明。
我在高一的一堂課裡學會「愛」,雖然老師的具體措詞我已經無法精準地複述,但主要的訊息至今鮮明。
大學畢業前要做的60件事
我列出60件值得在大學畢業前做的事,給大學生參考,以後會挑其中一部分專文探討。
這些「事」,都是為了培養七項讓你受用一輩子的能力(涵養)。如果你沒辦法在大學畢業前培養出這種能力(涵養),就試著在碩士畢業前培養出來。
學校才是培養新能力的地方;一旦離開學校,絕大多數人就只能靠著畢業前培養出來的能力去面對他的現實、理想與人生——因為,畢業後光是為了事業、婚姻、家庭、子女就已經忙得焦頭爛額,雖然既有的能力可以在「做中學」繼續成長,但已經鮮少有機會從「做中學」去培養出新的能力。
這些「事」,都是為了培養七項讓你受用一輩子的能力(涵養)。如果你沒辦法在大學畢業前培養出這種能力(涵養),就試著在碩士畢業前培養出來。
學校才是培養新能力的地方;一旦離開學校,絕大多數人就只能靠著畢業前培養出來的能力去面對他的現實、理想與人生——因為,畢業後光是為了事業、婚姻、家庭、子女就已經忙得焦頭爛額,雖然既有的能力可以在「做中學」繼續成長,但已經鮮少有機會從「做中學」去培養出新的能力。
2016年7月18日 星期一
帶著孩子,在曠野裡讀詩
有一段將近二十年的時間,我徹底懷疑起自己相信過的一切。那不是「虛無年代」,而是我的「哲學年代」:我一點都不頹廢,拼命讀書和反思,想要重新找到自己可以相信,值得追求,且絕對不自欺的人生目標。
在那一段「什麼都不信,連自己也不敢相信」的歲月裡,我懷疑自己年輕時的許多種浪漫情感都是誇張、渲染、造作的。但是,我從來不曾懷疑過自己在大自然裡有過的許多感動。
因此,我總提醒年輕的爸媽:培養孩子對大自然的愛,這種愛可能是他們最真實的資產、信仰和心靈的倚靠——如同家一般地溫暖、踏實。
在那一段「什麼都不信,連自己也不敢相信」的歲月裡,我懷疑自己年輕時的許多種浪漫情感都是誇張、渲染、造作的。但是,我從來不曾懷疑過自己在大自然裡有過的許多感動。
因此,我總提醒年輕的爸媽:培養孩子對大自然的愛,這種愛可能是他們最真實的資產、信仰和心靈的倚靠——如同家一般地溫暖、踏實。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