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小說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小說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5月24日 星期二

【伊凡․伊列區之死】討論題綱

托爾斯泰著,孟祥森譯,【伊凡•伊列區之死】,水牛出版社。

討論題綱

不後悔的人生

        托爾斯泰晚年寫了一部很薄、也很感人的小說《伊凡‧伊列區之死》,探討一個問題:「 人一生中真正值得去追求的究竟是些什麼?」
        伊凡‧伊列區是個高等法院檢察長,有一個人人羨慕的漂亮太太,交往的都是彼得堡的上流階級和貴族。他從小聰明伶俐,善於察言觀色,也善於應對逢迎。因為出身貧苦,所以從小就力爭上游,立志要出人頭地。

2016年5月7日 星期六

【安娜․卡列妮娜】討論題綱

        以前我開了一門通識課,引導學生閱讀托爾斯泰的小說,目的是藉此引導他們去觀察人性的一些相關的事實,並且藉此反省愛情、婚姻、道德、人生的意義等問題。
        為了讓他們可以在上課前仔細閱讀,以便上課時能有較充實的討論與發言(上課幾乎都是學生在討論,我只在學生發揮不足時加以補充),我為他們設計了一整套的討論提綱。
        這些討論提綱的設計與用法是:(step 1)每一個大題(譬如 Q1)分解成數個小題(譬如 Q1-1、Q1-2),學生先讀完一大段落(譬如【安娜 •卡列妮娜】第一部),建立起該大段落的整體印象;(step 2)試著回答一各大題內的所有小題(譬如 Q1-1、Q1-2;它們都較易懂,只要找到與問題對應的小說段落,應該就可以找到答案),然後再彙整這些答案去回答大題(譬如 Q1)。             ---------------------------------------

安娜 •卡列妮娜為何那麼迷人?

        一個已婚的貴婦人,被一個好賭、膚淺、品味低俗的軍官誘惑,而生下自己不喜歡的女嬰,卻為此拋棄摯愛的兒子,和道德、能力、地位上無可挑剔的丈夫。這樣的女人,有什麼好同情,喜歡,捍衛的?
        要創造出一個這樣的女人,打敗社會公認的道德、宗教觀念,就是文學家托爾斯泰最大的挑戰。他的勝算在哪裡?道德、宗教觀念太抽象而蒼白,但是文學家可以用豐富的故事脈絡去創造出一個情感豐富、行為動機複雜,因而極端迷人的角色——不是蠱惑我們迷戀上低俗品味的價值觀,而是引導我們去擁抱更深刻、細膩的人性與價值。

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妮娜》的寫作背景(2)

        有關《安娜‧卡列妮娜》的評論與討論中,最常被討論到的議題是:安娜一定要死得那麼悲慘嗎?托爾斯泰是否有譴責安娜的意思?

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妮娜》的寫作背景(1)

        根據托爾斯泰的兒子 Ilya 轉述,托爾斯泰曾經在這本小說出版後說:「要描述一個軍官如何跟一個婦人糾葛在一起,這有何難。這不僅沒有任何的困難,更重要的是它根本就不值得。」[1]
        他要寫的並非「任何一個」拋夫棄子的外遇婦人,而是一個「獨特」(unique)的婦人,一個能讓保守的東正教讀者忍不住同情、憐愛、捍衛的「敗德」女子。他靠的不是嘩眾取寵的技巧,顛倒是非的能力,而是用故事說出比抽象道德觀念更深刻、更貼近人性事實,更值得人們珍惜與擁護的價值——雖然這些價值無法被抽象化、概念化的語言掌握,因而「只能意會而無法言傳」。
        但是,要了解這一部小說,恐怕還是有必要先了解作者創作期間的心路歷程。

2016年4月7日 星期四

托爾斯泰的愛與非暴力

        近代史上第一個倡導愛與非暴力原則的,是托爾斯泰(1928-1910)。而甘地(1869-1948)則以具體的方式向人類展現出它的驚人力量——它足以摧毀大英帝國對印度的殖民,威力絕不下於任何武裝的獨立戰爭;但是,它還能解除許多敵對者心裡的仇恨,這可就不是武裝的戰爭所能做到的了。
         後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原則啟發了美國的人權領袖金恩博士(1929-1968),而在美洲再度展現這個原則驚人的力量。
        托爾斯泰對甘地的啟發始於一本書,但大家最愛傳頌的卻是《一封給印度人的信》這一篇文章。

2016年4月4日 星期一

托爾斯泰短篇故事:《義子》

        托爾斯泰的所有短篇故事中,我最喜歡的就是這一篇。它以童話故事的形式陳述了托爾斯泰「愛與非暴力」的思想,卻沒有議論文的生硬,只有文學帶給人的感動。

2016年3月30日 星期三

人靠什麼活下去?

       不同的生物靠不同的食物活下去:蝴蝶靠花蜜、果汁和草木的汁液,黑鮪魚靠各種小型的魚蝦、樽海鞘和海棉。那麼,人靠什麼活下去?食物和飲水。這樣就夠了嗎?
        美國小兒科醫師亨利•薛平(Henry D. Chapin,1857-1942)在1915年提出報告:許多孤兒院為了避免接觸感染而規定不可以碰觸嬰兒,結果院童在欠缺母親和照護者的擁抱和愛撫下,存活率非常低,兩歲以下的嬰兒只有一個倖存。而後來的研究進一步發現,欠缺母愛而倖存的孩子,有很高的機率會有精神上的永久性傷害,甚至人格的畸形發展。此後醫護界認識到:人不只需要食物和飲水,也需要愛。
        小孩需要愛才能活,成人也一樣嗎?托爾斯泰在一八八一年寫了一篇非常美麗、動人的短篇故事〈人依何為生〉(原文在此),訴說他在五十三歲時對這個問題的深刻體認。
        讓我先講這個動人的故事,再講我如何揣摩托爾斯泰的邏輯。

2016年3月29日 星期二

互為表裡的理性與感性

        托爾斯泰的著作裡,我最愛的是他晚年的短篇小說。但是,有些人卻認為他的短篇小說都是一廂情願地在宣揚基督教的愛,非常地「教條」。會有這種想法的人,很可能都不了解托爾斯泰的生平,也沒看過他的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復活》)。
        如果跟佛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的《愛的藝術》(The Art of Loving)比起來,佛洛姆的著作直接在呈現他的思辨過程與內容,所以讀起來很理性而富有論證的線索;而托爾斯泰則是通過他的人生實踐和自省來進行思辨,通過一系列小說來呈現他對人性的觀察與思辨後結論(摘要),所以不容易從表面上直接看到他內心複雜的思辨過程,而需要讀者自己進一步去玩味與揣摩作者背後隱藏的思辨過程。

2016年3月17日 星期四

托爾斯泰小傳(5)

1-8:托爾斯泰的悲劇
        對於托爾斯泰而言,信仰就是生活中的一切:從醒過來到入寢,有時還包括睡夢之中的時間。對他太太 Sofya 而言,信仰只是生活中的小插曲,只佔她一週生活中的一小部分(週日上教堂,每天固定的時間祈禱)。教徒托爾斯泰想要放棄他所有的財產(他叫它們 nonsense),但是伯爵夫人想要為孩子保留他們清清白白賺來的家產。

托爾斯泰小傳(4)

1-7:沒有個人的幸福,只有全體人類的幸福
        1881年2月9日,跟托爾斯泰並列俄羅斯兩大文豪的杜斯妥也夫斯基(Fyodor M. Dostoyevsky,1821-1881)過世,Sofya寫信給她妹妹:「列夫工作過度,他老是頭痛,但是卻無法放下工作。杜斯妥也夫斯基的死亡對他和對我們都產生很大的影響:那麼有名,那麼受到普遍的愛戴,最後卻還是要死亡。這使得列夫一直在思考他自己的死亡,也變得更內向而沈默。」[1]

托爾斯泰小傳(3)

1-5:婚姻與文學的救贖──道德時期
  1860年托爾斯泰經歷了大哥尼可萊的死亡。三哥Dmitry死於1856年,據說那時托爾斯泰忙著去參加社交活動。但是,這一次死亡的恐懼結合了人生終歸虛無的惶恐,強烈地震撼了他,猶如被死亡吞噬的是他自己[1]

托爾斯泰小傳(2)

1-4:不可自拔的酒色與賭博
        但是,年輕的托爾斯泰有求好的心,卻完全沒有自制能力。雖然他晚年對性與性的慾望極端嫌惡,他年輕時對性生活與賭博的沈迷程度,連他在克里米亞戰爭時的部隊同袍都感到震驚。根據他的懺悔錄,從離開學校到婚前的這一段時間,托爾斯泰跟其他年輕貴族一樣地賭博、酗酒、決鬥、生活放蕩,引誘婦人,並且為虛榮心與驕傲而寫作。

托爾斯泰小傳(1)

        托爾斯泰(Lev Nikolayevich Tolstoy,1828-1910)的一生充滿著熱情、懷疑與與自我搏鬥的艱苦歷程:他從一個對人生感到惶惑的孤兒,成長為虛無、縱慾而無法自拔的敗德者,終而成為一個信仰堅定、禁慾的耶穌信徒。一路上他從不曾自欺,不曾稍微鬆懈過嚴苛的自我檢視與鞭策,也不曾放棄過追求最真實而有價值的生活與生命。在這個充滿困惑、墮落與自責的過程中,他以一系列的小說引導我們去管窺他血淚斑駁的搏鬥過程與內心世界,也從而為讀者打開遼闊的人性空間與想像,並提供讀者最接近真實的「人性發展史」紀錄。
        我相信,每一個懷著熱情、困惑與懷疑而認真地活著的年輕人,都可以從他的小說受惠。我自己在生命的信念最脆弱的那將近10的歲月裡,就是仰仗著托爾斯泰無欺的生命記錄而走過來,並且在後來印證了他的指引的確信實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