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9日 星期三

給不想當「頂大罐頭」的學生(1):序言

      學習歷程檔案與自主學習的白老鼠們終於要進「頂大」了,其中有很多人會在四年後成為「頂大罐頭」:外面是貼金箔的招牌,裡面卻千篇一律,鮮少有個人特色,實質上跟第二輪大學沒太大差別,甚至還有些人比第二輪大學的頂尖學生遜色。還有些人敗北,吞下眼淚與屈辱,準備明年再來,以便比高中同學晚一年成為「頂大罐頭」。
      這荒謬至極的一切,為的是什麼?孰令致之?高中的錯?頂大的錯?教育部?學生?家長?還是整個社會都錯了?
      很多人念過六年的頂大,拿著碩士學位進頂尖企業和「護國神山」,卻發現工作了二十年,最常用到的竟是高中三個寒暑假狂熱地自學的程式語言,而頂大六年所學中竟有超過95%始終不曾用過,甚至早已忘光。這一切又為的是什麼?是誰的錯?

一部好電影:Nemes László 的《日暮》

      我正在懷疑 Pedro Almodóvar 之後還有沒有傑出的導演時,不經意地在 MOD 裡看到 Nemes László 導演的電影《日暮》Sunset)(會再重播)。
      表面上它是懸疑劇,故事背景是1913年的布達佩斯,女主角的爸媽創立了當時奧匈帝國最時髦、頂尖的帽店,卻在她兩歲時喪命於一場大火。她回到這個易手後再度聲名遠揚的帽店去追憶往昔,無意間得知自己還有一個哥哥。於是她試著去追查哥哥的行蹤與為人,卻墮入一堆懸疑的線索裡。
      而導演也藉著她的足跡和雙眼,引領觀眾去「親身經歷」一戰前夕奧匈帝國第二大城布達佩斯裡貴族、中產階級頂層(帽店)以及底層群眾的生活,和不同階級間的衝突。片名「Sunset」是指奧匈帝國的黃昏,以及一戰之前歐陸文明的黃昏。它同時藉此探問人類與文明的本質:為什麼一戰與二戰都發生在全球精神與科技文明最發達的地區?為什麼人類總是在創造文明,並且用它毀滅自己?

2022年6月15日 星期三

兩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大哉問」

      念大學時不知天高地厚,成天翹課去文學院圖書館,或者在租宿的地方讀書,想的都是千年以上的大問題,尤其是「活著,為了什麼」和「中西文化之比較」這兩個大問題。
      過去五十多年來,用力最深的是第一個問題。高三以前,它是不著邊際的憧憬、嚮往與一廂情願的想像;高三的時候,它是以「為什麼再傑出的人都會在四十歲以後失去熱情」這樣的困惑與焦慮出現;後來,它變成「像我這樣地活著,有什麼意義,值得嗎」的道德焦慮與自責;後來,它變成「假如『聖人』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虛構,我該如何面對自己的慾望、本能與『自我』?」以及「人活著,真正值得追求,且真的追求得到的『意義』與『價值』到底是什麼?」
      在前述問題日以繼夜的糾纏、壓迫之下,「中西文化之比較」顯得遙遠而不迫切,除了有人提起之外很少再去思索——直到近年才略有改觀。

2022年6月1日 星期三

近世中國的興衰:一本書+兩場演講

      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裡讓主角哈姆雷特對著他所愛戀的女子Ophelia 說出:「上帝已經給妳一張臉,而妳又為自己製造了另一張。」(第一張是「素顏」,第二張是化妝出來)。今天,通過髮型、髮飾、彩妝、打光、取景角度等等的變化,一個女明星的臉可以千變萬化。甚至只要取景的角度不同,就可能會讓人很不出兩張照片裡的女人是不是同一人。
      女人的臉變化再大,也比不過中國龐大地表上兩、三百年的變化。那麼,我們需要多少種「角度」,才能勉強鉤勒出「近世中國興衰」的概貌呢?
      YouTube 上面有一場演講「從全球史看近世中國的興衰」,很值得仔細聆聽,認真想想。它邀集了三個背景差異極大且各具代表性的華人學者,從截然不同的角度各自「管窺」這個問題,也讓我警覺到這個問題還遠比我聆聽演講前所能想像的更複雜千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