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喜歡一窩蜂,而不喜歡深究,所以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以一廂情願的想像去推動某些看似「先進」的制度或作法,而全然不去考慮可能的流弊。結果,很多教改或號稱「改革」(e.g. 年金改革)都配套不足或流弊無窮。
其實,台灣想推動的很多事情都是抄襲或源自國外,如果能夠在推動之前、之時參考含金量較高的國外文獻,結果將會較少流弊而正面的結果也更彰著。
牛頓曾說:「如果我看得比別人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If I have seen further it is by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他之前的兩大巨人就是伽利略和刻卜勒,前者的鐘擺實驗和自由落體實驗揭露了地球上的運動定律,後者的行星軌道觀察和理論總結了天體的運動定律,而牛頓三大運動定律則是統合兩者的理論——如果沒有伽利略和刻卜勒的理論當前導,牛頓恐怕終其一生都不可能完成其曠世巨作。
連牛頓這樣的天才都必須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般人更加如此。
2016年11月22日 星期二
2016年11月19日 星期六
丹麥人輸了(嗎?)
「比较中国和丹麦中学教育的纪录片 9.Z mod Kina」的第三集裡,丹麥人自以為穩營的兩個強項(團隊合作能力、創意表現)裡,丹麥全輸了;只有第四集裡的英語測試(口語和閱讀),丹麥贏了。
表面上看起來,丹麥以1:4 慘敗。但是,丹麥輸了嗎?
根據 IMF 2015年的數據,丹麥人均名目收入52,139美元(中國是 8,141美元),折算購買力所得後是45,723美元(中國是 14,340美元),都是中國的三倍以上。假如中國人的競爭力真的遠比丹麥強,為何她的人均所得(約略正比於生產力)會遠低於丹麥?
此外,丹麥教師工會主席說,許多能力都是 PISA 等測驗測不出來的,而丹麥學生出國去當交換學生時從來沒人說自己不如其他國家的學生。
所以,丹麥的真的輸了嗎?我們如何去理解看起來似乎矛盾的證據(或表象)?
是的!真正的事實在表象之後,你必須要洞穿表象才會看到事實!別讓表面上的數據欺騙了你!
2016年11月15日 星期二
中國人來了!(願景書院教育篇)
中國的崛起讓許多歐美國家的人失業,「中國人來了!」變成很多歐美人士的噩夢。西班牙人抱怨他們必須縮短午休而放棄午休時間「做最愛做的事」的習慣,義大利人抱怨他們必須繃緊神經跟中國企業競爭,而無法享受傳統的悠閒生活步調,德國人抱怨中國企業用仿冒等不公平競爭逼得德國的隱形冠軍一一破產、讓售,.....,etc。
上海市在 2009 和 2012 年連續奪得全球 PISA 測試總冠軍,進一步引起許多歐美國家即將失去未來的恐慌,英國和丹麥都相繼錄製電視專輯探討「中國式教育」的優缺點。
丹麥的四集「比较中国和丹麦中学教育的纪录片 9.Z mod Kina」很值得看,因為它們相當客觀而深刻地報導、分析丹麥教育體系的優點和缺點。
如果併同北京理工大學教育研究院楊東平教授對中國式教育的省思(〈點評中國:上海教育第一的真相〉 )一起看,更能引發我們對於「教育」這個問題深層的省思。
上海市在 2009 和 2012 年連續奪得全球 PISA 測試總冠軍,進一步引起許多歐美國家即將失去未來的恐慌,英國和丹麥都相繼錄製電視專輯探討「中國式教育」的優缺點。
丹麥的四集「比较中国和丹麦中学教育的纪录片 9.Z mod Kina」很值得看,因為它們相當客觀而深刻地報導、分析丹麥教育體系的優點和缺點。
如果併同北京理工大學教育研究院楊東平教授對中國式教育的省思(〈點評中國:上海教育第一的真相〉 )一起看,更能引發我們對於「教育」這個問題深層的省思。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