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2日 星期二

哲學不是真理的代言人

      蘇格拉底(Socrates)的哲學始於質疑希臘人普遍堅信不移的各種信念,他為此留下了一句名言:「未經審慎檢視過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他也因而經常被視為歐洲的第一個哲學家、智者與真理的代言人。
      然而他不但從來不認為自己是智慧的象徵或真理的代言人,反而至死堅持自己是一無所知的。根據柏拉圖對話錄《答辯篇》,當他面臨雅典人的死刑公審,並且進行最後的一次答辯時,他說:「德爾菲神諭說我是希臘最有智慧的人,因為全希臘只有我一個人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一無所知。」反面的意思是:如果在場有任何人自以為知道任何真理,他就是在自欺欺人。
      蘇格拉底以他的無知自豪,並且認為那些自以為有所知的人都比自己更無知。所以,他絕不認為哲學家是真理代言人。那麼,假如哲學不是真理的代言人,那麼哲學是什麼?用康德的話說:「哲學可以回答什麼?不可以回答什麼?」

2020年12月12日 星期六

「你應該」vs「我想要」:倫理學的千古難題(下)

不可企及的「心理學的哲學」:浮沙建塔的希臘「美德倫理」
      許多當代的倫理學者接受 Anscombe 對功利主義倫理學(結果論)的批判,力圖建立關於行為本身的價值判斷(而不是從結果去判斷);他們同時接受 Anscombe 對康德道德哲學的批判,放棄倫理學的超然性規範(律令)地位。他們選擇了第三條路:把道德抉擇(價值抉擇)的基礎建立在對於「何謂美德」的分析——倫理學從「你應該」轉為「我想要」和「為什麼這樣的抉擇是值得的」,並且自稱「美德倫理學」(Virtue ethics)。

2020年12月11日 星期五

「你應該」vs「我想要」:倫理學的千古難題(上)

     倫理學探討行為的對錯、是非、善惡,在很多人眼中是評價欲望的唯一依據。但是維根斯坦最具影響力的學生兼遺囑執行人 Elizabeth Anscombe 卻在1958年發表一篇論文 Modern Moral Philosophy,指出「國王從來都沒有穿衣服」,而劇烈地震撼倫理學界,餘波至今未平。
      該文一開始就直陳三大結論:(1)除非先有「心理學的哲學」,否則研究倫理學沒有益處;(2)倫理學必須廢棄道德上的「義務」與「責任」概念,因為它們在當代俗世社會裡只會製造觀念上的混淆;(3)功利主義(結果論)的英美倫理學既膚淺且鮮少重要性。這三個結論等於是從根本上依序否定亞里斯多德與希臘倫理學、康德哲學(義務論)和功利主義倫理學(結果論),使得倫理學變得無立足之處。
      其實,維根斯坦早已在《邏輯哲學論》明確地說:「不可能有倫理學的命題」,「倫理學是超驗的(transcendental)」,「倫理學無法被表述」。

2020年12月2日 星期三

鐘鼎山林,各適其性——六朝人物的生命美學

      中國人並非一向都很鄉愿,不敢活出自己。在魏晉南北朝這兩百年的期間裡,隱居以全其志的人受到社會主流的敬仰,名士們更是不受俗世價值與規範的綑綁,在繁華都會裡自在地活出自我,而無視於別人異樣的眼光,甚至還鄙視滿身銅臭、徒有權位而沒有才華的人。他們在亂世裡展演出各種活潑的生命風格,也展現出價值的多元性。
     在《世說新語》裡,我們看到很多活潑、有趣的人物和言行,他們活在禮教之外,卻有自己的價值體系和秩序,而不落於虛無。逯耀東說:「《世說新語》代表魏晉時代清談家所做的人物評論,已與兩漢儒家道德規範下所做的善惡是非之評斷無關,它完全依被品評人物的個性所表現的特質,而予以簡潔而抽象的品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