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1日 星期二

科學與人文:「必讀」的紀爾茲觀點

      國內所謂的「科技與人文的對話」,幾乎都是外行人的連篇鬼話,無助於溝通,反而平添彼此的誤解與刻板印象。關鍵在於:對話雙方沒有任何人真的認真跨越藩籬,去深刻地認識另一岸的文化與精髓。即便是英國 C. P. Snow 著名的演講 "The Two Cultures",也是充滿膚淺的鬼扯,因而招惹來著名文學評論家 F. R. Levis 的激烈抨擊。
      對比下,紀爾茲(Clifford Geertz)的經典著作 “Thick description: Toward an interpretive theory of culture” 截然不同充滿「不讀可惜」的洞見,可惜卻常被國內外的學術界誤讀。
      底下我將仔細地介紹這篇文章,並以他的另一篇經典 “Deep play: Notes on the Balinese cockfight” 作為輔助說明(兼佐證)的案例。

2023年2月11日 星期六

「物哀」:評大西克禮的美學

     不知「物哀」,難以了解日本的文學及其美感經驗。它看似漢字,實為日文,有著不同於漢字的意義。此外,它是「物哀、幽玄、侘寂」的核心:一個創作者如果對「物哀」欠缺深刻的體認,「侘寂」很容易從「樸拙之趣」淪為「拙劣而無趣」,「枯山水」則很容易變成刻板、制式的模仿,以及空洞、充滿意識形態的儀式性重複。
      我買不到也借不到本居宣長的《日本物哀》,姑且借大西克禮的《物哀──櫻花落下後》來讀,卻大失所望。
      在底下的文章裡我將先摘述《物哀──櫻花落下後》的主要內容,以及全書的論述架構與核心原則(Part 1);接著再提出我的質疑與評論(Part 2-4)。

2023年2月1日 星期三

藝術的精髓盡在細節:兼論美感經驗與美學概念

      去年11月底去京都和大阪賞楓,驚嘆於日本秋葉之美,不禁好奇這樣的美景會如何影響其精神與文化。
      恰巧行前讀過一些關於物哀、幽玄與侘寂的文章,回來就借了大克西禮的日本美學三部曲來讀,邊讀邊一再油然孳生「不以為然」的感受。我因而忍不住在讀書會裡再三提醒:美感經驗與美學概念是截然不同的兩個範疇,絕不可混為一談。
      在這個搜尋「日本文化獨特性」的文獻與資訊過程,意外地發現近年在抖音上爆紅的「成都鍋莊舞」,既可以用來說明「藝術的精髓盡在細節」,又可能以此為例闡述「美感經驗與美學概念的先後、異同」。
      因此,在這一篇文章裡,我將先以「成都鍋莊舞」幾個代表性人物(雍吉、青措、西饒)的舞姿為例,說明「藝術的精髓與良窳盡在細節裡」。接著,我將順勢約略說明「美感經驗與美學概念的先後、異同」。先有這篇文章的鋪陳之後,我將會在後續文章裡討論我對大克西禮的不以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