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標題看起來像是我的杞人憂天或聳動誇染的「狼來了」,其實它是貫穿英國《金融時報》(FT)九月份裡一系列文章的主題。
譬如 FT 副主編 Philip Stephens 的〈如何從資本家手中拯救資本主義〉一文,雖然標題抄襲自芝加哥大學商學院金融學終身教授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首席經濟學家Raghuram G. Rajan 的同名專書,檢視的角度大異其趣,但是都清楚指出市場機制如何淪為少數人牟取不勞而獲的暴利,並對此深懷憂慮。
2016年10月4日 星期二
2016年8月20日 星期六
今日經濟與三位經濟學教主
BBC 在2012年播出三部紀錄片 Masters of Money ,從 2012 年的全球經濟危機中看三位經濟學教主對今日全球經濟處境的教訓,他們分別是凱因斯、海耶克和馬克斯。
我只看了第一部《貨幣大師第一集:凱恩斯》(本文文末會附上有中文字幕的影片連結),它在一小時內以通俗的話語精準地介紹凱因斯對當今經濟問題可能會有的意見,包括他的洞見中適用於今日處境的部分,以及今昔處境差異下他的建議可能不適用的地方,其精準程度讓我嘆服且訝異,遠遠超越台灣的媒體水準,甚至超越 BBC 的平均水準。我相信,三集合起來才足以描述我們看經濟問題該有的完整視角(full spectrum)。
本文先簡介《貨幣大師第一集:凱恩斯》,未來會再介紹另外兩集。
我只看了第一部《貨幣大師第一集:凱恩斯》(本文文末會附上有中文字幕的影片連結),它在一小時內以通俗的話語精準地介紹凱因斯對當今經濟問題可能會有的意見,包括他的洞見中適用於今日處境的部分,以及今昔處境差異下他的建議可能不適用的地方,其精準程度讓我嘆服且訝異,遠遠超越台灣的媒體水準,甚至超越 BBC 的平均水準。我相信,三集合起來才足以描述我們看經濟問題該有的完整視角(full spectrum)。
本文先簡介《貨幣大師第一集:凱恩斯》,未來會再介紹另外兩集。
2016年4月27日 星期三
《21世紀資本論》——正在改變21世紀的一本書
皮凱提(Thomas Piketty)的著作《21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帶給世人兩個鮮明的訊息:(1)除非有大規模戰爭或政府政策的介入,資本的年報酬率(r)的長期趨勢非常穩定,約是4%至5%,而經濟年成長率(g)僅1.5%左右;(2)如果一直維持資本的年報酬率大於經濟年成長率(r > g),貧富差距將會持續擴大,使富者越富而貧者越貧。
2016年4月24日 星期日
對90%人有害的思想(3):如何衡量一個人的貢獻
看過這一系列前兩篇文章的人可能會問:如何衡量一個人對社會的貢獻?如何計量?
在這不完美的世界裡,我們只能有不完美的答案,甚至籠統的答案——而這個事實就讓許多人有可乘之機,用合法(合理)管道所取得的財富去遮掩通過不合法(不合理)管道所取得的財富,然後自欺欺人地說:「我的財富全部來自市場競爭,我的財富等於我的能力(以及神對我的恩寵)。」
巴菲特、戰士、老師的貢獻該如何衡量?很難。
不過,我們不需要鉅細靡遺地去精算每一個人的貢獻,也不需要錙銖必較地把所有人的不勞而獲全部拿來重分配。務實的第一步只需要問:合理的貧富差距大約如何?然後據此定下合理的租稅制度,把可能涉及不勞而獲的一部分財富給拿來濟貧,和創造整體社會的公共福祉——能做到這一部,真的就已經是「完美」的 social democratic society 了。
在這不完美的世界裡,我們只能有不完美的答案,甚至籠統的答案——而這個事實就讓許多人有可乘之機,用合法(合理)管道所取得的財富去遮掩通過不合法(不合理)管道所取得的財富,然後自欺欺人地說:「我的財富全部來自市場競爭,我的財富等於我的能力(以及神對我的恩寵)。」
巴菲特、戰士、老師的貢獻該如何衡量?很難。
不過,我們不需要鉅細靡遺地去精算每一個人的貢獻,也不需要錙銖必較地把所有人的不勞而獲全部拿來重分配。務實的第一步只需要問:合理的貧富差距大約如何?然後據此定下合理的租稅制度,把可能涉及不勞而獲的一部分財富給拿來濟貧,和創造整體社會的公共福祉——能做到這一部,真的就已經是「完美」的 social democratic society 了。
2016年4月21日 星期四
對90%人有害的思想(2):貧富差距有益經濟成長
根據近年來紛紛出爐的研究報告,這個經濟學信念╱教條絕對是已經過時了——但是,蕭萬長和張忠謀到2014年都還相信它。
IMF 研究部副主任 Jonathan D. Ostry 在 2012 年對紐約時報表示:美國因為1980年代以來的貧富差距擴大,損失約 1/3的經濟成長。[1] IMF 2015 年的實證研究再度確認:所得最高的 20%人每增加 1%所得,後續五年的 GDP成長會降低 0.08%;反之,所得最低的 20%人每增加 1%所得,GDP成長會上升 0.38%;此外,貧富不均會增加經濟體的不穩定性(鼓勵經濟泡沫與經濟危機)。[2] 世界銀行也終於在 2015 年的實證研究裡確認:Gini 係數每增加 1%,在五年內將導致人均 GDP 下降 1.1%,而長期的累積總效應可能高達 4.5%。[3] 此外,世界經濟論壇,它的 2015 年報告引述 IMF、WBG,以及 OECD 的類似研究結論,並指責華盛頓共識的成長模型有問題。[4]
IMF 研究部副主任 Jonathan D. Ostry 在 2012 年對紐約時報表示:美國因為1980年代以來的貧富差距擴大,損失約 1/3的經濟成長。[1] IMF 2015 年的實證研究再度確認:所得最高的 20%人每增加 1%所得,後續五年的 GDP成長會降低 0.08%;反之,所得最低的 20%人每增加 1%所得,GDP成長會上升 0.38%;此外,貧富不均會增加經濟體的不穩定性(鼓勵經濟泡沫與經濟危機)。[2] 世界銀行也終於在 2015 年的實證研究裡確認:Gini 係數每增加 1%,在五年內將導致人均 GDP 下降 1.1%,而長期的累積總效應可能高達 4.5%。[3] 此外,世界經濟論壇,它的 2015 年報告引述 IMF、WBG,以及 OECD 的類似研究結論,並指責華盛頓共識的成長模型有問題。[4]
其實,根據紐約時報 2012年的報導,上述看法早已是許多頂尖經濟學者的共識,同時也是 2012年美國兩大黨總統候選人的共識。[5]
對90%人有害的思想(1):貧富差距是必要之惡
貧富差距主要有兩種:當市場處於完全競爭的完美狀態時,「所得=貢獻」,貧富差距是必要且對大家都好的(因而是善的);當市場不完美時,有些人「所得>貢獻」(並且因而造成另一群人「所得<貢獻」),放任這種貧富差距的擴大會對總體經濟和90%的人都不好(因而是惡的)。
以前很多人認為「貧富差距是必要之惡」,因為他們把前兩種不同的貧富差距混為一談。
最有趣的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WBG)和世界經濟論壇(WEF)原本都是積極捍衛「貧富差距是必要之惡」這個教條的,近年來他們卻又紛紛發表新的研究報告,宣稱「貧富差距會損及經濟成長」。
以前很多人認為「貧富差距是必要之惡」,因為他們把前兩種不同的貧富差距混為一談。
最有趣的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WBG)和世界經濟論壇(WEF)原本都是積極捍衛「貧富差距是必要之惡」這個教條的,近年來他們卻又紛紛發表新的研究報告,宣稱「貧富差距會損及經濟成長」。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