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6日 星期六

經濟成長了,為何現實壓力卻更大了?

        換算成 2011年的購買力之後,2014年台灣的人均實質 GDP 是台幣 69.1 萬,而30年前(1985年)的人均實質 GDP 是台幣 15.8 萬,成長了4.37倍 。
        然而,現在 30 歲的年輕人所感受到的現實壓力,卻很可能超過上一代的年輕人,因而「不婚、不育、不養、不活」的現象比 30年前更嚴重。
        三個問題:(1)為何經濟成長了,現實的壓力卻更大了?(2)這種惡劣的現實處境未來有希望改善嗎?(3)假如現實的處境無法改善,談理想有什麼用?

一、人均所得成長,現實的壓力卻變大了
        首先是政府政策偏袒資方而不利於創造工作機會,使得勞動力市場變成「僧多粥少」的資方市場,因此工資數十年來不成長,經濟成長的果實悉歸資方。(詳見下圖,原出處是天下雜誌

        其次,政府被財團綁架,帶頭炒作房地產,使得房價成長速度遠超過所得成長速度:譬如,2002年的房價所得比是四倍,2015年卻變成了八倍。(見下圖,原出處: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


        對於佔人口總數 90% 的薪水階級和許多中小企業老闆而言,所得沒有成長,但是居住的成本(花費)卻暴漲兩倍,扣除居住的負擔後大家剩下的實質可支配所得暴跌,因此現實的壓力就無可避免地變大了。
        這是制度上的不公不義所使然,而不是個人的貪念或價值觀的偏差所使然。
        因此,最理想的解決辦法(上上策),是大家(佔人口總數 90% 的薪水階級和既有制度下受壓迫的中小企業老闆)團結起來,一致對執政黨持續施壓,直到:(1)政府制度上重新兼顧大資本家(1%人)及其附庸(9%人)的利益與一般人(90%人)的利益為止,使得經濟成長的果實均勻地分配給所有人;(2)戒除官商勾結炒作房地產的惡習,讓房價凍漲或緩慢下調,直到房價負擔比再度合理化為止。

二、一盤散沙的勞方,鐵板一塊的資方(及官商勾結)
        馬克斯的名言:既得利益階級不會為了公平與正義的原則,而放棄既得利益。
        勞資所得分配的問題是政治問題,而房價問題的背後也是政治問題:大財團通過官商勾結去扭曲市場機制,使得所得分配對資方有利,也使得房價可以高到遠遠超乎市場機制所能支撐的程度。
        因此解決問題的手段一定是政治性的。
        從過去國際的實際作為來看,工會越團結而力量越大,勞資所得分配會越公平且房價越合理(德國是典型的例子)。
        因此,從國外的歷史教訓來看,強化台灣的自主工會是改善所得分配與房價的先決條件(不可或缺的第一步)。
        不幸的是,台灣的工會力量一直都很弱,一直都被藍綠兩大政黨在背後操弄,而各工運團體之間的路線之爭又經常超過團結的力量。這些過去的發展史讓我對台灣工會力量的成長既充滿期待,又不敢樂觀。
        工會力量的薄弱,也許問題不在工運人士,而更多地是因為社會的政治氛圍。
        過去的媒體(報紙與電視)是以「藍綠、統獨」作區隔,標榜「只問是非不問統獨,只問黑白不問藍綠」的人沒有市場,反而既得罪泛藍,又得罪泛綠,對社會很難發揮影響力。網路上的意見表面上很多元,然而對立的狀況遠多於對話,褒貶往往取決於立場的異同,而非觀點的深淺或偏頗與週延,因而也不見得有助於促成勞方的團結,以及勞資的平等對話。
        在這些既成的社會氛圍下,我很難期待「猶如一盤散沙的勞方」可以在政治操作上對抗「在金錢的紐帶裡團結如鐵板一塊的資方」,而扭轉既成的劣勢,也因而不敢期待上述的現實壓力會與時俱減(我甚至悲觀地以為它會與日俱增)。

三、自力救濟與諾亞方舟
        過去數十年來,我不願意去提自力救濟,總期待能呼喚台灣人一起共同努力來改變社會上的現實環境,以便讓更多人可以在較輕的現實壓力下有更多的心力去追求理想。
        然而,如果現實的前景讓人無法樂觀,自力救濟也就變成是不得不然的替代(補救)辦法了——雖然它的成效將會非常地有限,很可能只會對少數人有用。
        在惡劣的現實下,談理想談是有可能,有意義的嗎?
        在惡劣的年代(時代)裡,還是有人能堅持理想的追求,甚至飢寒交迫也不易其志——陶淵明就是其中一個典型(讀一讀他的「乞食」詩就會知道)。
        現實的壓力大,能追求理想的人少;現實的壓力小,能追求理想的人多。
        對於那些資質好而可以輕易地搞定現實,或者有獨特稟賦而鮮少虛榮心的人而言,要在台灣求得「溫飽有餘」還是可能的(對少數人或極少數人而言,甚至可能是很容易的)。此外,或許還有一些人,盡管擺脫不掉現實的壓力,卻還是期待以僅存的一點點心力去追求個人的成長(不管是內在的成熟與發展,或者增進對社會與現實的了解)。
        對於這些少數人(或極少數人)而言,一個能談深刻的理想與人文精神的網站,以及一個能讓他們理性地認識現實世界的網站,還是有其意義與功效的(促進他們的成長與堅持)。
        我期待能將這個網站經營成是這些少數人(或極少數人)樂意長期密切關注的網站,以及精神上的成長動力。
        或者說,當我對現實不敢樂觀時,經營一個「諾亞方舟」就顯得是比「聲嘶力竭地促銷黯淡的夢想」更吸引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