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6日 星期一

《論文寫作完全求生手冊》序言與目次

      這本書的章節次序是根據「作中學」與 DIY 的精神設計的,以便讀者每讀完一章就可以「依樣畫葫蘆」地完成論文寫作的一個步驟。
      其次是它特別強調「盤點研究成果,擬定論文主要訴求與焦點,發展嚴密的論述策略,與既有文獻緊密對話,形成前後呼應的論文架構與結次序」的過程與要領,而不只是教一些零碎枝節的技巧。
      此外,它不只提示要領,還以五篇不同領域的期刊論文為例,分析這些要領的靈活運用。最終的目的是希望能引導讀者領會「去蕪存菁、精準表達、以理服人」的技藝,並且養成跨領域閱讀與溝通的習慣。
      《論文寫作完全求生手冊》的序言對此有進一步的說明。

2022年12月25日 星期日

《論文寫作完全求生手冊》1/5上市,12/27 起預購

購書連結:聯經博客來金石堂
     許多大學教授與研究生都誤以為:論文寫作這項技藝只在學術圈有用(發表論文與升等),一旦離開學術圈就毫無用處。因此教授不認真教,學生不認真學,口試委員也不認真要求。
      實際上,如果細究,就會發現論文寫作的過程需要四項核心能力:批判性思考、去蕪存菁、精準表達,和以理服人。此外,在許多重要的人生種場合裡,我們都會需要用口頭或書面的表達去說服別人,因而經常需要這四種能力。
      譬如,申請國內外大學或研究所或特定職缺時,我們必須通過書面審查資料去表現自己的「內在美」,讓審查委員相信我們比別人更值得被錄取。就業後,我們必須在企業內的簡報或跨企業的提案會議裡精簡而清晰地表達,以便獲得決策者或合作方的信任、嘉許,甚至願意出資冒險。此外,在許多公共場合(譬如政策辯論)裡,我們也都需要用極為精簡的文詞與關鍵的證據和論述去說服別人。

2022年12月21日 星期三

1.2、學位論文的常見架構與特性

      學位論文與期刊論文的常見架構以及基本要件都大同小異,主要差異是期刊論文篇幅限制很嚴,且所要求的學術貢獻(原創性)較高,所以寫作上更困難(更需要擅長「去蕪存菁」與「精準表達」的技藝)。
      緣此,除非另有說明,本專欄的系列討論是以期刊論文為主,也鼓勵讀者在撰寫學位論文時多參考期刊論文,然而本專欄的討論基本上也都適用於學位論文。
      此外,學術界另有學術雜誌(professional magazine)的文章(magazine article),其寫作風格與內涵跟上述兩者差距甚遠,不宜作為論文寫作的模仿對象。因此本文也將會扼要敘述「論文」(dissertation、journal paper、conference paper)與學術雜誌專文的差異。

2022年12月12日 星期一

愛情的想像與事實

     「愛情到底是什麼?」這是一個眾說紛紜的問題,不但學術界的研究結果歧異甚大,文學家與暢銷書作家更是經常把事實與想像混為一談。結果是人類相愛、結婚、吵架、離婚已經數千年,卻至今還在持續追問:「愛情到底是什麼?」
     古希臘有很多美麗的愛情神話,譬如阿波羅的兒子奧菲斯(Orpheus)到地獄去救他的新婚妻子,對美女海倫的愛引起特洛伊戰爭等。《詩經》裡也有許多情詩,《關雎》講「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及「求之不得,輾轉反側」的思念;《子衿》說一日不見如隔三月,《出其東門》講美女如雲而只愛一人,《木瓜》講「永以為好」的期待,《擊鼓》講「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誓言,《大車》甚至發誓要「生不同室,死則同穴」。就此看來,不論古今中外,兩情相悅的結果都是希望從此同衾共枕,永不分離。
      問題是,這樣的愛情能持續多久?終生不渝的愛情真是可能的嗎?

2022年12月1日 星期四

1.1、 議論文≠學術著作:以〈縱囚論〉為例

       歐陽修的〈縱囚論〉是歷代議論文的代表性經典,卻嚴重地違背學術著作的絕大部分基本要求。如果能對這個事實有扼要的了解,或許就能進而掌握「學術寫作」的基本要領。
      〈縱囚論〉有新意(原創性),且論述與文采皆有過人處,卻嚴重違背劍橋大學所列舉的四項「學術著作基本特性」中的三項,為什麼?這又有什麼了不起?
     因為〈縱囚論〉全文僅 308 字(含現代標點),易於分析,所以本文將分析它所欠缺的「學術著作基本要件」,藉此回答「什麼是學術著作」,以及「為何有必要遵守其規範」。

2022年11月20日 星期日

「碩博士論文寫作 Q&A 專題系列」簡介

     從2022/12/1 開始,我將陸續撰寫一系列「碩博士論文寫作 Q&A」的(專欄)短文,目前擬定的內容「在本連結導向的文章裡」。因為內容將會持續增、刪、修改,未來請從文末指示的位置點選進入。
      這一系列專題短文的第一個特色是:以最精簡的文字回答碩博士寫作論文時最常見的問題,以及最需要了解的基本知識。
      它的第二個特色是:它包含六篇精選的頂尖期刊論文,擇要譯成簡譯本,以供讀者參考;這些論文分屬物理、資工、醫學、經濟學、社會學、與傳播科學六個領域(前五者為量化研究,第六者為質性研究)。此外,它還簡譯、介紹了一篇社會學的經典論文和一篇文化人類學的經典論文,作為進階的參考。 

論文寫作(學術寫作)學什麼?

      假如論文寫作(或學術寫作)是純屬學術圈內的特殊風格,與學術圈外的人無關,我就不會想寫《論文寫作完全求生手冊》這本書(未來還很可能會在這個部落格裡寫一系列「碩博士生專欄」的文章)。
      在我看來,論文寫作的過程牽涉到四種能力:(1)去蕪存菁的能力(從數年的複雜思考、研究、資料彙整、跟既有文獻對話,挑出最有吸引力的主張或論點),(2)對複雜事務與思想的精準表達能力,(3)以理服人(尤其是在面對多疑且位高權重的決策者時),(4)自我批判(最重要的是覺察自己的盲點,而不是挑他人毛病)。
      這四種能力,不管是在企業界、政府部門或學術圈,都有同等的重要性和運用的機會(關鍵在於:只要你的工作崗位夠高,涉及的事務夠複雜)。
      因此,這本書最初的書名是《論文寫作:去蕪存菁、精準表達、以理服人的技藝》。至於寫作的目標,則是填補既有相關書籍的重大空缺。

2022年11月16日 星期三

未來的寫作計畫

      這個部落格在未來半年左右的時間(或更長)內主要是發表一系列關於「碩博士論文寫作」的短文,以便完成「碩博士論文寫作 Q&A」的專欄建構。
      不過,偶而還是會穿插一些關於「婚姻、愛情與親子」的文章,以及一些關於人文課題的文章。
      至於專書寫作方面,目前規劃中的有兩本,第一本是關於親子關係的書,暫名《陪孩子尋找他的未來》(下詳)。
      等這兩本書都寫完之後(約莫兩、三年),有可能就不再寫專書,而開始在部落格上較有系統地撰文導讀我喜歡的小說,以及介紹一些歐洲美術史的關鍵性作品,算是《慾望的美學》的「延伸閱讀」。

2022年11月11日 星期五

學生為何寫不好論文?

      從我動念想寫新書《論文完全求生手冊》那天開始,直到交出書稿為止,腦海裡一再浮現退休前的一個景象:
      一個同事在教師休息室裡抱著一杯咖啡踱步,邊看著窗外的成功湖邊一再嘆氣。我忍不住問:「很想跳下去,是不是?」他回答:「是啊!這些學生的論文真的不知道要怎麼改!」
      每年一到改論文的季節,這樣的痛苦景象都會重複出現且持續到「口試季」結束。最後終於讓學生交出論文,通常不是因為論文已經可以見人,而是已經絕望地放棄叫學生修改了。
      學生寫不好論文,首要原因是不知道「論文」究竟是什麼:它該長什麼樣子(比較像記述文或議論文?可不可以有抒情的段落?可不可以像偵探小說那樣子地迂迴曲折,高潮迭起)?哪些東西可以(應該)寫進論文,哪些不可以(應該)寫進論文?怎樣算是「及格」的論文,怎樣算是「好」的論文?etc...

2022年11月1日 星期二

如何選研究的主題

      在一場台大的演講裡,一位資深教授提問:「如何選研究的題目」?當時我還沒認真思索過這問題,回答倉促而欠週延。
      其實這問題很複雜,因情境脈絡而異。在論文寫作階段可參考論文寫作的第一步〉。如果是研究初始要找主題,常有的建議是:「找你有興趣的題目」。我對這個建議一直高度存疑,因為它讓很多人痛苦、後悔過。
      我曾建議一個博一生:「根據你過去聽課與閱讀學術文獻的經驗,找一個你最有感覺,最有機會『見人所未見』的題目。」後來,我又跟一位已通過資格考而論文投稿老被國外拒絕的博士生說:「想清楚你要(在)跟誰對話」。
      下文會扼要闡述這兩點,必要時會把理工與社會科學分開來談,順便借這機會介紹一位迷人、有趣的神童級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