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6日 星期一

《論文寫作完全求生手冊》序言與目次

      這本書的章節次序是根據「作中學」與 DIY 的精神設計的,以便讀者每讀完一章就可以「依樣畫葫蘆」地完成論文寫作的一個步驟。
      其次是它特別強調「盤點研究成果,擬定論文主要訴求與焦點,發展嚴密的論述策略,與既有文獻緊密對話,形成前後呼應的論文架構與結次序」的過程與要領,而不只是教一些零碎枝節的技巧。
      此外,它不只提示要領,還以五篇不同領域的期刊論文為例,分析這些要領的靈活運用。最終的目的是希望能引導讀者領會「去蕪存菁、精準表達、以理服人」的技藝,並且養成跨領域閱讀與溝通的習慣。
      《論文寫作完全求生手冊》的序言對此有進一步的說明。

序言:以理服人的技藝,跨領域對話的起點
     這本書是《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方法、秘訣、潛規則》(簡稱《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的姊妹作,它針對質性與量化的實證研究,依序講解學位論文的選題、構思、論述策略、章節結構與寫作次序等問題,針對研究生「不知從何下筆」的困境,引導他們在龐雜的研究結果與思緒裡進行取捨的原則,研擬論文主題、焦點與主要訴求的要領,論文的論述策略與主要架構的方法,以及各章節的主要內容與次序。
     《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討論「如何進行研究,以最省力的方式獲得最有價值(學術貢獻)的研究成果」;這本書討論如何在實證研究的各種領域內「選擇最有利的論文主題與主要訴求,以條理井然的精準表達讓讀者了解其內容,並以嚴謹的論證讓讀者信服其結論與學術價值。」
      這兩本書都企圖引導研究生習得終身受用的能力:《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的目標是研究與創新的能力,本書的目標是批判性思考與「去蕪存菁、精準表達,以理服人」的能力。此外,本書刻意精選具有跨領域參考價值且主題能讓不同領域讀者都感興趣的論文(參見下文第二節),希望能藉此培養讀者跨領域閱讀的經驗與興趣,作為跨領域對話的起點。

大處著眼,偏重整體性思考與論述的策略
      論文寫作的過程可以培養出「去蕪存菁、精準表達,以理服人」的能力,同時也是提升批判性思考能力的最佳法門。這些能力又是社會各界決策者與高階幹部所必備的能力,因而一旦習得這些技藝,即使離開學術界,照樣可以終生受用。
      之所以如此,不只是因為學位論文的篇幅動輒數萬字,更因為其中包含著長期研究累積下來的複雜資料、數據與思緒,以及層次繁複的分析與論證過程。在寫作的過程中,它首先考驗著作者去蕪存菁的能力,繼而挑戰作者構思、論證與組織結構的能力。最後還要將這些複雜的概念、事實與思想表達得條理分明、層次井然,並且讀者與審查委員信服它的證據、析理、結論與學術價值,更是需要有批判性思考與「精準表達,以理服人」的能力。
      可惜的是,坊間「論文寫作」的書籍往往是小處著眼,太偏重措詞、邏輯分析與段落、語法結構等技巧,和文獻引註的格式,而鮮少從大處著眼討論論文的選題、總體架構、論證策略與論文的評價標準。因此往往無助於研究生走出「千頭萬緒,不知從何下筆」的困境,反而有可能讓他們墮入「見樹不見林」的陷阱。
      有鑑於此,本書第一章先用李政道與楊振寧的論文和學術界有關基本工資的論戰為例,先引導讀者了解學術論文與「去蕪存菁、精準表達,以理服人」的技藝有何關聯。第二章用精選案例闡述學術界評價論文好壞時常用的十二項評量指標,作為讀者取捨研究成果與心得時的參考。第三章剖析論文常見的整體架構、各個章節的角色(職司的功能)與次序,以及前後呼應的策略與邏輯關係。第四章討論研擬論文主題與主要訴求的策略,讓讀者信服其主要訴求(結論)所需要的論述策略,以及如何從這個過程產出論文的架構。第五章剖析如何從文獻回顧中培養出對於背景理論、研究方法、證據的可靠性、概念分析與結果論證所需要的批判性思考能力,以及論證的技巧。以這些整體性思考與規劃能力為基礎,第六章至第十章按照一般的論文寫作次序逐一講解導論(問題背景、研究主題與文獻回顧)、理論依據、研究方法與步驟、結果的分析與討論的撰寫要領,並且剖析精選案例以促進讀者的細部了解。第十一章討論摘要與結論的撰寫要領,以及致謝詞、論文掛名與共同作者的責任等其餘細節。最後,為了說明論文寫作過程所習得的技藝如何讓人終生受用,第十二章以個人經驗為例,講述前述技藝在人生各種重要場合裡的運用,第十三章則進一步剖析「為什麼論文寫作是培養批判性思考能力的最佳途徑」。

精選案例,深入淺出,娓娓道來
      為了從大處著眼,本書成功地克服兩大撰寫的難題:其一,論文的大架構與論述策略通常較抽象,甚至「只能默會而難以言詮」,不易闡述;其二,不同學術領域的差異往往會造成讀者閱讀上的障礙。一旦弄巧成拙,很容易因為敘述的原則太抽象而讓研究生覺得「玄之又玄,不知所云」。反之,當這些原則被闡述得夠仔細時,又有可能淪為以偏概全,或者只適用於特定學術領域分支,而沒有跨領域的參考價值。
      為了突破上述難題,本書以五篇精選論文作為貫串各章的核心參考案例,在各章中闡述其導論、理論基礎、研究方法與步驟、以及結果的分析與討論的撰寫要領後,緊接著剖析這五篇論文的相關章節,期能讓讀者具體掌握各章揭櫫的原則與要領。
     這五篇論文的研究主題分別是:膽固醇濃度與死亡率的關係、人臉防偽偵測技術、調升基本工資對失業率的影響、離婚後會不會比較快樂,以及線上約會的自我揭露與隱瞞。其中前四者屬於量化的研究,第五者屬於質性的研究;它們的主題跨越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共同特色是強調實證研究。
      選擇這五篇論文的主要原因,是它們都是出色的論文,其中優點對不同學術領域的研究生都有參考價值。而且它們的研究主題都是其他領域的人很容易理解,其結論跟每一個人息息相關,因而值得每一個人花點心力去了解。
      此外,我竭力發揮科普寫作的功力,在剖析這些案例時避開一切閱讀上可能的障礙,力求深入且淺出,以便不同領域的研究生讀起來都覺得流暢而有可讀性;同時我也力求用這些案例將高層次的批判性思考與論述策略具體化,成為研究生容易理解的原則與要領。

一個期待:跨領域閱讀、思考與對話的起點
      本書刻意遴選不同領域、不同屬性的論文為例,剖析每個案例時都力求深入淺出,目的是期待讀者能不偏食地充分吸收這五個案例所蘊藏的思考養分,同時藉此培養跨領域閱讀的技巧與習慣。
      畢竟,這本書的最終企圖是引導讀者培養出「精準表達,以理服人」的溝通能力,而不管是學者、工程師或企業幹部與決策者,都時而必須以數據進行跨領域的溝通,時而必須以無法量化的事實進行跨部門的協調,因此都有必要學會質性與量化的精準表達與溝通。
      況且,盡管表面上質性與量化的論文風格很不相同,其實背後的精神、原則和要領大同小異,放在同一本書裡討論,反而有助於從不同角度更多元地掌握這些精神、原則和要領,以及未來的靈活運用。
      尤其是面對人工智慧與全球化日益嚴峻的挑戰,當代企業唯有提升跨領域對話、溝通與整合的能力才有機會勝出。然而,唯有培養出跨領域閱讀與思考意願的人,才能突破膚淺的表層溝通,而達成比其他人更深度的整合與協調。
      根據我過去指導研究生的數十年經驗,只要能充分掌握本書要點,並且在開始動筆時另找三、五篇主題最相近的期刊論文當參考,應該就足以因應博、碩士論文(乃至於期刊論文)的寫作需要,並且在畢業後受用無窮。
      不過,文末我還是添加兩篇附錄,〈附錄一〉剖析一篇社會學界被引述次數最多的期刊論文,主題是從社會學的角度剖析市場機制,最後對新制度經濟學造成啟發性的影響;〈附錄二〉討論文化人類學家紀爾茲(Clifford Geertz)的兩篇代表作,以及他所謂的「深描」。會有這個安排,首先是因為這三篇論文不只對社會科學界具有廣泛而深刻的啟發和影響,對於想了解社會深層面向的理工學生而言,同樣是趣味橫生且富有深刻的啟發性,不讀可惜。然而對只想寫好學位論文的理工研究生而言,這兩個附錄雖然也力求深入而淺出,卻跟論文寫作的關係較遠,所以作為附錄或許較適宜。
      最後必須一提的是,盡管本書聚焦在實證研究的論文寫作,然而若要將其中原則與要領給推廣到偏重人文性的領域(譬如文化研究)時,必須十分審慎,因為這些領域裡有些重要的研究成果是不該用實證科學的狹義標準去衡量的。關於這一點,請參考〈附錄二〉。

全書目次
1 去蕪存菁,精準表達,以理服人: 論文寫作的技藝
2 不識廬山真面目:「好」的論文像什麼,不像什麼
3 精心擘畫,層次井然:論文的架構與主要內容
4 攻守兼備,成竹在胸(上):論文的構思與寫作次序
5 攻守兼備,成竹在胸(下):文獻回顧與批判性思考的要領
6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導論與文獻回顧的寫作要領
7 源頭活水:理論依據與方法論的考量
8 提綱挈領,闡幽發微:研究的方法與步驟
9 結果與討論(上):條分縷析,鞭辟入裡
10 結果與討論(下):比較的基準與數據的視覺化
11 千呼萬喚始出來:摘要、結論及論文的全貌
12 綱張目舉,進退有據:口試與簡報的要領
13 終生受用的技藝:溝通、遊說,創新與抉擇
14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網路時代的智慧與批判性思考
附錄1:質性研究的經典,小蝦米挑戰大鯨魚的傳奇
附錄2:文化人類學的兩難
      至於各章的具體內容(小節標題),請點選這個連結(連至聯經出版社的官方網頁)。

購書連結
聯 經|https://linkingunitas.com/L152138 
博客來|https://linkingunitas.com/B15213801 
金石堂|https://linkingunitas.com/K15213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