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5日 星期一

川劇變臉的中國,中國的川劇變臉

      在莎士比亞名劇《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對他所暗戀的 Ophelia 說:「上帝給了妳一張臉,妳又給自己另外製造一張臉。」於是,女人有了兩張臉。不過,據說川劇變臉的頂尖高手平均一秒鐘就可以變出一張臉,遠勝過多變的女人。
      至於當代中國,很多人以為她只一張臉(專制、獨裁、集權、共產、極端的社會主義,etc),我最近終於體認到:她不只是有許多張臉,而且是有許多貌似矛盾、水火不容的臉;而且每一張臉都是真實中國的一部分,少一張就不是完整的中國。

1、中國那麼大,什麼樣的人都有
      在劍橋的時候,聽到關於中國而難以置信的傳聞時,會向共用同一個廚房的大陸學生求問事實,她總是面無表情、語調乏味地說:「中國那麼大,什麼樣的人都有。」我不知道那是什麼意思,甚至懷疑那只是她拒絕談話的一種方式。
      後來自己去了中國,才開始慢慢體會到:「中國那麼大,什麼樣的人都有。」最近聽大陸經濟學者金刻羽的一段訪談,才更深刻地體認到什麼叫做:「中國那麼大,什麼樣的人都有,什麼樣的事也都有!」而且,也開始體認到:台灣人不太可能懂中國,歐美中國通很難懂中國,連中國人也不見得能完整地理解中國!

2、一段值得兩岸華人都聽聽得談話
      用台灣人的話講,金刻羽雖然不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卻著實是「名門之後」。父親金立群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行長,擔任過財政部副部長和世界銀行中國副執行董事。他原本主修英美文學,後來在波士頓大學經濟學研究所進修,2016年入選《時代週刊》「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和2018年「中國改革開放海歸40年40人」榜單。
      金立群從中學時代就展露外語天分。但是他的中國文學涵養應該也不俗。金刻羽的名字取自戰國時代的楚辭作家宋玉所寫《對楚王問》,其中寫到:有個人在都城裡唱歌,起初他唱《下里》、《巴人》,跟着他唱的有幾千人;後來唱《陽阿》、《薤露》,跟着他唱的還有幾百人;等到唱《陽春》、《白雪》時,能跟着唱的不過幾十人;最後他「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譯:引其聲而爲商音,壓低其聲而爲羽音,夾雜運用流動的徵聲,能跟着他應和的只剩數人)。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一個父親為獨女取名,卻引用「曲高和寡」的典故,果然金刻羽才學出眾且43歲未婚,充分應驗了「曲高和寡」的先兆。
     金刻羽高中時取得美國頂尖「貴族」學校 Horace Mann School 的全額獎學金赴美就學,高中又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獲哈佛大學全額獎學金去攻讀經濟學,之後以優異的成績取得哈佛經濟學博士(恐怕一路上都是拿全額獎學金)。畢業時有數個英美頂尖名校提供她教職,她選擇了英國倫敦政經學院,很快升任副教授,並以最輕的年紀取得終身職(tenure)資格。
      受到父親影響,金刻羽不只鑽研經濟學,也雅好文學。由於她的稟賦與專業能力,再加上父親的專業背景,她談起中國經濟另樹一幟,歐美許多媒體、大學都喜歡邀她演講、訪談,提供歐美學者鮮少觸及的中國經濟面向。
      她的早期演講與訪談裡積極為中國辯護,且刻意迴避中國經濟發展之失;但是因為有見人所未見之處,因此在學術圈內還是站得住角。最近的一個訪談裡她對中國的缺失雖然措詞委婉但已不避諱,總體而言比較深入而平衡,很值得兩岸華人都聽一聽。
      譬如,她提到:世界上沒有任何國家比中國更堅持社會主義。我想到的是:習近平站在中國「地王」前面語氣和緩地說「房子是給人住的,不是用來炒作的」;補習榨乾許多父母的收入且製造極端嚴重的不公平競爭,他就動手打擊補習業;馬雲的年收到高到不像話,他就逼馬雲釋出所有股權,避居日本。當人均所得較高的國家(譬如原本是世外桃源的紐西蘭)普遍為高房價、表面公平而實質上富少得利的不公平升學競爭,以及日益惡化的收入差距而痛苦不堪時,哪個民主國家的總統或總理敢為了「公平正義」的理由而打擊社會上的不公平。
      緊接著,她又說:世界上沒有任何國家的市場競爭能比中國更激烈。她舉例:如果你在紐約開了一家生意鼎盛的咖啡店,馬上會有人在隔壁開一家 Bagel 店;但是當你在中國任何城市開了一家生意鼎盛的咖啡店,馬上整條街上都開滿了咖啡店(我想起遍佈中國的「玉品一條街」、「火鍋一條街」,甚至南京還有「國民政府時代遺跡一條街」。此外,在西湖當公車時,車裡的收音機是四川一個電台對群眾的呼籲,說成都火鍋店已經多到每戶人家一天吃六餐都還吃不完。)
      她的結論之一是:中國證明了(最極端的)社會主義是可以跟(最極端的)市場經濟並存的。
      她又說:西方有市場經濟,中國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市長經濟」在帶動經濟成長,卻被西方學術界嚴重地忽略。她特地凸顯:歐美的地方政府必須討好選民,而選民不見得能支持他們往有利於整體社會的方向發展;中國的地方政府領袖只需討好上級,而且彼此拼命競爭上游,這種競爭下所帶動的經濟發展模式雖有「產能過剩」的缺點和許多弊端,卻也在中國的政治經濟體系裡植入強烈的「優勝劣敗」元素,使得慘烈競爭與產能過剩的浩劫過去之後,「適者生存」的企業真能帶動成長與創意,引領中國迅速追趕歐美,甚至已經開始在許多高科技領域威脅歐美。
      此外,她還有許多論點都讓我耳目一新,想都不曾想過。譬如,一胎化政策使得每個孩子都成為寶,瞬間讓中國千年傳統的「重男輕女」變成徹底的男女平等,甚至「不重生男重生女」。再如:「歐美整天愛談三T(台灣、西藏、天安門),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想都沒想過這三件事。」
      還有,談到「武統台灣」的可能性時,她回答:「現在軍隊裡的男男女女都是父母心頭一塊肉,誰捨得讓他們葬身疆場(意譯,不是原措詞)」。

3、權貴式民主(和另一部值得大家看一看的紀錄片)
      古典雅典城邦的民主是公民直接參與的民主,但是女人和奴隸不能參與,所以是某種程度的「精英民主」。
      川普會當選,一部分原因是美國人看不慣政治上永遠是那幾個人、那幾個家族在進入白宮,或者永遠是那些少數人在操縱進入白宮的人選(那些少數有權有勢的人)。至於馬斯克,有了錢就可以任意操縱選舉,無須競選就可以進入白宮主掌一大群人生殺予奪的大權。有錢人對政治的影響遠遠凌駕常民百姓,白宮的決策永遠是捍衛富人的利益而罔顧生民死活。這樣的「美式」民主應該叫「權貴式民主
      中國式的發展模式的確有許多問題,但是美國式的發展模式真的就對絕大多數選民好嗎?
      富人不但有能力節稅、免稅與逃稅,還可以買通華府,立法(修法)讓他們可以更便利、更大規模且合法地節稅與免稅。再加上所得兩極化,政府稅收因而不敷支出,導致德國必須砍社福而使極右翼政黨支持率飆升到全國第二法國一再更換總理也改善不了預算赤字;美國許多小鎮因為政府稅收不足而必須裁減警察和消防人員,甚至任令公園荒廢,關掉 1/3 的路燈
      而科技巨頭的 CEO 只要節省 1% 的人事支出,就可以因而獲得董事會數百萬至數千萬美元的額外酬勞,他們當然想盡辦法把職缺移到海外(outsourcing)and/or 裁員,使得高科技產業的新增職缺銳減,連頂尖名校熱門科系的畢業生也很難找到工作
      當「民主」日益向「權貴式民主」傾斜時,這樣的美式民主真的會比「廣招精英入黨、一黨專政、黨內民主、集體領導」的社會主義好多少(還是壞多少)?
     強烈推薦一支紀錄片 "The Divide: How the Super Rich devour the Poor!平靜地敘述美國過去四十年來的總統如何一再背叛民主、踐踏民主(無分民主黨或共和黨),而導致美國人今日常見的民不聊生。

4、中國崛起,誰居首功?
     很多人會說,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功不可沒。我相信這是事實的一部分。但是一個出生於荷蘭而曾多年任教於香港的中國通說:鄧小平上台前,中國的經濟歷經毛澤東的摧殘,人均所得那麼低,只要設法恢復被毛澤東摧殘過的經濟實力,要達成兩位數的經濟成長根本太容易。
      我還想起馬克斯·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緊接著又想起傳統儒家思想裡周公的「以德配天」,《尚書·大禹漠》的「利用、厚生」,葛洪《抱朴子・內篇》的「經世濟俗」,王通《文中子・禮樂篇》的「皆有經濟之道,謂經國濟民」,李冰父子的都江堰,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及中國歷代無數儒生的為了「利用、厚生」而有許多領先全球的發明,無不是為了造福百姓。
      或許,中國雖然沒有新教,但是儒家思想在中國所發揮的作用還比新教在西歐所帶動的「創新」+英美版的「自私自利」更像是有機會達到《禮運大同篇》的均富思想。
     再回顧中國在十五世紀以前領先全球的創新與發明,歷代儒生的兢兢業業,中國人發達(經商致富或官場得意)後盛行回鄉辦義學、扶助同族老弱的精神,以及日本人澀澤榮一兼容儒家思想與西方經濟思想的《論語與算盤》。真的,只要中國的掌權者沒有胡作非為與倒行逆施,僅憑中國的民間力量和無處不在的儒家思想,說不定就足以創造出比「新教倫理+功利主義」更優質的均富世界呢。
      不過,反過來說,看看東南亞(印尼、菲律賓、泰國等)與孟加拉、印度的政治腐敗與無能,又不能不說,盡管中國官場充滿貪腐,跟其他亞洲國家比起來還是小巫見大巫。再考慮到中國人口之多,族群之複雜與多元,地理環境與經濟發展條件懸殊差異等,其治理又遠比印度以外的所有亞洲國家都困難千、百、萬倍。況且要在共產主義的主軸下植入市場機制,過程充滿矛盾與艱險,一點都不輕鬆容易。從這一點看,又不能不肯定鄧小平當年獨排眾議,堅持改革開放的功勞。
      今日中國的根本特質是人太多,地太廣,族群差異太大,以至於什麼樣的人都有,什麼樣的事都有;而且不只是有千百種面貌,還同時並存著千百種矛盾。因此,唯有同時承認所有看似矛盾的事實後,才有機會較不偏頗地認識中國。

5、走在刀刃上的經濟發展
      有些單純的經濟學者認為中國的一帶一路不敷經濟效益,是盲目投資。偏偏,一帶一路不只是經濟考量,還包括國防(海上被封鎖時可以經由新絲路繼續對外通商和運入所需的物資)、經濟(中亞礦產)與外交考量。
     偏偏有些軍事專家一口咬定:一帶一路的商港旁邊經常「偷」蓋軍港,是要一遂中共的軍事野心。
      中國人當然不會服氣:美國人到處設軍港、軍機場,叫做捍衛自由世界與全球民主,叫做保護美國的「正當」利益;為什麼中國在外設的軍港遠少於美國,就硬要被叫做「擴張軍事,威脅全球安全」?
      平心而論,我也不知道一帶一路的那些軍港要作何用。中國的說法是「保護商船」。這不一定是唯一的考量,卻的確是說得過去的訴求。
      她在 2024年進口1,110百萬桶原油,佔總消耗量的 74%,其中有很高比例來自戰亂連連且沿海海盜船猖獗的中東。中國的大豆自給率只有 16~18%,進口大豆總量佔全球貿易總額的 60~62%,其中很高比例來自巴西。石油是國防與民生必需品,大豆更是不可或缺的食物,卻跨越遙遠的海洋從國外運來,任何一個有國防常識的人都難免要為這個國家「危如累卵」的命脈直貿冷汗。光憑這一點,她就遠比美國更有需要建立龐大的海軍和海外軍港,以便隨時派兵捍衛國家命脈(石油和大豆等貿易船隊)。
      另一方面,四川鄉巴佬沒常識地亂開火鍋店,勉強可以了解;但是 BYD 一成功,小米也來賣電動車,連華為也來賣,以至於觀察家紛紛推斷大陸的電動車也已經開始產能過剩,即使成功打開非洲等第三世界的市場,也遲早會有許多家電動車公司會倒閉。這種看似無理性的競爭也在精英領導的高科技產業裡發生,到底是因為「寧為雞首,不為牛後」,還是為了「逐鹿中原,一統霸業」的傳統野心?
      美國的科技巨頭紛紛投資 AI,很多人預言遲早會有 AI 泡沫。然而美國的科技巨頭是坐擁龐大財富而找不到投資方向,這些閒錢就算無法回收也不妨礙大股東們繼續吃香喝辣。大陸的電動汽車產業可是省、市政府想盡辦法到處拉來的錢,一旦泡沫化,豈不是「房市未振,車市又倒」?我看了也是驚心動魄。 
      美國智庫 CSIS 裡有位經濟學者,經常跑中國實地勘查,且立場還算得上力求中立。他最近主持一個訪談時,以「China's Economy: How Bad Is It?」為題(這也是一個很值得看的訪談),訪問四個密切觀察中國經濟的學者。盡管他一開始就出示一系列很難看的經濟數據來顯示中國的總體經濟有多糟,出乎他意料之外的,在 1~10 分的評價裡,兩位給了 5分,一位給了 6分,一位給了 4分。他不相信中國經濟有這麼好,硬是再從各方面質問,最後不得不總結:中國經濟基本面有許多難題(一胎化與扶養比的急遽上升、房市泡沫與龐大的地方債務、生產過剩與國內消費不足的老問題,etc),但是科技創新(5G、電動車、手機、AI,etc)加上西部好幾個二線城市的經濟活力與創新,還是有機會支持總體經濟以 4%~5% 持續成長。
      另一方面,中國現在最需要的是出口市場,也最需要恪守鄧小平的「韜光養晦」,卻偏偏到處戰郎外交,四處展現強硬手腕,十足的「打必還手,罵必還口,寸土不讓,無忍氣吞聲」。結果,洋人的種族優越感原本就容不下黃種人雄霸天下(軍事佔領容不得,外銷優勢也容不得,才會有日本的廣場協議,換來日本失落的10年、20年、30年、40年、50年),現在更是想盡辦法圍堵。
      這些數不盡的矛盾線索,全部都是中國的一部分。不僅無法一言以蔽之,還讓人看得目瞪口呆,七葷八素。

6、除非目睹,難以置信
      一個影片紀錄北京郊外的「窮人」保障房(只租不賣),一個50歲剛退休的女性跟丈夫分配到保障房,屋裡充斥西門子和歐美名牌家電用品,原因是國家補貼(20%),因為它們是滯銷的國產品——歐美名牌卻是「國產品」,看傻了沒?推測應該是歐美名牌的「代工」品,但是許多歐美廠商的「de-risk, not decouple」就是「在中國生產的歐美品牌只在中國賣」,結果產能過剩時就當「國產品」賣,由政府補貼。
      此外,社區大又美,房子新又寬敞,還可以50歲退休,底下歐美人士的留言個個羨慕得要死。然而我邊看邊狐疑:這個影片會不會又是文宣部的「樣板屋」?
      繼而又想起:中國政府為了支撐房價(或者讓房價跌得慢一點,以免過度損及經濟元氣)而進入市場買了很多房子,以至於有人質疑這是「國進民退」的「房屋公有化」陰謀。說不定這些房子「保障房」就是政府去化「公有屋」的手段之一?
      不管事實如何,中國就這麼複雜、矛盾,而難以為外人理解。而且,立場再怎麼偏頗的人,都可以輕易地找到一堆真實的事例和證據,用以支持自己的論點,並且寫成一本書,或者製作成兩小時的紀錄片。
      就像我第一次去上海,住在地鐵站陝西南路附近的旅館,大馬路上華豪的高樓林立,附近隨便一家餐廳的消費水準都高到讓我咋舌,後面四個 30歲左右的年輕人卻叫了約莫十道菜,每到都剩超過一半就離席走了。第三天早起,無意間望向窗外,卻發現被高樓圍起來的是極其老舊的二層樓房子,似乎每戶只有一層,面積頂多十坪。走出旅館,刻意沿著大馬路走一圈,就看不到被圍在高樓內的「城中村」。這種強烈的對比,不是親眼所見實在難以相信。
      類似地,我曾在上海較偏遠的地鐵站裡看到所有的男廁都積滿糞便,只好硬忍著搭了兩站地鐵去換地方如廁。但是,陝西南路同構的大百貨公司裡,每個男廁外面有一個專屬的清潔人員,只要有人從男廁出來,他立即進去清理乾淨——這是我在全球所看過最乾淨的廁所!
      總之,中國的一切都無法一言以蔽之,中國的事物沒有一件可以一言以蔽之,甚至唯有努力看見所有矛盾而不相容的事物以不可思議的方式雜混在那龐大的疆域上,才勉強可以管窺中國的一斑。

7、國慶閱兵
     9/3 閱兵不只規模大得嚇人,甚至兩次演習規模大到反常,足以讓很多北京人懷疑是兵變。外媒紛紛討論,「中共軍隊是否已經做好戰爭的準備」成為國際熱門話題。
      我想起來的是近來「黨媒捍衛『一鎚定音』,軍媒高唱『集體領導』」的消息,軍委空缺三席遲遲未補的難解事實,以及習近平軍中高層親信下馬、消失的事件,以及國外智庫對相關線索的推敲與分析。
      美國的大選耗資龐大而仰賴募款,那些掌握捐款走向的華府要人就成為決定白宮人選的關鍵人物。不管是誰入白宮,他們才是美國政壇永遠不敗的幕後操盤手。他們很像白宮的董事會、大股東,總統比較像是他們推舉的 CEO。
      類似地,一位美國智庫分析過,俄國共產黨的利益來自普丁,所以沒人動得了普丁。但是習近平的權力來自於「太子黨」,推舉他上台的人像中南海的董事會,習近平比較像是 CEO;如果習近平的作為嚴重損及他們(和中國共產黨)在民間的威信(以及他們長遠的利益),他們有可能會像當年「拉下四人幫與華國鋒,推舉鄧小平上台」那樣地拉下習近平,另立吻合他們利益的 CEO。
      中共的政治內幕外人所知有限,上述說法難以求證,卻又似乎說得通。從這個角度去檢視 9/3 軍演,就產生了另一套很不一樣的論述。習近平第三任已經過了一半,2028年要決定能否有第四任;偏偏過去十多年來打貪看似有成,卻又換來親信的貪腐;經濟上似乎扶植出電動汽車、綠能、AI 等高科技產業,打房以來又讓經濟跌至谷底,青年失業高攀,地方政府債台高築,連養老金等保障都岌岌可危;而一帶一路的經濟效益偏低,造成財務負擔;戰郎外交的結果,使得外銷引擎幾乎熄火。
      有些分析者甚至說:習近平大權獨攬的結果,變成要為中國的一切負面績效負全責,不能踢皮球也無法斷尾求生。但是回顧過去 12.5年的政績,乏善可陳,唯一可以「告慰國人」,爭取第四個任期的表現,唯有軍事建設。也就是說,9/3 軍演的首要目的有可能不是給外國人看的,而是給中國人看,給中南海背後的董事會看的。還有軍事分析家質疑:9/3 軍演的先進武器中有哪些是已經可量產,哪些還無法量產,哪些還處於研發階段,都很難斷言。甚至還有分家者質疑,三席軍委缺未補,不管是習近平找不到能信任的人,或者其他原因,都意味著中央指揮系統沒有鞏固到足以應戰。
      另外一位政治學者則表示:除非台獨聲浪過分囂張,中國目前內部問題多元、複雜而難以緩解,根本無暇對外發動戰爭。
      這麼多觀點,到底說的對?也許通通都對,通通都揭露了事實的一部分。就像瞎子摸象,唯有把所有的片段都拼湊起來,才最接近事實的完整面貌。

8、如何讓台灣人懂中國?
      我的一個學生在多年前到大陸去發展,理由是:文化產業只有極端少數人關心,必須要有夠大的人口基數才養得起。
      後來大陸有人寫了一本書向大陸人介紹台灣。文化圈內有人請他評論這本書。他回答:「向大陸人介紹台灣太容易。真有本事,就寫一本書讓台灣人理解中國。」
      我不相信有人真有這本事,也不相信這樣的書可以被寫出來。中國太複雜,台灣人的腦袋普遍地太單純——中國複雜到可以讓無數矛盾並存,絕大多數台灣人的腦袋卻單純到容不下任何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