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5日 星期日

《論文寫作完全求生手冊》1/5上市,12/27 起預購

購書連結:聯經博客來金石堂
     許多大學教授與研究生都誤以為:論文寫作這項技藝只在學術圈有用(發表論文與升等),一旦離開學術圈就毫無用處。因此教授不認真教,學生不認真學,口試委員也不認真要求。
      實際上,如果細究,就會發現論文寫作的過程需要四項核心能力:批判性思考、去蕪存菁、精準表達,和以理服人。此外,在許多重要的人生種場合裡,我們都會需要用口頭或書面的表達去說服別人,因而經常需要這四種能力。
      譬如,申請國內外大學或研究所或特定職缺時,我們必須通過書面審查資料去表現自己的「內在美」,讓審查委員相信我們比別人更值得被錄取。就業後,我們必須在企業內的簡報或跨企業的提案會議裡精簡而清晰地表達,以便獲得決策者或合作方的信任、嘉許,甚至願意出資冒險。此外,在許多公共場合(譬如政策辯論)裡,我們也都需要用極為精簡的文詞與關鍵的證據和論述去說服別人。
      因此,根據美國大學院校協會(AACU)2013年發布的調查,75%的雇主希望大學院校更加重視創意、解決現實世界問題的能力、批判性思考和溝通的能力(尤其是跨領域與跨文化背景的溝通);而且,持此觀點的雇主中,有93%認為這四項能力比主科更重要。
      後面兩項則是《論文寫作完全求生手冊》所關注的能力,而且這並非因為「湊巧」!

「去蕪存菁、精準表達、以理服人」的能力
      很多人誤以為「擅長論文寫作=擅長作文比賽」,這是因為在中文的世界裡沒有等同於(或近似於)「學術寫作」的傳統,而且在我們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體系裡也幾乎沒有相近的要素。
      譬如,中文的傳統重視「意在言外」與「弦外之音」,而文學欣賞則偏重讀者的「推敲」與「玩味」的能力。因此,我喜歡「猜測」別人「隱微難查」的心意,而很少關注「去蕪存菁、精準表達、以理服人」的表達能力。
      在這種教育模式的薰陶下,許多研究生沒有能力精準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與立論的基礎,甚至不覺得溝通不良是單方面的責任。每當我指出研究生論文中交代不清之處時,他們往往辯解道:「可是我讀起來很清楚啊!」當我堅持要他們修改到「辭意清晰、層次井然」時,他們往往會誤以為我是在吹毛求疵、蓄意刁難。
      然而因為沒有能力「去蕪存菁、精準表達,以理服人」,我們的各種會議經常發言冗長而無重點,充滿主觀意見與情緒,鮮少能理性溝通並集思廣益;至於社會上有關公共議題的討論,更是立場鮮明,只有對立而無對話,只有辱罵而無溝通。
      而專業的外籍人士想要跟台灣人溝通,往往疲憊不堪且充滿挫折。底下就是一個我記憶深刻的案例。

寄出(send)與送達(deliver):理工學院所需的溝通能力
      退休前我在清大校園裡跟一位美國人聊起來,他受聘到新竹科學園區,負責英文版產品使用手冊的編審工作。他跟我抱怨:園區工程師寫的產品手冊經常語焉不詳,使用者根本不可能依照手冊的指示去一步步完成操作。然而當他試著指出哪些地方需要改進時,這些工程師始終認為:「我已經寫得很清楚了,如果使用者還不能明白,那是他的問題,而不是我的問題。」
      他努力指出,產品使用手冊必須清楚交付(deliver)客戶所需要的知識,這些工程師卻完全無法理解英文裡「deliver」的意思。他問我:這個字在中文裡應該如何翻譯?我想來想去,沒辦法翻譯,因為我們的書寫文化裡欠缺這樣的寫作態度。
      後來我教他一個比喻:如果你到郵局去寄一封平信,這叫「送出」(send),因為你只確知這封信已經「寄出去」,而無法確保信件一定會到達收件人手裡;如果你請黑貓宅急便或聯邦快遞(FedEx)送貨到家,這才叫「送達」(deliver),因為這些快遞公司保證貨會到達收信人手裡。同樣地,如果使用者手冊中的訊息無法保證受過教育的使用者都讀得懂,你就沒有在手冊中完成「送達」訊息的任務。
      在英美世界裡,讓使用者讀得懂使用手冊是廠商(撰寫者)的責任。然而在中文世界裡,我們往往不自覺地認定:如果讀者不肯認真讀,或者理解力有問題,那我也沒辦法呀!也就是說,我們只想「送出」訊息,而不知道何謂「送達」訊息。

前人不種樹,後人難乘涼——台灣社會發展的絆腳石
      在《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的第18章裡,我曾用美軍的軍事標準與規範為例,說明先進國家之所以先進,關鍵因素之一是:他們「都有一套貫穿政府與企業的制度和社會體系,可以把前人的經驗和智慧融入公共知識體系,讓後人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一代比一代更有效率。這些公共領域的知識包括全國通用的標準與規範,各專業領域和行業公會出版的專業手冊、叢書、專書、專業雜誌與專業的學術期刊,此外專利文件也蘊藏很多寶貴的知識、創意和經驗。」
      後來我在工業技術研究院以及企業界擔任顧問時,就大力提倡:任何員工離職之前,應該給他數個月的時間(依在職時間長短而異),請他把職務上相關的心得結晶給寫下來,累積成為公司內部的參考手冊,乃至於 SOP 的訂定準據。後來,一位總經理的答復把我的熱血徹底澆熄,他說:「我們的理工學院不重視學生的專業書寫,工程師寫出來的產品手冊、技術規範都沒有人看得懂。別再浪費時間了!」

「精準表達、以理服人」——從論文寫作開始
      有人以為中文是沒有邏輯的語言,所以我們培養不出邏輯的思維。
      然而讓李政道和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那篇論文只有只有5頁,而吳健雄所發表的實驗結果也還不到3頁,這區區8頁的文獻卻足以顛覆數百年來無數天才物理學家堅信不移的「宇稱不守恆定理」,這是「去蕪存菁、精準表達,以理服人」的經典表現之一。
      不是中文裡欠缺邏輯,也不是中國人不擅長邏輯,而是我們的教育體系不重視「證據確鑿、精準表達、以理服人」的溝通模式與能力。
      我曾在〈論文寫作(學術寫作)學什麼?〉一文裡提到過:英美較好的高中通常是在中學期間就已經開始培養學生「學術寫作」的能力。此外,進了大學以後,課堂不是只有老師講課,幾乎每一份報告的評分與評語裡都會注意到學生的批判性思考與「去蕪存菁、精準表達,以理服人」的高階思考、溝通能力。長期的訓練和經常的練習讓他們可以在學術界與企業界進行理性溝通,並以此作為集思廣益與理性決策的基礎。
      而學位論文寫作更是「學術寫作」訓練的巔峰,它要求學生把數年研究的複雜心得以精準的措詞,流暢、清晰的論證與表述,在有限的篇幅裡條理井然地表現出來。
      只要一個人願意利用論文寫作的機會去培養這些能力,亡羊補牢,還得及在離開學校之前培養出這些攸關未來發展的關鍵能力。

理工學院比較有邏輯?
      還有一個常見的迷思以為:理工學院的論文比較重視邏輯,一部分是領域特性使然;至於社會科學與人文領域,應該有不同的寫作風格,也不可能適用理工的邏輯。
      當我開始構思《論文寫作完全求生手冊》的寫作綱要時,也曾被問及:文學院、社會科學院與理工學院的性格差異那麼大,它們對於學位論文的主要期待與評價的依據能有多大交集?想要寫一本跨科系通用的「論文寫作的技藝」,真有可能嗎?
      事實上,不同領域的學術寫作有著非常大的交集,幾乎可以說是「大同小異」。
      更重要的是,恰恰是這個所有學院、科系共通的交集,才是在學術圈類、企業界,以及討論、思索社會公共議題時最需要的能力:它們既是批判性思考以及「精準表達,以理服人」的核心能力,也是使得跨領域對話與集思廣益成為可能的核心能力。
      我們甚至可以說,不同科系的主要差異在於它們的知識內涵和術語,而不在於它們背後的批判性思考與高階認知能力。
     事實上,不同學術領域的論文風格乍看似乎南轅北轍,然而若能細心深究,還是可以在不同領域的論文裡找到具有普遍應用價值的「最大公約數」。
      而《論文寫作完全求生手冊》就是企圖引導讀者去認識這個「最大公約數」,以便培養批判性思考與跨領域溝通的能力,以及「去蕪存菁、精準表達,和以理服人」的能力。
      至於這本書的內容與特色,我會在下一篇文章裡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