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題綱
[1] 死亡
在第I章裡,伊凡 •伊列區的同事聽到他的死訊,有兩個主要的反應:(1)「死的是他,跟我無關,我要繼續生活中常態的享樂。」(2)漠不關心,只想知道自己可以從中得到什麼好處。而寡婦所關心的也主要是她未來的撫卹金。
此外,大家面對葬禮(死亡)都似乎覺得該嚴肅一點兒不該嬉鬧,其實卻又都無法打從心裡嚴肅起來,只能裝個嚴肅的樣子,心裡卻很不耐煩,希望趕快應付過去。
只有僕人基拉欣例外,他面對著主人的死亡與葬禮似乎很坦然、自在而毫不覺得需要矯飾、造作。
問題
[1A] 托爾斯泰為什麼要批判「死的是他,跟我無關,我要繼續生活中常態的享樂」這樣的態度?他希望人們如何面對親近的人的死亡?
[1B] 面對他人的死亡,大家明明都嚴肅不起來,為什麼卻又會覺得必須要嚴肅起來?除了所謂的「社會習俗、社會制約」之外,你想得出別的可能因素嗎?
[1C] 大家當裝出嚴肅而憂傷的樣子時,只有僕人基拉欣例外。你如何解讀僕人基拉欣的態度?(註:回答這問題以前一定要先讀過整本書,知道僕人基拉欣所扮演的完整角色。)
[2] 婚姻與愛情
從第II章與第III章的內容來看,伊凡和妻子的關係從戀愛、新婚到生子、養育子女的十七年婚姻過程中,雖然偶而有恢復甜蜜的時刻,但大致上是愈來愈冷淡,愈來愈無法溝通,也不願意溝通。
問題
[2A] 從你(妳)和同學的戀愛經驗,以及長輩的婚姻經驗來看,兩人相戀,是否必然:時日愈久感情愈淡,而且愈吵愈兇?這是絕不可避免的嗎?
[2B] 假如你(妳)上一題答「是」,你(妳)和同性好友的關係發展也是這樣子嗎?
[2C] 為什麼異性間彼此感情愈深反而愈無法溝通、諒解?為什麼這不會發生在好朋友之間?
[2D] 怎樣才是「合適的結婚對象」?「興趣相投」就夠嗎?所謂的「興趣」指什麼(從最重要的開始說)?價值觀呢?人生目標呢?對金錢的態度呢(夠用就好,還是愈多愈好,還是說收入絕不可以輸給任何親戚朋友)?對子女的教養態度呢(譬如說:要不要補習,要不要考第一名,要不要上才藝班)?
[2F] 坊間許多「幸福婚姻指南」的書都教女性:要抓住丈夫的心,就要打扮自己、布置家庭、找時間約會。你(妳)想得出維繫雙方感情更有效的方法嗎?譬如說:兩個人都有對方欣賞、肯定的人生目標,在人生過程中持續地在彼此激勵與分享;也就是說,兩人除了初戀的激情之外,還是很要好的「心靈夥伴」。這有用嗎?
[3] 成功與平凡
從第II章與第III章的內容來看,伊凡聰明、上進、事業成功、美妻豪宅一樣都不缺,但是第II章一開始卻說:「伊凡․伊列區的生活(一生)是最普通,最平凡的生活(一生)。唯其如此,所以最為可怕。」
問題
[3A] 為什麼托爾斯泰卻說伊凡 •伊列區的生活(一生)是「最普通,最平凡」的?這裡所謂的「普通、平凡」是什麼意思?(試著想想:伊凡追求的是什麼?在意的是什麼?最得意的是什麼?)
[3B] 當今所謂「成功的偶像」人物中,你猜誰有機會在托爾斯泰眼中跳脫出所謂的「普通、平凡」的一生?
[3C] 要底要怎樣才能跳脫出托爾斯泰所謂的「普通、平凡」的一生?舉一個你認為不「普通、平凡」的一生(但是又盡量地具有實現的可能性)。
[4] 積極上進與冷漠
在第II章裡(第16~17頁)描述了伊凡對待請願者與法律的態度,第III章裡(第29~30頁)描述了他在新職上面對公務的態度。在這些段落裡,伊凡是被求助的對象。但是後來伊凡變成了病人,第IV章裡(34~41頁)描述了醫生、家人和朋友如何回應他的求助(尤其是醫生),也描述了伊凡的不滿。對比一下伊凡前後的處境,想一想幾個問題:
問題
[4A] 假如類似的遭遇發生在你身上,你能因為自己的被冷漠對待而更加瞭解到該如何對待需要你協助的人嗎?
[4B] 我們對求助的人冷漠,往往是因為不捨得把時間花在別人身上,因為「我們有更重要(或更切身)的事要做」。是不是因為這樣,所以托爾斯泰才在他晚年寫的【自傳】中寫到:「人,只有當他覺悟到『自身的幸福是不可能的』的時候,才開始懂得愛。」
[4C] 我相信:你能對別人有多少善意,別人就能對你有多少善意。你以為別人對你的善意對你有多重要?假如妳(你)超有錢,身邊的人都羨慕(算計著)你(妳)的財富、權力和地位,但不曾真心善意地對待你,妳(你)會不會快樂?
[4D] 托爾斯泰在他寫的短篇寓言裡主張:「最重要的時刻就是現在,最重要的人就是你身邊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對他做好事。」這個說法和 [4B] 所描述的現象似乎矛盾。你(妳)如何看待這兩者間的辯證關係?
[5] 無助與愛
第V章主要在描述伊凡第一次警覺到自己可能「真的會死」時的驚惶,以及對家人的不滿(惡意);第VI章(47~51頁)裡描述伊凡如何用各種方式抗拒「他會死亡」這個念頭,以及他的無助;第VIII章(57~67頁)裡又描述了伊凡對醫生、家人和僕人的嫌惡。但是,在第二個第VI章裡(52~56頁,其實是第七章),卻描述了伊凡和僕人基拉欣的和悅相處;而且,在第VIII章也提到了伊凡某一親人(猜猜是誰?)似乎是「唯一瞭解他,同情他的人」。對比一下伊凡對這兩類人的態度,以及這兩類人對伊凡的態度,想一想:
問題
[5A] 僕人基拉欣和其它人有什麼差別?
[5B] 伊凡那「唯一瞭解他,同情他的」親人是誰?他和其它人有什麼差別?
[5C] 從這本書的上述線索來看,面對死亡的恐懼,有什麼可以安慰的?為什麼?
[6] 生與死
第IX章和第X章裡伊凡第一次覺悟到自己有可能「活得不對」,開始回憶他的一生,開始覺查到:他的童年最快樂,離開童年愈遠,愈不快樂,也愈貧乏、「腐敗」。第XI章裡伊凡才開始試著面對自己可能「活錯了」的事實,卻仍舊不知道要如何去面對這可怕的事實。到最後一章(第XII章)的末尾,伊凡才終於釐清了問題:「這個光明向他顯示,雖然他的一生沒有按照應該生活的方式生活,他仍舊能夠把它改正」,因此他最後才終於能夠懷著喜悅而死亡。
問題
[6A] 「活錯了」似乎是比「要死了」更難以接受。什麼叫做「活錯了」?它跟「活得沒有意義」或「活得沒有價值」或「死得不值得」之間到底是怎樣的糾纏關係?
[6B] 伊凡最後為何可以懷著喜悅而死亡?是因為他找到「活著的意義」?還是他找到「死亡的意義」?還是「因為他找到『活著的意義』而使得死亡變得有意義」?這個意義是什麼?
貳、延伸討論
[1] 常聽人說:「心願已了,可以死得瞑目。」孔子則說:「朝聞道,夕死可也。」人應該要在活著的時候經歷(獲得)哪些東西,死的時候才會覺得「活得值得」?
[2] 很多人說:「『活得好』比『活得久』重要。」怎樣叫做「活得好」?
[3] 人為什麼會「活得不起勁」,「活得像行屍走肉」?他(她)缺了什麼?
[4] 金錢、權力、名望、地位都很吸引人,但是追逐他們的過程中卻必須要付出代價。這些代價有哪些?你(妳)為什麼追逐它們?你(妳)願意為它們犧牲些什麼?你(妳)絕對不願意為它們犧牲些什麼?
延伸討論參考文章兩篇:
困境與抉擇
現實與理想
外加一部電影:「美國心 •玫瑰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