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 MOD 的128 頻道「CNEX」看到一部英國 BBC 的紀錄片《24小時送包裹的人》(24 Hour Parcel People),講述一個叫做「City Link」的快遞公司,他們宣稱可以在24小時內把客戶托運的包裹送達英國的任何地點(所以片名應該翻譯成「24小時內送抵包裹的人」)。
紀錄片導演有時候有太多的悲情和正義感,太聚焦於主角和個別事件,因而無法深入背後更深層的社會結構問題,也就無法帶動觀眾更全面性、更深層的反省,反而讓觀眾不知道該如何去面對自己幫不上忙的無奈。
好的紀錄片會引起我深刻的省思,作用猶如看了一篇有份量的社會學或人類學報告,或者一本書。BBC 的這一部紀錄片就對我發生了這樣的作用,當節目最後「City Link」這個公司倒閉(被政府接管),員工失業時,我卻不禁興奮得尖叫、鼓掌。
2016年7月31日 星期日
2016年7月30日 星期六
「臥底百萬富翁」炫富嗎?
今天 MOD 的 BBC Lifestyle 重播英國 2009年製作的「臥底百萬富翁」(Secret Millionaire UK),主角是從愛爾蘭移民到英國的女富翁 Roisin Isaacs。節目很感人,但是到底有多少是裝出來的,表演性的,又有多少具有真實性?
電視實境秀(TV reality show)畢竟不是紀錄片(documentary film),沒有長期的調查研究,沒有長期的觀察紀錄,七天內的行為可以是造作的、算計好的、表演的,可以是一時的情緒性反應而船過水無痕,不保證這個感動可以造成永久的變化。
電視實境秀(TV reality show)畢竟不是紀錄片(documentary film),沒有長期的調查研究,沒有長期的觀察紀錄,七天內的行為可以是造作的、算計好的、表演的,可以是一時的情緒性反應而船過水無痕,不保證這個感動可以造成永久的變化。
愛情與意識形態:再談第一項修煉
「大學畢業前要做的60件事」也可以說是「大學生的60項修煉」,因為裡頭有些很難做到,必須要長期的修煉。
譬如第一項「純情地(不求回報地)愛上一個人」,它違背社會的普遍信仰(心魔、意識形態、social institution),因此大部分人都很難學會。
這篇文章企圖喚醒讀者一些不那麼社會化(社會之前)的一些記憶,希望有助於讀者脫除意識形態的桎梏。
譬如第一項「純情地(不求回報地)愛上一個人」,它違背社會的普遍信仰(心魔、意識形態、social institution),因此大部分人都很難學會。
這篇文章企圖喚醒讀者一些不那麼社會化(社會之前)的一些記憶,希望有助於讀者脫除意識形態的桎梏。
【饗宴】與柏拉圖辯證法簡介
柏拉圖一生的著作匯聚於其一系列的對話錄中,而這一系列的對話錄也是我們間接瞭解蘇格拉底的主要途徑。
【理想國】是較完整地呈現柏拉圖的政治哲學思想與辯證法的著作,其中思想涉及 較深刻、完整但是議題較廣而不適合作為入門讀物。而【饗宴】則以「愛情」為單一主 題,逐層顯示其哲學方法的梗概,很適合當作一窺柏拉圖思想堂奧的入門書。
不過,柏拉圖對於「辯證法」(dialetic)的說明主要是在【理想國】和其他對話論,而不在【饗宴】,所以本文會參考其他對話錄來簡介柏拉圖的「辯證法」。
2016年7月29日 星期五
純情地(不求回報地)愛上一個人
純情而不求回報地愛上一個人,會被人笑傻,甚至被譏笑為腦袋有問題。然而就因為整個社會都普遍地失去這個能力,譏笑這個能力,所以這個世界裡也就失去了愛情——愛情變成一種輸贏之爭,變成一種「適配」與否的算計,變成「值不值得投資」的買賣,變成人間最噁心、醜陋的東西。
我在高一的一堂課裡學會「愛」,雖然老師的具體措詞我已經無法精準地複述,但主要的訊息至今鮮明。
我在高一的一堂課裡學會「愛」,雖然老師的具體措詞我已經無法精準地複述,但主要的訊息至今鮮明。
大學畢業前要做的60件事
我列出60件值得在大學畢業前做的事,給大學生參考,以後會挑其中一部分專文探討。
這些「事」,都是為了培養七項讓你受用一輩子的能力(涵養)。如果你沒辦法在大學畢業前培養出這種能力(涵養),就試著在碩士畢業前培養出來。
學校才是培養新能力的地方;一旦離開學校,絕大多數人就只能靠著畢業前培養出來的能力去面對他的現實、理想與人生——因為,畢業後光是為了事業、婚姻、家庭、子女就已經忙得焦頭爛額,雖然既有的能力可以在「做中學」繼續成長,但已經鮮少有機會從「做中學」去培養出新的能力。
這些「事」,都是為了培養七項讓你受用一輩子的能力(涵養)。如果你沒辦法在大學畢業前培養出這種能力(涵養),就試著在碩士畢業前培養出來。
學校才是培養新能力的地方;一旦離開學校,絕大多數人就只能靠著畢業前培養出來的能力去面對他的現實、理想與人生——因為,畢業後光是為了事業、婚姻、家庭、子女就已經忙得焦頭爛額,雖然既有的能力可以在「做中學」繼續成長,但已經鮮少有機會從「做中學」去培養出新的能力。
2016年7月18日 星期一
帶著孩子,在曠野裡讀詩
有一段將近二十年的時間,我徹底懷疑起自己相信過的一切。那不是「虛無年代」,而是我的「哲學年代」:我一點都不頹廢,拼命讀書和反思,想要重新找到自己可以相信,值得追求,且絕對不自欺的人生目標。
在那一段「什麼都不信,連自己也不敢相信」的歲月裡,我懷疑自己年輕時的許多種浪漫情感都是誇張、渲染、造作的。但是,我從來不曾懷疑過自己在大自然裡有過的許多感動。
因此,我總提醒年輕的爸媽:培養孩子對大自然的愛,這種愛可能是他們最真實的資產、信仰和心靈的倚靠——如同家一般地溫暖、踏實。
在那一段「什麼都不信,連自己也不敢相信」的歲月裡,我懷疑自己年輕時的許多種浪漫情感都是誇張、渲染、造作的。但是,我從來不曾懷疑過自己在大自然裡有過的許多感動。
因此,我總提醒年輕的爸媽:培養孩子對大自然的愛,這種愛可能是他們最真實的資產、信仰和心靈的倚靠——如同家一般地溫暖、踏實。
2016年7月13日 星期三
三分含糊,七分清醒
大學畢業那一年狠下心來割捨一切,全心只念哲學。那時候只想要清楚,容不得一絲一毫的含糊。於是,當我懂弦樂的時候,從此放棄練了七年的管樂;當我懂得書法的時候,從此擱下寫了二十年的筆墨,再也不曾重新執筆。
後來,我從社會學裡學會一件事:社會有它的運作秩序,不因人的主觀而改變;想改變社會,你必須先擱下心裡的感情與心願,絲毫不帶感情地搞懂社會變遷的客觀原則,然後再把感情拿回來,根據你想要的結果去推動社會的變革。於是,當我警覺到社區總體營造有問題時,我離開社造,去推動更基層的社區大學;當我警覺到社區大學遲早會變質時,我離開社大,去扎扎實實地研究 WTO 對台灣農村的影響與因應之道。
每一次的徹底清醒,都緊隨著一個理想的夢碎。人是不是不該太清醒,帶著三分含糊以便保留心裡的熱清、憧憬與嚮往,帶著七分清醒以免誤了別人的青春,或者困在意識形態的牢籠裡?
後來,我從社會學裡學會一件事:社會有它的運作秩序,不因人的主觀而改變;想改變社會,你必須先擱下心裡的感情與心願,絲毫不帶感情地搞懂社會變遷的客觀原則,然後再把感情拿回來,根據你想要的結果去推動社會的變革。於是,當我警覺到社區總體營造有問題時,我離開社造,去推動更基層的社區大學;當我警覺到社區大學遲早會變質時,我離開社大,去扎扎實實地研究 WTO 對台灣農村的影響與因應之道。
每一次的徹底清醒,都緊隨著一個理想的夢碎。人是不是不該太清醒,帶著三分含糊以便保留心裡的熱清、憧憬與嚮往,帶著七分清醒以免誤了別人的青春,或者困在意識形態的牢籠裡?
真愛,不會後悔
愛一個人有可能會分手,愛一首詩有可能後來移情別戀;愛故鄉,也許有一天面目全非;愛上一個理想或理念,有朝可能會夢碎。
但是,愛使人的生命發亮;愛,使人的生命有滋味;光為這一樁,就絕不會後悔——除非,你根本就不曾愛過。
使人心碎的不是愛,而是不該有的任性、貪執與幼稚,是不懂得珍惜生命裡的稀有——或者說,根本不曾愛過。
但是,愛使人的生命發亮;愛,使人的生命有滋味;光為這一樁,就絕不會後悔——除非,你根本就不曾愛過。
使人心碎的不是愛,而是不該有的任性、貪執與幼稚,是不懂得珍惜生命裡的稀有——或者說,根本不曾愛過。
2016年7月8日 星期五
歷程與結局
一個朋友告訴我,他年輕時日以繼夜地工作,節衣縮食地存錢,是為了要在30歲以前創業,50歲以前退休,然後開始享受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畫畫、聽音樂、讀文學與哲學的經典名著。我想起上次他太太的抱怨:「孩子醒著的時候你都不在家,偶而在家又是在睡覺,你知不知道自己多久沒跟孩子說過話了?」
一個人拋妻棄子、毫無樂趣地活到50歲,等到50歲才要開始享受人生,那是什麼樣的念頭?等到50歲,孩子早已離家,太太早已適應沒有他的人生,他要回家去找誰?假如他可以毫無樂趣地活過30年,其實也就可以一輩子不再需要音樂、哲學和任何人生的樂趣了,不是嗎?更何況,50歲以前可以為了事業而犧牲一切的人,50歲以後真的放得下事業嗎?
人活著,是為了活著的每一天?還是為了遙遠而不可知的未來?這樣的問題,用很多種不同的方式重複地出現,一再提醒我們要深思,而我們卻好像從來都沒認真地去想想自己要的是哪一種人生。
一個人拋妻棄子、毫無樂趣地活到50歲,等到50歲才要開始享受人生,那是什麼樣的念頭?等到50歲,孩子早已離家,太太早已適應沒有他的人生,他要回家去找誰?假如他可以毫無樂趣地活過30年,其實也就可以一輩子不再需要音樂、哲學和任何人生的樂趣了,不是嗎?更何況,50歲以前可以為了事業而犧牲一切的人,50歲以後真的放得下事業嗎?
人活著,是為了活著的每一天?還是為了遙遠而不可知的未來?這樣的問題,用很多種不同的方式重複地出現,一再提醒我們要深思,而我們卻好像從來都沒認真地去想想自己要的是哪一種人生。
2016年7月2日 星期六
維根斯坦安眠處
無意間找到維根斯坦墓碑的照片,想起一些劍橋的往事。
在劍橋的那兩年裡,我會定期去拜訪一位牛津大學畢業的老太太 Ruth Van Velsen 和她的先生 Jaap van Velsen(退休的人類學教授)。Ruth 知道我喜歡維根斯坦,所以有一天特地帶我去離她家不遠的維根斯坦墓碑造訪(在 Ascension Burial Ground, All Souls Lane)。
墓碑上只寫了「Ludwig Wittgenstein 1889-1951」。簡潔得就像他的代表作「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
在劍橋的那兩年裡,我會定期去拜訪一位牛津大學畢業的老太太 Ruth Van Velsen 和她的先生 Jaap van Velsen(退休的人類學教授)。Ruth 知道我喜歡維根斯坦,所以有一天特地帶我去離她家不遠的維根斯坦墓碑造訪(在 Ascension Burial Ground, All Souls Lane)。
墓碑上只寫了「Ludwig Wittgenstein 1889-1951」。簡潔得就像他的代表作「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
2016年7月1日 星期五
1789-1848 帶給人類什麼?
花一年的時間重新讀完霍布斯邦 《革命的年代》這一本書,想從 1%、9%、90% 的立場來簡要地核算他們各自得到什麼。
全球經濟起飛是個公認的事實,問題是這些這個總和產出(aggregate output)對1%、9%、90% 的意義差異懸殊,對歐洲、非洲、美洲、亞洲意義迥然不同,甚至於對日本和中國的意義也大相逕庭。
表面上封建社會逐漸被君主立憲和民主政體取代,實際上權力一直集中在頂層,很難往下低漏下來。
全球經濟起飛是個公認的事實,問題是這些這個總和產出(aggregate output)對1%、9%、90% 的意義差異懸殊,對歐洲、非洲、美洲、亞洲意義迥然不同,甚至於對日本和中國的意義也大相逕庭。
表面上封建社會逐漸被君主立憲和民主政體取代,實際上權力一直集中在頂層,很難往下低漏下來。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