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被用來解釋了人為何會主動放棄動物性的(物質性的、利己的)慾望和滿足,追求精神性的(靈性的、利他的、道德的)目標,並且還因而感到更加地幸福與滿足。
本文簡介 Over-excitability 的概念和常用的檢測方法,以及它跟人格發展的關係。
一、OE的特質
Dąbrowski 認為 Over-excitability(OE)是一種根植於大腦與神經系統的生理特質,而不只是(或者不是)教養的結果。具有 OE 特質的人,在相同的刺激下表現出遠比一般人更強烈的神經活動或感受。他曾指出 Over-excitability 有五大範疇,不過不同研究者具體舉例時略有差異:
(1)psychomotor OE:表現在肢體方面的(神經系統的)過度活躍,譬如咬指甲、講話速度超快、坐不住、停不下來的過動(我會加上不容易入睡、容易失眠、憂心、焦慮);
(2)sensual OE:感官感受的過度活躍(強烈愛憎、超乎常人的延續度),包括對聽覺、視覺、嗅覺、觸覺等經驗的強烈愛憎——譬如無法忍受衣服上面的標示牌或透氣性稍差的衣料(跟是否名牌無關,純屬觸覺上的感受),或者在音樂、風景中獲得超乎常人的滿足;
(3)intellectual OE:智性活動的過度活躍,超乎常人地喜歡抽象思考與分析問題,持久而專注的思考習慣,喜歡追根究底,不會輕易接受別人給的答案,常會問出比一般人更深層的問題——譬如從小就會持續地思所跟生死有關的抽象問題,或者「假如我生在另一個家庭,我會不會變成另外一個人」(但是不等同於高 IQ,高 IQ 的人通常會表現出對認知性知識 cognitive knowledge 的超強學習能力,但是不一定都會愛好抽象思考,不見得會對哲學性問題或道德性問題有強烈的思考傾向);
(4)imaginational OE:想像活動的過度活躍,譬如喜歡做白日夢、幻想,談話時常用隱喻、比喻、換喻等,喜歡跟古人神交,可以在想像活動中獲得高度的滿足;
(5)emotional OE:情感或情緒的過度活躍(強烈愛憎),常常是害羞或狂熱地熱衷於某些事物,譬如對於情感經驗有超乎常人的細膩記憶,對於焦慮、憂鬱、哀傷、孤單(孤獨)、恐懼等感受遠比一般人更強烈或(且)持久,容易為他人的經歷感到痛苦或喜悅,對於不正義的事件有強烈的情感或情緒反應等。
Dąbrowski 是通過豐富的臨床觀察、分析名人傳記,以及反省自己的內在經驗去歸納出這五大範疇的 OE。此外,對於同一種類型的 OE,不同人表現出來的特質不同,甚至可以有很大的差異。Dąbrowski 是靠他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其他佐證去研判。因此,要給予一個精確的定義很困難。
如果硬要把他的概念具體化簡為實驗心理學上可重複量測的操作性定義,就要冒著過度簡化的風險。或許是因為這個原因,Dąbrowski 並沒有在生前完成這一項工作。這使得他的理論只具有豐富的臨床觀察做支持,屬於具有啟發性的思想或假說,但是無法符合實驗心理學派對經驗研究的要求。
二、OE 的檢定方法
英語學術界(尤其是資優教育學界)流傳的操作性定義,是由 Dąbrowski 的合作者 Michael M. Piechowski 發展出來的。
Dąbrowski 在 1967年認識 Michael M. Piechowski,那時候 Piechowski 剛從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拿到分子生物學博士,在加拿大擔任博士後研究員。Dąbrowski 邀他合作,由 Dąbrowski 陳述他的構想,然後 Piechowski 協助他發展成多種定性的研究方法,以便將他豐富的臨床經驗轉譯成英語世界可以接受的知識形式。這一系列的合作被總結為一套上下兩冊的書 Theory of Levels of Emotional Development (Dabrowski & Piechowski, 1977)
在八年的合作經驗之後,Michael M. Piechowski 回到母校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去攻讀諮商心理的博士。那時候資優教育學者 Nicholas Colangelo 正在編 New Voices in Counseling the Gifted 一書,就請 Piechowski 寫一章(第二章,篇名 "Developmental potential")來介紹 Dąbrowski 的理論。這本書在 1979年出版時,很多英語世界的學者是從這一章而第一次認識 Dabrowski 的理論,並且從此成為 Dabrowski 的粉絲。
後來 Piechowski 為 over-excitability 在 1983 年和 1999 年分別設計過兩份檢定的問卷,其中第二份名稱為 Over-excitability Questionnaire II(簡稱 OQII),一共有50個問題,每一類型的 OE 用十個問題來測試。
計分方式為十題得分之平均,每一題的五個選項為「很不像我」、「不太像我」、「有點像我」、「很像我」、「太像我了」,得分依序為1分、2分、3分、4分、5分;但是有兩題除外:38題和44題的得分依序是5、4分、3分、2分、1分。(計分方式與完整說明點擊這裡)
以下把同一類型 OE 相關的問題彙整在一起,題號則保留原本問卷中的題號。
(A)psychomotor OE
2. I am a competitive person
7. If an activity is physically exhausting, I find it satisfying
10. I love to be in motion15. When I have a lot of energy, I want to do something really physical
18. I am more energetic than most people my age
21. The longer I have to sit still, the more restless I get
29. I feel like my body is constantly in motion
39. When I am nervous, I need to do something physical
42. I am the type of person who has to be active- walking, cleaning, organising, doing something
50. I thrive on intense physical activity, e.g. fast games and sports
(B)sensual OE
3. The varieties of sound and colour are delightful
8. Viewing art is a totally absorbing experience
13. I get great joy from the art work from others
27. I feel music throughout my whole body
32. I delight in colours, shapes, and textures of things more then other people do
37. I am moved by beauty in nature
38. I am not sensitive to the colour, shape, and texture of things like some people are
45. I enjoy the sensations of colours, shapes, designs
46. The difference in aromas is interesting
48. I love to listen to the sounds of nature
(C)intellectual OE
5. I am an independent thinker
12. I can take difficult concepts and translate them into something more understandable
16. I question everything-how things work, what things mean, why things are the way they are
19. I can form a new concept by putting together a number of different things
23. I observe and analyse everything
25. Theories get my mind going
30. I love to solve problems and develop new concepts
36. I like to dig beneath the surface of issues
40. I try to analyse my thoughts and actions
43. I like to play with ideas and try to think about how to put them to use
(D)imaginational OE
1. I like to daydream
4. My pretend world is very real to me
14. When I get bored, I begin to daydream
20. Sometimes I pretend I am someone else
22. Things that I picture in my mind are so vivid that they seem real to me
24. I find myself mixing truth and fantasy in my mind
28. I enjoy exaggerating reality
33. I believe that dolls, stuffed animals, or the characters in books are alive and have feelings
34. Words and sounds create unusual images in my mind
47. I have a talent for fantasy
(E)emotional OE
6. I feel other people’s feelings
9. I worry a lot
11. It makes me sad to see a lonely person in a group17. I can be so happy that I want to laugh and to cry at the same time
26. I have strong feelings of joy, anger, excitement, and despair
31. I am deeply concerned about others
35. My strong emotions move me to tears
41. I can feel a mixture of different emotions all at once
44. I am an unemotional person
49. I take everything to heart
只憑五十個問題就想要計量地掌握住 OE 五大範疇的複雜、豐富、歧異特質,當然是遠遠不夠的。後來不同研究者有關 OE 的研究常常在結論上彼此有出入,很可能就跟這些量測方法不夠精細有關。
所以後來熱心於推廣「正向人格不統整理論」(TPD)的 Sal Mendaglio(粉絲級學者)和 William Tillier(Dąbrowski 的碩士生,後來從事諮商工作)委婉地建議研究者像 Dąbrowski 那樣子用較多元的佐證來鑑定 OE(Mendaglio & William Tillier, 2006)。
三、人格發展潛能(developmental potential,DP)
Dąbrowski 的人格發展理論企圖呈現一個人從 Level I(原始統整)到 Level V(高階統整)的內在轉變過程,這種從利己(物質性的、動物本能的)到利他(精神性的、道德關懷的)的轉變過程。
根據 Dąbrowski 的理論,假如一個人在精神上沒有受到過意外事件的嚴重傷害,他的人格發展潛能(developmental potential,簡稱 DP)受到三個因素的影響:(1)第一組因素(Dąbrowski 稱它們為 first factor)是與生俱來的生理特質,包括 IQ、其他的特殊才華(talent),以及 OE 的特質等;(2)第二組因素(Dąbrowski 稱它們為 second factor)是社會的影響,包括前人偉大人格的影響與感召,但也包括社會上各種汲汲營營的風氣,以及權位、名利的誘惑,和同儕的競爭、排擠、罷凌等;(3)第三組因素(Dąbrowski 稱它們為 third factor),包括自我覺察的能力、內在的(價值或情感)衝突等。
第三組因素建基於前兩組因素,或者說是在人格發展過程的較高階段(從 Level III 開始)才逐漸從前兩組因素中蛻變出來的自主、自覺能力(Dąbrowski 稱它們為「active conscience」)。由於它們在的出現,一個人可以逐漸從 Level III「多層次不統整」的混亂中找到自主的發展方向,並且發展出「自我覺察」、「自我教育」、「自我療癒」、「自我控制」等高階的能力,而進入 Level IV「有方向感的多層次不統整」。
然而只有那些有能力發展到 Level IV 的人才會明顯表現出第三組因素的作用,連 Level III 都沒有機會進入的人就很難表現出第三組因素的作用。
尤其是那些停留在 Level I 和 Level II 的人,更是與第三組因素無緣,而一輩子受第一因素和第二因素驅動,完全沒有屬於自己的價值思索與選擇,也不曾經歷內在價值與情感的衝突。
除了各種 OE 之外,創造的本能(instict)和自我完善的本能都是驅動一個人從 Level I 往 Level V 發展的潛能;此外,一個人的各種才華(talent)則是一個人在某些面向(藝術、科學或道德性關懷等)上完成高度發展的必要配合條件。
因此,OE、創造和自我完善的本能,以及各種才華被合稱為一個人的「發展潛能」(developmental potential,DP)。由於每一個人的發展潛能都不一樣,因此每一個人一生之中所經歷的完整發展過程(模式)就有了差異。
四、人格發展模式(types)
Dąbrowski 把一個人一輩子的人格發展歷程概略分為三大型態(types)。
第一類型(type I)的人一輩子都停留在 Level I,完全感受不到內在(情感與價值觀)的發展過程,也觀察不到內在的價值或情感衝突,只是毫無自我意識地在生物本能和社會規範中尋找低階的價值滿足。這是絕大多數人一生的寫照。
第二類型(type II)的發展模式被 Dąbrowski 稱為「單向發展」(one-sided development)。這種人在某些人格發展向度上超乎常人,但是在其他的人格發展向度上卻沒有明顯的發展。典型的例子是沒有利他精神也不關心別人的藝術家、科學天才或企業家。這種型態的人格發展很難說是幸或不幸,他們往往有眾人羨慕的外在成就,沒有內在的衝突,但是也沒有成熟的人格發展。如果不碰到重大意外對精神的傷害(喪偶、喪子、破產等),或許他們一輩子都不會有重大的痛苦;但是若突遭變故,他們可能就欠缺自我教育與自我療癒的能力,而走不出痛苦的深淵。
有點不幸的是,如果一個人只有 emotion OE 特別鮮明,而欠缺其他發展潛能(其他 OE、本能和才華),往往會變成一個重感情但欠缺獨立性的人,因而在情感上嚴重地倚附他人(或某人)。這樣的人如果幸運地遇到可以託付終生的人,還是會活得很幸福;但是若不幸愛上「狼人」,卻可能會陷入嚴重的精神疾病,甚至無法自拔。
在更不幸的例子中,則包括那些「價值中立」地為希特勒發明各種武器的「科技狂」。最壞的情況下還包括極端自私、殘忍而高 IQ 的罪犯(譬如希特勒和他的得力助手們),也包括許多善於佔他人便宜或不擇手段地力爭上游而在社會上成名的各種「傑出人士」。因此,Dąbrowski 說過:當那些「單向發展」的人獲得權力時,不時地會造成人類的大災難。
第二類型的人有時候(或者在某一段時間期裡)或許會想要突破第一因素(生物性衝動)和第二因素(社會規範)的制約,因而進入 Level II 的「單一層次的不統整」。在 Level II 時他們往往會經歷著要不要溢出社會常軌或抗拒動物本能的擺盪,有時這種擺盪與掙扎可以很激烈,如果持續太久也會有罹患精神疾病或自殺的傾向。不過這類型的人絕大多數會在最終向第一因素和第二因素屈服,而回到 Level I 的原始統整,沒有發展出屬於自己自覺、自主且主動的價值體系和人生選擇。
只有極少數具備較多元(完整)OE 特質和才華的人屬於第三類型(type III)的發展模式,它的特色是多層次價值體系的衝突(multiple-level),以及多向度(multiple-sided)的發展。尤其當一個人同時具備 intellectual OE、imaginational OE 和 emotional OE 這三種特質時,他們會有強烈的驅動力去質疑或反抗第一因素和第二因素的制約,而通過 Level II 進入 Level III 的「多層次不統整」。有些人甚至在童年或青少年時期就進入 Level III。他們內心對外部世界的不正義、不公平,以及自己的不完美或沒有能力扭轉世界的不正義、不公平感到挫折、痛苦、沮喪,甚至於自責或自殘(懲罰自己的無能);即便他們的外在表現超越常人,他們卻常常表現出對自己的不滿,因為他們用以衡量自己的是一個想像中的完美自己(有能力消除自己內在的一切軟弱與無能,有能力解決外部世界的不正義、不公平或痛苦),而不是自己跟他人的差異——他們的發展動力來自於自我完善的內在驅動力,而不是外在的成就和他人的肯定。
這一類型的人如果沒有能力(或外援助力)發展到 Level IV,而長期停留在 Level III,可能會因為內在的衝突而發展成為精神官能症,乃至於自殺。因此被 Dąbrowski 說成是「悲劇性的稟賦」(tragic gift)。
然而如果他們能夠順利地發展到 Level IV,第三組因素就會逐漸地接管人格發展,並且發展出「自我覺察」、「自我教育」、「自我療癒」、「自我控制」等高階能力,而逐漸脫離精神病和自殺的風險,成為高度成熟的人格,並且在 Level V跟自己所建構出來的理想中的自我完成統整(高階統整)。
五、Dąbrowski 人格發展理論與 Kohlberg 的道德心理學
每一種人格發展理論幾乎都帶著強烈的創作者個人風格,反應著他們個人的核心關懷。
Dąbrowski 最關心的議題有三個:(1)同樣是德國人,為什麼會有像希特勒那樣幾乎只有獸性本能而對他人的痛苦毫無覺察的人,卻又同時能有像史懷哲那樣關心別人的痛苦,而願意奉獻自己一生的人?這兩種人的人格發展過程個有何不同,是什麼樣的個人內在因素在造成他們人格發展過程的差異?(2)為什麼有些 OE 特徵特別鮮明的孩子會在很小的時候就有強烈的自發性道德感(不是被教出來或外塑的),以及在這基礎上發展出來的自責與自殘行為?(3)為什麼有些人可以擺脫生物本能與社會習俗的制約(Level I 的原始統整),而發展出自主的、批判的價值體系與自我驅動力,並且從利己的、物質性的追求轉化(transform)成一個追求利他的、精神性的價值的個體(Level V 的高階統整)?
Dąbrowski 的人格發展理論很容易讓人聯想起美國著名道德心理學家 Lawrence Kohlberg 的「道德發展六階段」。事實上 Michael M. Piechowski(Piechowski, 1986)就曾經說:Dąbrowski 的 Level I 大約相當於 Lawrence Kohlberg 理論中的前四個階段,Level II 大約相當於 Lawrence Kohlberg 理論中的第五個階段,Level III & IV 大約相當於 Lawrence Kohlberg 理論中的第六個階段。
Lawrence Kohlberg(1927-1987)跟 Dąbrowski 很可能彼此不知道對方理論的存在,但是兩人的研究都跟為了解釋戰爭的殘忍和納粹的屠殺有關,因而難免有外在的相似處。然而只要約略讀過一些二手的介紹,就可以發現兩人的取向與理論內涵有著極大的差異。其中最重要的兩項或許是:(1)Dąbrowski 企圖用 OE 說明個人因素(生理或腦神經因素)如何影響著不同人的不同人格發展路徑,Lawrence Kohlberg 的理論中則完全沒有與此對應的部分;(2)Dąbrowski 把許多過去認為屬精神病或精神官能症的現象歸屬於人格發展的中間歷程(尤其是 Level III),但是 Lawrence Kohlberg 的理論中完全沒有討論到人格發展與精神病或精神官能症的關係。
此外,Dąbrowski 指導過的碩士生(也是受 Dąbrowski 委託要讓 TPD 盡可能地被各界知道與持續發展的傳人)William Tillier 曾寫文章跟 Michael M. Piechowski 爭論 Dąbrowski 的理論和 Maslow 的理論之異同(Tillier, 2008)。該文同時也流露出對 Piechowski 的強烈不滿,認為他在引述 Dąbrowski 的理論時不忠於原理論。而 Piechowski 也帶著有點無可奈何的語氣勉強回應(Piechowski, 2009)。
六、Dąbrowski 人格發展理論與 OE 學生的諮商
Dąbrowski 的理論基本上是人格發展理論,他在生前並沒有機會把這人格發展理論發展成諮商或心理治療的理論。
Dąbrowski 過世後,他的理論主要是被 Michael M. Piechowski 應用在研究資優(高 IQ)學生和 OE 特質之間的關係實證研究,而他的人格發展理論(TPD)則被當作模糊的背景資訊,甚至不精確地簡化。這個發展趨勢引起 William Tillier 的不滿,所以才會寫專文批評 Piechowski(Tillier, 2008)。
此外,Michael M. Piechowski 取得諮商心理的博士學位後,主要是在 Northland College in Ashland, Wisconsin 任教,其他熱衷於 Dąbrowski 理論的學者也都是在很難找到好學生的學校任教,所以研究的品質往往不是很高。
在這背景下,我能找到的論文中只有零星的片段談及如何應用 Dąbrowski 的理論進行 OE 學生的諮商。
七、個人意見
我個人是把 Dąbrowski 的理論當作是一個充滿洞見且架構寬廣的假說看待,而不是當作一個成熟的理論。
這個假說或理論有助於 OE 的人了解自己跟他人的差異,以及自己的獨特反應模式(對公平正義的堅持,以及許多被旁人誤會或難以接受的「過激反應」),從而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也許帶著或多或少的莫可奈何)。
這個假說或理論特別吸引 OE 的人,因為從來沒有一個理論把 OE 的特質以及他們的人格發展過程說得這麼深入而仔細。
反過來,就因為這個理論最關心的是極少數人的人格發展(Level III and Level IV),而這理論所強調的利他性格又恰恰是絕大多數人不關心,甚至厭惡、看不起的,所以絕大多數人不會對這理論感到興趣。此外,它還把絕大多數人的人格發展與價值觀貶為 Level I & Level II,這讓絕大多數人更加地生氣。因此,要想讓這樣的理論被廣泛傳播,恐怕是有先天的困難。
對比下,Kohlberg 的道德發展理論裡用五個階段去說明一般人的發展(對比於 Dąbrowski 的 Levels I & II),而只用一個階段去說明極少數人(對比於 Dąbrowski 的 Levels III、IV & V) 當然對絕大多數人有參考價值,而且也不會激怒他們。
Michael M. Piechowski 在他給 William Tillier 的答辯裡就無可奈何地表明 Dąbrowski 的理論有強烈的「禁慾主義」的色彩,使他不得不借助 Lawrence Kohlberg 和 Abraham H. Maslow 的理論來包裝 Dąbrowski 的理論(像糖衣),希望能藉此讓這理論較容易被接近。
而 Marjorie M. K. Battaglia 的博士論文裡則說 Dąbrowski 的理論(和個人)有濃厚的波蘭天主教色彩,以及波蘭人對「苦難」的傳統態度(人只有通過受苦才能獲得救贖與最後的勝利)。
所以,雖然這個理論對 OE 的吸引力與參考價值很可能遠超過 Abraham H. Maslow、Lawrence Kohlberg 和 Carl R. Rogers,但是很難期待這理論的影響力可以跟這三個人並駕齊驅——美國心理學會 APA 曾在 2002年發布一項「學術著作被援引次數排行榜」(Eminent psychologists of the 20th century),Lawrence Kohlberg 被排在第 30名(前十名分別是B. F. Skinner、Jean Piaget、Sigmund Freud、Albert Bandura、Leon Festinger、Carl R. Rogers、Stanley Schachter、Neal E. Miller、Edward Thorndike、Abraham H. Maslow)。
那麼,如何協助 OE 的人呢?我有空會再寫一篇文章講講純屬個人的一些想法。
參考文獻
Mendaglio, S., & Tillier, W. (2006). "Dabrowski’s Theory of Positive Disintegration and giftedness: Overexcitability research findings". Journal for the Education of the Gifted, 30(1), 68–87.
Piechowski, M. M. (1979). "Developmental potential". In N. Colangelo & R. T. Zaffrann (Eds.), New Voices in Counseling the Gifted (pp. 25-57).
Piechowski, M. M. (1986). "The Concept of Developmental Potential". Roeper Review, 8, 190-197.
Piechowski, M. M. (2009). Piechowski's response to William Tillier's "Conceptual differences between Piechowski and Dabrowski".
Tillier, W. (2009). "Conceptual differences between Piechowski and Dabrows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