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3日 星期一

三農問題的根源

      兩岸都有一些熱血文青投入農村與農業,想要搶救在資本主義與國際貿易肆虐下的農村與農業。這些行動都讓我很感動。
      問題是,如果不了解兩岸農業與農村的一些基本數據與現實條件,很多努力可能都會白費——還是很讓人感動,但是卻有點可惜。

一、兩岸農業經營的關鍵數據
      根據台灣的政府統計,2000年時台灣農牧戶每戶平均耕地僅0.79公頃,農業人口佔總就業人口的7.8%。
      另外,根據農委會農村發展基金會前執行長涂勳的「兩岸農業交流與展望」一文(PPT),2003年時中國大陸耕地總面積約1.23億公頃,農戶數約2.5億戶,每戶農家平均耕地面積僅約0.5公頃。
      至於大陸實際的農業人口,很難估算。根據中國2011年的國家統計,大陸農林牧漁業的就業人口為2.66億;但是經濟研究者李迅雷的推估,實際上的就業人口可能在 1.2億到1.8億人口之間,另外有8,000萬人可能是在農村有兼業的「半農半X」,或許還有6,000萬是農村裡沒有充分利用的勞動力(位充分就業)。[1]
     2013年中國總就業人口大約為7.7億,因此大陸農林牧漁業的就業人口約為總就業人口的15.6%~23.4%。

二、耕作面積太小
      農場每戶平均耕作面積攸關農戶的收入水平。具體而言,2010年時澳洲農場平均每戶約 3,200公頃,而中國已經降到每戶 0.6公頃,相差約 5,300倍(見圖一)。[2]
      假如兩國農民從每公頃土地可得收益相同,則澳洲農場平均收入將是大陸的5,300倍。台灣也好不到哪裡去。
圖一、澳洲與大陸農場平均耕地 [2]
      根據一篇2015年的期刊論文 "The Number, Size, and Distribution of Farms, Smallholder Farms, and Family Farms Worldwide",雖然全世界有84%的農戶耕作面積在兩公頃以下,但是他們所耕作的面積合起來僅佔全球耕地的12%;而其他 16%的農場平均耕地都在兩公頃以上,且總面積佔全球耕地的88%(見圖二)。[2]
圖二、全球農場規模分佈圖 [2] 
      可見得面積小於兩公頃的小農場(84%的農場)要在全球市場上跟大農場(16%的農場)拼立足之地,根本就是小蝦米拼大鯨魚,註定拼不過人家。
      因此,全世界高所得國家的農業發展策略都是適度提高農場耕作面積,以便改善農戶收入。結果,每戶耕作面積超過五公頃的農戶在高所得國家佔有97%耕地,在低所得國家則僅佔27%。此外,在最富有的國家裡,70%的耕地屬於規模大於20公頃的農場;而在最貧窮的國家裡,70%的耕地屬於規模小於5公頃的農場。[2]
      所以,如果無法改善農戶的耕地面積,不但農村裡的熱血文青收入會非常地低且體力勞動強度非常地高,而且完全沒有機會改善農村貧窮化與人口流失的大趨勢。

三、人多為患
      另外一個比較標準是農業人口佔全國就業總人口的百分比。假如農業產值佔GDP總百分比不變,則農業人口比例越高,分到的人均所得就越少,相對於其他行業的所得就越偏低。
      然而農業人口在英國僅佔總就業人口的1.2%,德國是1.5%,而法國也僅僅只有2.9%。因此大陸農業人口佔總就業人口的比例約是英國的13~20倍,德國的10~16倍,法國的5~8倍。如果沒有政府補貼且歐洲三大國的城鄉收入相近,則我們可以預期大陸農業與非農業所得差異可能會高達5~20倍。
      實際上,根據育達商業技術學院助理教授陳重成的文章「三農問題─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2004年時大陸城鄉收入高達四倍,則農業與非農業的所得差異應該還會高於四倍。
      假如「耕作面積太小」和「人多為患」兩個問題無法獲得合理的解決,大陸的三農問題就無法擺脫前中共國務院總理朱鎔基的形容:「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台灣也一樣,真是兩岸同病(卻不一定相憐)。

四、三農問題三支箭
      第一解決方案是政府補貼。澳洲農戶平均耕地面積高達3,300公頃,將近美國的19倍,英國的48倍,法國的79倍,德國的92倍,和荷蘭的162倍。因此,即便是美國,農業部門的收入有約莫一半來自政府補貼,而歐盟對農業的補貼更高居全球之冠。要兩岸農民在沒補貼的情況下去跟歐美有補貼的大農場競爭,真的有如「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為了減少政府補貼的負擔,第二個配套辦法是減少專業農民數量,尤其是通過政府政策與補貼創造農村的全職與兼職工作機會。但是這並非說要做就可以做得到,因為政府不見得有辦法(及時)創造有利的經濟條件與工作機會去吸收這麼多的(兼業)農。
      同時還必須要有第三套作法的配套,那就是整併零碎的農地以便擴大每戶耕作規模。這牽涉到產權合併或鼓勵農地出租的辦法,不光是減少專業農數目就可以解決。

五、家庭農場與小農的區別
      全球有超過 5.7億個農場,其中超過4.75億座(84%)的耕作面積小於兩公頃(小農),而家庭農場則超過5億個(>90%)。[2]
      但是全球小農耕作的總面積只佔全球耕地總面積的12%,但是全球家庭農場耕作的總面積則高達全球耕地總面積的75%。小農大概都是家庭農場,但是富裕國家的家庭農場卻絕大多數不是小農。[2]
      所以,不可以因為歐美的家庭農場活得還好就推論兩岸的家庭農場也可以過得不錯——耕作面積差異大,就造成農戶收入的差異也很大(更何況還有政府補貼的懸殊差異)。

六、休閒農業與「半農半X」
      如果前述三個配套辦法有任何一個做不到,農戶收入低與農村人口流失的整體問題就無法獲得有效的解決,甚至還可能會放著任由它惡化。
      農村文青和退休人士當然還是可以用「半農半X」的方式養活自己,或者把農業當休閒活動(新形態的「休閒農業」),或者安貧樂道。
      但是「半農半X」和安貧樂道都需要特殊的條件(譬如人生哲學的涵養,第二專長),不是人人都做得到。所以不宜在這種情勢下任意鼓動農民參與「休閒農業」,對農業的未來遠景更不宜亂開支票。

七、邪惡的資本主義與市場邏輯
      你可以說資本主義與市場邏輯都很邪惡,但是它們所以能這麼「無堅不摧」,是因為90%以上的消費者和生產者(勞工與農民)都買他們的帳(買廉價產品,追逐高收入)。
       想要靠少數文青和少數熱血農民去挑戰資本主義與市場邏輯背後那90%以上的消費者和生產者,無異於捨身餵虎——熱情感人,但太悲壯。
      不是說不可以向資本主義挑戰,而是說:想要挑戰資本主義與市場邏輯背後的絕大多數人,較積極的方法是教育選民,請他們為了農村與農業的多元價值而要求政府給予三農適當的補貼,並且積極推動前述三大政策;而教育選民的辦法是組成相關的 NGO 去遊說選民與政府。
      如果沒有辦法調動政府在政策和經費上的支持,光是靠極少數文青、NGO、愛農消費者的微薄力量,對於三農問題頂多只能做到「不無小補」,卻無法對整體處境有明顯的影響。
      當然,在民主根淺的兩岸,遊說選民與政府都是很困難的事。所以,不想做也無所謂;只是不要給農民亂畫大餅,也不要給自己不切實際的遠景。
      和朋友一起做一些不可能的夢,其實還是蠻開心,蠻值得的。只不過做夢時要知道它的可能與不可能,才不會誤人誤己——誤己較無所謂,誤人可就不是好事了。

參考文獻
[1] 李迅雷,2013,"中國還有多少農村勞動力可向城市轉移",看中國網站。
[2] Sarah K. Lowder, Jakob Skoet, Terri Raney, 2015, "The Number, Size, and Distribution of Farms, Smallholder Farms, and Family Farms Worldwide," World Development, Volume 87, November 2016, Pages 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