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3日 星期二

天真的經濟學家:海耶克

        貨幣大師《第二集:海耶克》介紹的是奧地利出生的德語系經濟學家海耶克(Friedrich von Hayek),他比匈牙利裔的猶太經濟學家傅利曼(Milton Friedman)長13歲,也比傅利曼早兩年拿到諾貝爾經濟學獎。
        我稱海耶克為「天真的經濟學家」,一來是因為他的經濟學思想太烏托邦,二來是因為每一個人都只想利用他,而他卻似乎不知道自己得到的榮譽都是政客利用完他以後的象徵性獎勵。有時候我甚至懷疑連傅利曼也都是純心想要利用他,而不是真心誠意地服膺他的理念。
        海耶克有他了不起的洞見,可惜的是這一集讓我們清楚地看到柴契爾夫人如何言不由衷地利用他,卻並沒有讓觀眾充分了解到海耶克真正值得後人記取的啟發。

一、天真的無政府主義者
        我認為海耶克對於人類知識的最重大貢獻有兩個:(1)他對市場的價格機制有遠超乎經濟學狹隘視野的獨特洞見,並且以此洞見比任何人都更早看見計畫經濟必然無以為繼;(2)他深知人類社會的經濟行為之複雜與遠遠超乎人類的理解,具有不可預測性,因而反對任何形式的干預市場。
        從這兩個信念看,海耶克不只是最徹底的自由主義,而根本就是最徹底的無政府主義。偏偏他自己卻似乎不理解三個很簡單的事實:(1)沒有任何人類社會可以實現無政府主義的主張,(2)沒有任何政權會接受無政府主義的主張,(3)沒有任何一個對政治有影響力(或者想要影響政治)的經濟學者會接受無政府主義。
        如果我們可以不顧現實地馳騁天真的幻想,那麼最佳的烏托邦制度應該依序是:聖君賢臣的菁英專制(柏拉圖的理想國和儒家的理想)具有最高的效率和同胞愛,馬克斯、聖西門等人的共產主義、合作社或各種烏托邦的社會主義(有同胞愛而不見得有效率,但人人溫飽有餘),海耶克的無政府主義(自由主義)還只能排到第三(不見得有最高的效率,但沒有愛,無法脫離景氣循環)。
        如果我們考慮一下現實,沒有政府的現實社會就像美國西部片裡沒有警長的西部小鎮,暴徒橫行,魚肉鄉民,而沒有人能安居立業。政府也許無效率,卻是我們剷除暴徒的必要代價。這是不完美的世界,不要因為警長效率不彰或偶而貪污就廢除警長與政府(因噎廢食)。
        同樣地,2008的金融風暴不可能完全只是因為聯邦銀行操縱利率的結果(這只是一部分原因),還有次級房貸(資訊不對稱,以及利用它來造成系統性偏差),以及不負責任地慫恿客戶借貸次級房貸的銀行。(不是只有政府會扭曲價格,奸商隨時都在設法扭曲價格,以及和價格有關的訊息)。
        不過,海耶克不只是個天真的經濟學家,他有值得人類社會持續記得的洞見。

二、慾望、價格機制與計畫經濟的矛盾
        海耶克最重大的洞見,很可能就是價格機制和計畫經濟的必然矛盾性,以及由此斷言計畫經濟必然不可行。
        價格和供需平衡的關係早在馬歇爾的1890年著作《經濟學原理》中(或更早)就已經完備了,然而那比較像是孤立的經濟學理論,而尚未真正深入人類社會複雜的互動機制。
        海耶克對價格機制的理解遠超出經濟學界的狹隘視野,他更像是一個社會學家:他警覺到價格的漲跌是人類彼此互通個人需求的訊息網絡;如果沒有這一項訊息,人類將無法有效地知道各地需求的量與急迫性,因而也就無法確知需要生產多少量,以及如何配銷。
        這兩種理解看似同一件事情的一體兩面,不值得花力氣去區辯兩者的差異;實則兩者之間的差異有如天壤之別。
        在芝加哥學派的經濟學教科書裡,供需曲線被理解為是一種理性抉擇的必然,是一種科學。但是,如果人類的需求是可以被量度的,理論上它就可以用計畫經濟的方式去預測、生產與分配,甚至進行必要的干預與調節,而藉此永遠脫離「生產過剩(泡沫)」與「生產不足(蕭條)」的循環。
        但是,在海耶克的理解裡,價格的訊息是每一個人獨立地向「經濟互連網」送出「慾望的強度」的訊息之後,在訊息網絡上累積出來的總體表現(aggregate output);這些行動中的個人有時候是理性抉擇(有著像自然科學那樣的行為模式和準則,可以預期,可以預測,甚至可以被準確地干預或引導),有時候是非理性的(凱因斯的「野獸精神」),沒有任何一個(或一組)專家可以偵測和預測,所以也無法去操縱、影響或控制。
        因此,當他反對計畫經濟時,他曾說過他只需要一個理由:誰來定價?如何定價?對他而言,定價的前提就是必須知道經濟體內所有人的慾望強度變化,這是不可能的任務——這才是經濟學界反對價格干預與數量干預的深層理由。

三、經濟學不該被看成是科學
        後來前述的深刻洞見逐漸被「理性預期學派」的「市場機制是最有效率的」效率論取代,其結果是徹底忘記海耶克的洞見和警告。
        如果你忘記「人類的慾望深不可測」,而只從效率的角度出發去捍衛市場機制,你會因為後來發現現實世界的市場並非完美市場,而相信「對於不完美市場而言,適切的政府干預可以提升市場效率」這個論述,因而贊成市場干預或不再堅決反對市場干預。但是,如果你還記得「人類的慾望深不可測」,你會說,在不完美的市場裡,即便有機會通過政府干預來提升市場效率,但是沒有人知道真正的需求強度如何分布,因此也就沒有人知道自己所擬的干預政策到底是「適切」還是「不適切」。
        凱因斯學派與新凱因斯學派真正難以致勝的敵人不是理性預期學派,而是海耶克的「慾望深不可測」,以及「人類的經濟行為是沒有人有辦法預測的,因而經濟學不該被看成是科學」。
        海耶克在1974年領取諾貝爾獎時,憂心忡忡地提醒世人:經濟學不該被看成是像自然科學那樣的科學,人類的經濟行為是無法預測,也無法被控制的。但是,沒有人真正地聽進去,不只是柴契爾和雷根沒有在聽,芝加哥學派的經濟學者也不見得有在聽。

四、貨幣大師《第二集:海耶克》的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