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日 星期六

關於 Tinder 的性愛神話與妄想

      我們對愛情、婚姻有許多違背人性事實的迷思。譬如,明明知音難尋,我們卻抱怨枕邊人「每天跟我睡在一起,怎麼就沒辦法懂我的心。」
      因為嚮往著不可能的婚姻與愛情,結果反而對自己婚姻裡「平凡,但是難能可貴」的部分不懂得珍惜。譬如,你明明相信「不管哪天的半夜需要去急診,有一個人無論如何都會陪我去。」卻誤以為這是「天經地義」的「夫妻義務」。可是你認真細思:如果哪天半夜真的需要去急診,除了「他」之外,真的還有誰是隨時都會想辦法陪你去的嗎?
     我們對愛情與婚姻的想望經常是毫無事實根據的「一廂情願」、「想當然爾」。我們對約會網站的想像也經常是毫無事實根據的「想當然爾」。《愛無能的世代》的作者說:約會軟體讓他的朋友「在最近幾個月裡跟127個女人上過床」(大約等於每天換一個性伴侶,連續四個月內不曾重複)。我在〈富裕社會裡的愛情、自我與婚姻〉一文的第三節裡駁斥它的荒唐,卻有人很認真地說:她相信這是真的!
      事實呢?
      關於 Tinder 等約會網站的事實,Google Scholar 裡有好幾篇 2019年以後發表的論文,和一篇 systematic review 的論文
      一份針對 163個美國人所做的研究裡(18-53歲,平均年齡 28歲,男女約莫各半),使用 Tinder 的主要理由是「愛情」(無分性別),其次是潮流、方便、想要證實自己的價值(男女略有差別而相近),最後才是「一夜情」(Casual sex)(女性遠比男性少)。而且羞恥心越低(lower sexual disgust sensitivity)以及對性的態度越隨便的男性,越有可能會以「一夜情」為主要目的。
      另一份研究以  1,261個西班牙大學生為對象(年齡為 18~26歲),發現 15%的受訪者用過  Tinder(男性為 19%,女性為 13%),平均起來一共有四個月左右的使用經驗,每週約 10次,獲得 2.59次線下約會的機會,和 1.32個性伴侶,0.27個情人,0.85個朋友。這份研究再度發現:使用 Tinder 的主要動機是好奇,其次是好玩(消遣),最後才是純粹為了尋找性伴侶。
      還有一份研究針對 269個使用過 Tinder 的大學生(62%為女性)。發現男女的配對比例都很高(男生平均 111次,女生平均 124次),但是實際有在線下見面的次數並不多(男生平均 1.9個對象,女生平均見過 2.2個對象)。其中有 20% 的人有過一夜情,但是有 25%的人遇到想要尋找穩定對象的人。總體平均起來,每 57個配對成功的案例中只有一個會在線下見面,每 5.4個線下見面的機會有一個發生一夜情(男性 5.9:1,女性 4.8:1);而有過一夜情的人中,平均每人只多了一個性伴侶。
     由以上的數據看得出來:玩 Tinder 的人不見得都有興趣跟配對成功的人見面,即使見面也不見得是為了一夜情;那些只想要一夜情的人,大約要配對成功 300次才有機會從中獲得一次的一夜情——原因很可能是參與配對的男、女生絕大多數只是好奇,或者用配對成功的次數來證明自己有多值得人愛慕,卻連在線下見面的興趣都沒有;即便是存心要一夜情,並且在 Tinder 上看對眼,也不見得就可以隨便地跟任何的陌生人上床。
      從上面的具體數據看起來,去著名的夜店找一夜情,說不定還遠比在 Tinder 尋找更容易,更不費事呢!
      事實上,當 Tinder 被媒體、網友與暢銷書誇染成「約砲」網站後,稍微有點自愛的女性都會認為那裡頭鼠狼一窩,才不會有興趣去冒險滿足好奇心呢。
      況且,一夜情並不是 21世紀的新發明,它在 1990年代(或更早)就已在大學校園裡被許多學生廣泛接受,而當時的很多種約會應用軟體也已經成為一夜情的溫床,不需要等到 2012年才出現的 Tinder(連中國的一夜情網站 momo 也是在 2011年就成立的)。
     譬如,一篇 2014年的論文就把一夜情當作是大學生(及同一年齡層年輕人)尋找長期愛侶的過程,而不是把它看成「社會淫亂」的表徵(就像很多社會學家已經把同居視為建立婚姻關係之前的嘗試,或者「準婚姻關係」)。這篇論文對 892 個受訪者進行調查(其中 66%是大專生,28%已經取得大專學歷,平均年齡25歲)。這些人中有 89%有過性經驗,平均有過 3個認真交往的性伴侶,以及平均有過 9次一夜情。
     拿這些嚴謹而具體的數據去跟《愛無能的世代》裡說的「在最近幾個月裡跟127個女人上過床」做比較,你就知道該書作者的陳述有多誇大、浮濫。
     此外,前述 systematic review 的論文從 9,262 篇論文中篩選出 34篇跟研究主旨密切相關的論文,最後指出:Tinder 的男性使用者中有較高比例的人有黑暗的人格特徵(包括自戀、喜歡操縱、剝削別人,缺乏道德、感情的冷漠和自利)和病態心理(持續的反社會行為、衝動、自私、冷酷無情和缺乏自責)——也就是說,比渣男更壞、更惡劣,甚至更危險。
      所以,說不定《愛無能的世代》的作者實際上是一個病入膏肓的性幻想狂,或者他的朋友實際上有病態人格呢!

附記:
      會寫這篇文章,是因為想確實知道當代人真實的情感生活概貌,而讀了很多相關的論文,就乾脆順手記下來。
      至於德國人最麼會去捧紅《愛無能的世代》這樣的書?我不確知。
      就像德國最近有一場規模非常大的「反極右政黨」的示威遊行,至於為何在德國實質上違憲的極右團體可以聲勢大到讓這麼多德國人憂心忡忡地上街頭?我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