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看台灣的新聞:不讀報(網路版+紙本),不看電視新聞,更加不看談話節目。其實我很不喜歡自己處於這樣的狀況!
我經常試著看電視新聞,但是受不了它的無聊、以偏概全、誇大不實,etc,很快地就關掉或轉台。我經常試著看談話節目,一樣地因為受不了而很快地放棄。
有一次在輔大講台灣的產業政策與青年的困境,一位在職進修班的記者(碩士生)聽完後特地過來跟我說:「老師,關於台灣媒體的弊端,你說的都對。尤其是你有關產業政策與青年困境的分析(改良自我在理律基金會的演講),解開了我十幾年來跑財經時的各種疑惑,好像一下子看到各種表面問題背後盤根錯節的整體面貌。」
台灣的媒體品質為何那麼差
這個記者說:「其實問題在於我們這些記者的專業能力不足。」這只說對了問題的一個局部:台灣的新聞報導水準差,首要關鍵是沒有找到合適的受訪者;而記者沒有找到合適的訪問者,一部分是因為專業能力不足,一部分是因為報社(電視台)給的時間不夠,一部分是因為了解台灣問題的人太少(所以花很多時間也沒找到,最後就乾脆養成不去找的習慣,不管什麼問題都老是問那幾個「全知全能」的「網路評論員」,或者談話節目的固定班底)。
戒嚴時期的媒體品質
現在的高中生或許很難想像:我當高中生的時候,要從媒體獲得有價值的資訊和思想啟蒙,遠比今天容易!
那時候(1971-1974)還在黨禁與報禁時期,總統還是蔣中正,蔣經國還在當行政院副院長與院長,康寧祥剛剛高票當選立法委員,《大學雜誌》剛從鼓吹保釣轉向鼓吹民主化運動。然而我從當時的《中國時報》社論學到好多基本的政治、經濟、社會、法律思想,也從《中國時報》與《聯合報》社論的對比學會分辨保守思想與進步(改革派)思想。
那時候,報紙與雜誌談問題是有禁區的,但是禁區以外卻有品質很高的文章,容易取得,容易辨識。一個關心社會、願意思想的高中生,不需要像今天這樣穿越堆積如山的垃圾新聞,還沒找到有價值的文章之前就已累翻、倒胃口、放棄搜尋。
台灣人亟需知道的四件事
第一,習近平是怎樣的人?他會不會武統台灣(在什麼條件下不會?在什麼條件下會?)?
第二,未來十年內,大陸的經濟會怎樣發展?這個發展趨勢會讓台灣人去大陸發展的空間變大或變小(哪些變大,哪些變小),會讓台灣島內的就業與創業機會變得更好或變壞(哪些變好,哪些變壞)?
第三,未來十年內,中南半島與印度的經濟會怎樣發展?這個發展趨勢會給台灣人帶來哪些機會和哪些威脅?機會該如何掌握,威脅該如何因應?
第四,李登輝以來共有四位總統,任期共 12+8+8+8,為什麼始終只有房價在漲而實質薪資不漲?真的只是因為全球經濟不振?還是因為中國的黑洞效應?
要舉反例太容易。譬如,新加坡的產業與經濟水準都可以持續地提升,整個蘇州工業園區都是新加坡人投資的,為什麼新加坡就沒有黑洞效應?為什麼新加坡國立大學可以在QS世界大學排名中擠到全球第11名而台大卻只能擠到第68名?只是因為「威權體制效率比較高」?另一方面,韓國的一流人才可以搞品牌,可以跟世界比創意,連韓風都可以吹遍全世界,為什麼台灣的頂尖人才卻只能當半導體代工的第一名?台灣的教育真的比韓國差嗎?
不是沒人談,而是談的內容不可靠
前述問題都有人在談,問題是談的人幾乎都是信口開河,把臆測當事實,以偏概全、誇大渲染,因而大部分的內容不可信,又把可信的與不可信的內容雜混在一起,讓高中生與大學生難以分辨事實、誇染、臆測與虛構,離開學校以後也不見得會更有能力應對這個困境。
以「習近平是怎樣的人」為例,如果你只接觸台灣的媒體,所知將會極其膚淺、片面、偏頗。如果你只是聽一些逃出中國的「假知識分子」的講話,乍聽似乎可以掌握到許多內幕,其實他們偏頗、片面的程度甚至可以遠遠超過台灣政論節目裡的名嘴。如果你去看《紐約時報》中文網、《德國之聲》中文網等外媒,資訊會比較可靠一些,他們合併起來的檢視角度也會多元、豐富一些。如果你再去 YouTube 聽一些美國大學的演講或 DW 的專題報導,這些國外的學者是真正有作過研究,在國際著名的大學出版社發表過相關的專書,言之有據地談事實跟推論(推論是嚴謹的,臆測可以是很不嚴謹的)。你就有機會像我這樣拼湊出一個可以被理解(雖不排除仍跟事實略有差異)的習近平。
譬如,白紙革命之後我就認真地想知道:「為何對清零政策的堅持可以如此急遽地被改變?是李強有跟習近平溝通的卓越能力,還是習近平在某些政策上很堅持而在另外一些政策上很有彈性(甚至會務實地恪守「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當我彙整過去的事實與英文的資訊,並嘗試給習近平的各種政策進行「政策彈性度」的評估後,我相信習近平並不是一個「事事都要蠻幹到底」的人——對於會威脅共產黨統治合法性的人和事,他會毫不留情地肅清;但是對於如何促成「共同致富」這個社會主義目標的經濟作為,他有一定的彈性(因此,當戰狼外交對經濟發展有害時,他可以立即將戰狼下架;當需要外國投資才能重啟經濟引擎時,他會接見比爾蓋茲,企圖重新建立「親商」的形象」)。
在這個意義下,大陸的人若想較完整地去了解大陸的事,他們是可以有管道的(雖然需要翻牆,需要有較好的外語能力,甚至要有足夠的分析、彙整與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反之,你若想知道關於台灣的某些關鍵事實,通常都很難找到真正值得信賴的專家學者(針對該問題寫過一本學術性的專書,在全球頂尖大學出版社經過嚴謹審查,還被學術界期刊的書評加以嚴謹評論和質疑的)。在這意義下,想要了解台灣的事實經常是沒有管道的。
除了感慨之外,你若還想做點什麼,請跟我聯絡
過去一、兩個月來我主要的時間幾乎都在追問「習近平」是怎樣的人?至於賴清德、侯友宜與柯P的報導或訪問大概只花了我不到三小時的時間。不是我不關心大選,而是說三個小時就足以讓我確信:這三個人都不會有感地改善台灣的內外處境。
那麼,身為知識分子,就只能放棄而自求多福、獨善其身?還是說,可以努力尋找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想辦法為台灣人提供可靠的資訊,為高中生和大學生提供成長的養分?
以下文字於 7/13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