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3日 星期一

出國進修與語言障礙(3)

      出國不是有錢小孩或少數能申請到獎學金者的專利,出國也不是打開眼界,擴展視野,或破除盲點與意識形態的唯一方式或最有利的方式。
      在這個網路無遠弗屆的時代裡,有心就可以學到很多過去必須仰賴出國才能學到的東西。
      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是兩種增長見識的方式,沒有哪一種比哪一種好,各有各的特色。關鍵在於用心學習——不用心的人,出國再久也有可能依然故我;用心的人,不出國也能知道天下事。

11、運用 Google 了解各國制度與文化差異
      想要了解各國制度與文化差異,可以在 Google 和 Google Scholar 上面搜尋到許多政府報告、國際組織報告,以及學術研究報告(和期刊論文)。它們所提供的見解、分析之深度、廣度與完整度,遠超過留學生的見聞。
      為了要了解德國技職教育雙軌制,我自己曾花了十天左右去閱讀 Google 和 Google Scholar 上面找到的論文和報告,並寫成一篇文章。後來,一個記者來信,說他們報社接受政府委託蒐集相關訊息,花了很多時間和錢,結果遠不如我寫的那一篇。這沒什麼好訝異的,我那篇文章參考了好幾篇德國專家和英美學者的研究,等於是集這些專家研究心得之精粹,當然比報紙記者的採訪更深入、完整。此外,國內著名大學的一位教育學院院長花了政府許多錢去德國考察了三個月,寫出來的報告品質更加遠低於我寫的那一篇文章。
      我另外寫過一篇文章談德國的房屋政策,深入程度讓留學過德國的朋友訝異。這也不奇怪,我參考過許多德國、英國相關領域專家的論文。
      如果你學會《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這本書的研究方法和程序,把它用來研究任何你想了解的問題,絕對可以讓你獲得比留學生更深刻的了解和體認。
      我會那麼積極地想要推廣《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這本書,就因為越多人會書裡的方法並加以運用,台灣人對世界的認識與事理的判斷就可以大幅度地提升。

12、網路開放課程與網路學習資源
      網路上有很多頂尖名校的開放課程,幾乎不需要花錢就可以聽全球頂尖大師的課。假如你覺得聽英語課程太累,還有很多課程有中文翻譯的字幕。
      最大的問題是,很少人願意持之以恆地去接觸這些課程,結果就只好把自己丟掉海外去,逼自己認真學習。
      不過,如果無法在國內持之以恆地通過網路進行學習,把自己丟到海外就真的會認真學習嗎?我不確定有幾 %的人真的會因此而變得比較認真學習。

13、國際志工、打工遊學——Gap Year 不是有錢人的特權
      許多英國人(和歐洲青年)會在念大一的前後休學一年,出國去體驗異文化,一方面是增廣見聞與視野,一方面是藉此看見自己文化體系的優缺點,乃至於盲點和不自覺的意識形態。這就是所謂的「gap year」。
      網路上有人說 gap year 是有錢人的特權,那是誤把「gap year」想成「grand tour」(傳統上貴族青年的國外旅行見聞)。
      事實上,當代的 gap year 往往不花大錢。英國的王位繼承人威廉王子的 gap year 是在阿根廷的牛群牧場和澳洲的綿羊牧場度過。英國王子 Harry 的 gap year 是在牧場打工,在非洲為愛滋孩童當義工。因為,gap year 就是故意要在自己的人生裡製造一個落差巨大的生命經驗(所以叫「gap」)。
      Guardian(英國衛報)有一篇文章教年輕人如何進行「gap year」而不負債,還有些 gap year 的專屬網站這個連結裡還有一堆網站)。其中「打工遊學」和「國際志工」都是熱門選項,甚至有些網站還負責仲介。
      不過,跟短期進修或打工遊學一樣,要從 gap year 獲得學習,甚至真的對被服務的社區(社群)有所助益的話,是需要有好的計畫和規劃的。如果心態不對,不但可能要花大錢而對自己鮮少助益,甚至於對被服務的社區(社群)是可能會弊大於利的。(BBC 有關「gap year」的各種角度報導,點擊這裡

14、學好英語,不需要花很多錢
      或許是因為很多台灣人在學習外國語時吃盡苦頭而成效不彰,所以雙語(bilingual)被很多台灣人羨慕,尤其是很早就就開始學雙語的人(compound bilingual 或 coordinate bilingual)常被認為有各種學習上的優勢,而很晚才開始學第二語言的人(subordinate bilingual)似乎怎麼學都很難像前兩種人講得那麼輕鬆且流暢。
      其實,只要你願意花心思去矯正英語的學習習慣,或許再晚開始學英語都可以講得跟 compound bilingual 一樣地流利。
      根據德國 Wolfgang Lörscher 教授的論文(Bilingualism and Translation Competence)(假說),一出生就學雙語的人(compound bilingual)在處理兩種語言時都是以直覺反應(sense-oriented)為主(不需經過翻譯的動作),而先後學習雙語的人(coordinate bilingual 和 subordinate bilingual)的人則是把第二語言當作「義符」(sign-oriented)在處理(需經過翻譯的動作)。不過,專業級的翻譯人員在處理第二語言的時候也很像是把第二語言當作直覺反應(sense-oriented)。
      也就是說,subordinate bilingual 處理第二種語言時之所以必須經過翻譯的程序,有可能是語言學習模式造成的(我們學英語時就是把它當作要被翻譯的語言在教,並且通過第一語言去學習,因而造成後來要通過第一語言去翻譯的習慣),而不是腦生理結構限制下的必然。
      緣此,他認為如果改變外語教學方式(引導學生不經第一語言的翻譯,而直接練習聽、說第二語言,培養出直覺反應的能力),就有機會培養出跟 compound bilingual 一樣流利的外語翻譯人才(而且是 sense-oriented)。
      我曾通過 Amazon.com 買了三套英國經典文學的書和錄音帶,想要鍛鍊自己對英語的直覺反應能力。我的計畫是每天反覆播放某一本書的某一章,並且隨意地(不需聚精會神)跟著念(不要管懂不懂),如此建立起對該章內容的聽力,以及流暢地念出來的習慣。等到對該章的內容聽得清晰無漏,且自然地完全了解,還能流暢地跟著念出來,再換下一章。根據我過去的學習經驗,只要這樣子練習過三本名著,英文程度一定會大躍進,甚至不輸去念一年的語言學校。
      問題是難以持之以恆,熱頭一過就沒再持續,現在也找不到那三本書和錄音帶了。

結語
      出國是有機會學到在台灣學不到(或不易學到)的東西,但必須先費力克服語言(和其他)的障礙,有時候還要一點運氣,最好是事前有充分的準備和規劃,而絕對不是「只要出國進修,回來就可以用全英文教學,並且學到沒出國就學不到的本事」。
      但是,在這網路無遠弗屆的時代裡,想要拓寬自己的視野、胸襟和國際觀,或者想要看見台灣人不自覺的弊端、意識形態和盲點,管道非常地多,不是只有出國進修一途。
      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各有其效果,沒有誰能取代誰,也不需要執意非如何如何不可。
      在這個行動運算的時代裡,只要願意用心學習,不管有沒有錢,或者有沒有出國的機會,都有辦法大幅開拓自己的眼界、胸襟與見聞。
      國際觀不是任何人的特權,有權有勢也不必然有國際觀。關鍵在於有心。

全文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