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彭老師新書的最後三章,我有一種感慨:台灣之所以無法像其他國家一樣有追趕先進國的現象,許多企業難以持續進步,整個社會難以持續進步,天然資源、制度跟人才或許還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文化與意識形態才是關鍵。
台灣自明朝以來,就不斷地替換政權,統治者一直在變,政策也一直在變,而很多菁英人才來台灣只是想來撈一票或當跳板,根本就沒有甚麼太長遠的計畫,更不要說愛台灣,地方政治則是一直以來就有一堆小團體與利益團體,一直都很分裂,不時為了爭奪資源互相械鬥,很少在追求共同利益。至於一般人則是有很深的無力感與虛無感,不會特別去想國家大事,比較在乎當下的生存、小利益與小快樂,很擅長諂媚與煽情,風向變了就趕快選邊站(比如日本剛來台時,台灣民主國這個短命政權的故事),並且世代傳承這種意識型態。
現在的大陸人,看台灣人民的生活方式,可能會覺得台灣人很虛無,柯文哲曾經寫過的一篇文章《別透過失敗者了解台灣》,以及楊志良的一些文章,某種程度上反應了這種台灣現象。
這樣的歷史背景,以及台灣人過去面對歷史的方式,可能造成了現在的很多現象。比如說,我認為台灣媒體「娛樂至死」的性格,以及台灣人追求小確幸的草莓族性格,就跟這樣的歷史背景有密切關係。經濟上,台灣沒辦法產業升級,也很有可能受這樣的背景影響,其中有一個關鍵,我認為可能在於缺少強大的民族主義。日本、韓國跟現在的大陸,非常可能都是藉由民族認同的力量,感招人才發揮企業家精神報效祖國,打造高效率的制度,戮力於產學合作,積極師法先進國家,無所不用其極地追求本國技術發展。比如有一則報導《大陸晶片製造技術大突破》說,中微半導體CEO為了報效祖國,放棄美國優渥的生活回中國,從頭開始發展極度難研發的半導體前段設備。一般台灣人可能無法理解,是什麼樣的力量,可以讓人放棄眼前的利益,回去資源不足的祖國,面對強百倍的競爭對手,卻仍然義無反顧?在亞洲的發展脈絡裡,大概也只有熱愛祖國的心,可以成就此事,而同樣的故事,也可以套用在日本(大和民族)跟韓國(大韓民族)的很多發展過程與企業家故事裡。這真的只是巧合嗎?(稍微查了一下印度,發現目前在莫迪的領導下,民族主義似乎也非常興盛)
反觀台灣,少了民族主義,加上發展已久的奴性與意識形態分裂,又被美國思想洗腦太深,導致沒有我群價值觀,不會系統性思考或團隊合作,而國民黨的高效率技術官僚也被打入歷史,這些因素使得台灣人願意認受高工時、高房價跟低薪的不合理體制跟當權者的各種奴役,卻不會想要進行產業升級或改變現況。最終,為了避免嚴重的勞資衝突,大部分企業的解套方式是建立溫情式的裙帶資本主義,沒能力但會拍馬屁套關係的人升官快速,企業競爭力當然很難持續進步。至於搶進國際供應鏈或技術能力較強的企業,雖然比較靠能力賺錢,但工時卻極度不合理,可成、大立光都是典型的例子,大立光常態加班且周休一日(我去面試過),可成也沒好到哪裡去,都很血汗。另一方面,通過幾篇報導(《一顆晶片的失誤為何讓聯發科市值蒸發近三千億》、《台積電美國子公司賺六成營收 宣布新總座》)跟我對台灣的觀察,我合理懷疑台積電跟聯發科最尖端的研發,都是在美國矽谷而不是台灣本地,而就我所知,漢微科的核心研發總部確定是在矽谷,台灣則是製造中心,我一個學長待過的中小型IC Design House,研發總部在美國,台灣團隊則負責生產與周邊技術問題,另外,最近鴻海砸大錢跑去美國設廠,宏達電賣給Google又是為了什麼?這些頂尖企業是真的想根留台灣跟對台灣有所貢獻嗎?還是為美國而戰的傭兵海盜團?而一堆頂尖人才畢業後就逃往國外不想回來,或是寧可拚成績不拚能力也要搶出國機會,又是為什麼?反而真正有心願意技術升級、善待員工且根留台灣的企業,大多都是不算有名的中小企業,很多甚至沒有打算進入股票市場,大企業中大概只有台達電算是勉強及格的異數(尖端研發跟部份製造中心在台灣,且產品夠多元工時夠合理)。反觀對岸,一篇關於瑞聲科技的成長過程報導,讓我認識到真正願意認真思考未來,蒐集情報,認真進行產學合作並認真發揮企業家精神的企業,在根留本國(核心研發與部分製造在本國)的情況下,可以有多麼大的發展空間,而且說不定,他的員工上班時數,也比大立光和可成還要合理許多,如果真是如此,那台灣真的要加油了。
國民黨來台後,靠著各種人才與技術官僚的遠見與高效率,將台灣打造成了一個現代化社會。但是,想要把中華文化那一套灌輸到台灣人身上時,不知道是哪些原因,使得沒辦法產生像日本跟韓國那樣普遍認同的民族主義,甚至被很多人討厭,一般支持藍營的人可能只繼承到了僵化的儒家教條,最後反倒是引入新自由主義時異常成功,一個合理的懷疑是,長久以來的殖民背景與不自主,使得台灣人對新自由主義這種新型態病毒沒有任何抵抗力,最終造成各種悲劇。台灣目前頂多可以說有中華文化,但絕對沒有中華民族主義,反而是對岸普遍現在有一種很模糊但很強大的祖國認同,比如說在薩德事件裡,大陸人反韓貨的反應令我感到不可思議,台灣是幾乎不可能出現這種現象的。
另一方面,民進黨崛起的過程中,有過很多關於「台灣民族」的論述,比如史明的《台灣人四百年史》。不過很奇怪,我查相關資料時,一直看到日本勢力的鬼影,是因為早年獨派人士很多都流亡或親近過日本嗎?還是因為受到日本右翼勢力的影響,比如一篇大陸論文《戰後日本右翼勢力與"台獨"運動》所提及的現象,或是郭正亮的一篇文章《別縱容李登輝的親日史觀》所影射的那樣? Google Scholar台獨兩字,跑出來竟然大部分都是大陸論文,而許多獨派言論大談兩岸政治關係,卻完全不提兩岸的經濟面向,為什麼?看起來民進黨在建構民族主義的過程中,一直沒辦法擺脫被殖民者的狹小格局,而近年來的各種媚日媚美現象,或許更證明了民進黨(國民黨)沒有能力建立一種對台灣有益的民族主義,只不過是財團跟美日勢力的魁儡罷了。目前檯面上泛綠陣營的政治人物、政治明星、教授及評論者,對目前全球化下台灣產業與經濟的理解幾乎是趨近於零(或是故意視而不見),當然也不用太指望產業升級或政治經濟改革,可以降低貧富差距或許已經不錯了。而目前不少人為了獨派的意識形態,各種拉攏日本倒貼日本、扭曲事實、壟斷媒體並忽視台灣的民生與經濟成長,更是已經走火入魔。在這種情況下,綠營任何的台獨主張,都很難對台灣政治、經濟與產業帶來真正有益的改變,而只不過是騙選票的工具。
把以上這些事實串連在一起思考,然後看著台灣的各種亂象,真的是非常耐人尋味。台灣當前的困境真的只是資源不足、人才、學術跟制度的問題而已嗎?
不過,沒有經過民族主義跟文革的洗禮,或許也是台灣可愛的地方。台灣民主化程度在亞洲名列前茅,有過高壓統治但沒有經歷過更恐怖的種族戰爭,對異文化、多元文化、前瞻思想接受度較高,人民普遍友善、有禮貌、樂天知命,比較浪漫,整體社會比亞洲各國稍微和諧,個人自由較多,政治與社會環境較少威權,極端的社會現象較少,這些都是優點。
但另一方面,在殖民背景且無民族主義的支持下,無效率無秩序、濫情、裙帶關係、無系統性思維、分裂不團結、獨立思考能力差、容易被操弄、不知為何而戰、對很多事物不加思考的全盤接受或全盤否定等等,則是很大的缺點。而在引入美國思想與新自由主義的過程中,政府權力變小,勞工權力變小,企業高層權力變大,社會菁英權力變大,人性變得更自私自利,則可能使得上述缺點更為嚴重。
台灣在缺少祖國認同,且自甘為奴的情況下,有機會比對岸更成功的解決各種社會問題嗎?此外,台灣被本國人奴役的成份遠大於外國人,而被美日奴役的成份又遠大於中國,隨著時間發展,說不定到後來,某種程度的兩岸統一(政治上部分統一但經濟與文化自主)會是一個不壞的方案。再換個角度看,不管兩岸要不要實行統一的方案,台灣真的有必要學日本、韓國貨以前的德國一樣搞出一套帝國式民族主義,或是學美國的資本主義,然後追求對90%以上的人都沒好處的產業發展模式,最後除了高房價外都沒得到任何好處嗎?或許,台灣這塊土地本來就不適合孕育民族主義、美式資本主義跟高科技,而是在適當的經濟成長與工作環境下建立起包含多元文化、多元價值與國際觀的我群價值體系,而或許這也是我們可以跟大陸有所區隔的唯一機會跟籌碼,因為台灣根本沒本錢跟大陸的產業正面衝突。
學德國或北歐如何?我覺得他們厲害的地方在於,他們不僅可以落實民族主義裡面的我群與共同合作,卻也不至於產生亞洲各國民族主義的重大缺點(過於威權與不擇手段、為了追求政治、經濟與高科技發展不惜犧牲弱勢、少數與不同意見者、不夠尊重鄰國與異文化,價值過於單一等等),因而可以照顧弱勢、人盡其才,促進產業發展,發揮最佳經濟效益。可是越了解台灣跟歐洲諸國,越是發現鴻溝的巨大,其差異可能並不亞於台灣與美國的差異,主因是台灣長期以來被新自由主義洗腦太深,加上缺少民族主義的我群價值觀,想師法德國與北歐,可能沒有那麼容易。
該怎麼辦?解決困境的第一步,可能是先承認困境的存在,然後積極改變;又或者,等到被困境逼到絕路,發生很多事情後,才開始正視問題。目前台灣人可能較多是選擇後者的道路,但看清了歷史的發展過程,就會發現台灣當前社會各階層、各世代互相抱怨卻無法解決問題,而社會菁英跟權力菁英不斷掏空台灣的現象,是一種可以被合理推測的結果,甚至是一種必然的歷史輪迴,我並不感到特別意外。或許這也不過只是台灣邁向更進步社會的必經道路,台灣可能必須經歷倒退,才有可能重生。我期待這樣的倒退,可以把極度不愛台灣的人趕走,至於黑暗期的長短,取決於是否有足夠多的台灣人民覺醒並做出有智慧的行動。未來幾年,台灣人不知道會面臨什麼重大危機,變數實在太多,難以準確預測,但是無論發生什麼事,在這個時期,能夠真正帶領我們度過風暴與困頓的,不會是舊的思考方式。
不知道彭老師怎麼想?我目前沒有能力跟時間更深入的去探討相關主題,認真去寫,其實可以變成一篇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