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2日 星期三

「願景會社」(3):放眼天下,小處著手

        「台灣社會願景」是個很大的話題,沒有足夠的人才與人力是不可能涵蓋它所有的面向的,因此要有階段性的目標和取捨。尤其是起步階段必須踏實,才能以一步又一步的成功經驗鼓勵成員的向心與信心。
        所以,起步階段我們大概必須是從小事做起。然而,即便是做小事,也必須要有能力放眼天下,從先進國家取法。
        眼界要寬,立足踏實,而腳步要小而穩定。這考驗著我們的智慧與耐心——很多 NGO 團體一開始就畫大餅吸引一堆不務實且沒耐心的熱血青年,而排擠掉踏實的人,結果只有空話而難以成事;有些企業則反是,小處著眼,吸引一堆小氣而近利的人,到了成長階段就不足以支撐出較大的格局,因而陷入困境或倒閉。
        一個社群的組織、制度、文化與營運內容要與時俱遷,隨著組織規模的變化和成員的特質而適切地改變,真的不容易。
        務實的作法可能是「有什麼人做什麼事」,然後隨著組織成員的變化,內部的累積和外部局勢的變化,動態地調整活動內容和階段性目標。
        而且,以下內容只能算是拋磚引玉,不想去範限未來的工作內容╱活動形式。實際上做什麼,等大家對組織有共識之後,再來集思廣益,以兼顧成員之志趣與專長,社會的需要,以及內外部的現實條件為原則。

一、小事做起
        協助國內既有的社會企業和 NGO 團體進行瓶頸與發展困境的診斷,謀思有效的突破之道或發展策略,或許是一個可以考慮的起點——在我們完成內部組織發展之後,或者用這類型的 project(case study)來當作組織內部發展過程的練習題。
        支持我籌辦願景會社╱書院的兩位朋友都來自企業界,也都在經營社會企業,尤其是跟農業和食安有關的一系列社會企業。
        關於我們在第一階段的目標,可以有的選擇之一是:把自己發展成具有 IDEO 實力的組織,同時協助他們把旗下的社會企業發展成「食安一條龍」(有機農法、有機農業、農夫市集、有機團膳、學童營養午餐、食安法與制度研究、食品雲與消費者監督)的上下游企業。這個發展方向對我們和他們可能都有彼此加分的效果。
        如果我們可以在這基礎上發展成具有 IDEO 實力的組織,就可以進而去幫助其他社會企業,協助他們突破發展困境,或者改善營運能力。
        如果我們有機會先成為國內社會企業的顧問,並且實力相當於  IDEO,我們或許可以在中期發展階段裡嘗試著協助某些中小企業突破他們的經營困境,或者協助有新的企業規劃技術升級╱自創品牌的策略和執行方案。 如果我們真有這樣的實力,就有機會從企業收取適當費用來支持自己的經費開銷,並且試圖擴張組織與影響力。
         至於更長遠的目標,以後再集思廣益,也免得說太多反倒像是大話連連的空想家。

二、放眼天下,取法先進國家
        我偏好大結構的思考,嫻熟國外學術文獻的搜尋、篩選、分析、批判、彙整與轉化等過程。目前正在寫一本關於文獻回顧的書,希望年底以前寫完,明年春上市。
        我對這組織最好的貢獻,可能就是自己過去參與社會改革的經驗彙整、分析與反省,跟大家一起討論我過去對於國內社會發展願景與困境的思索,以及針對組織內選定的研究案例帶動讀書討論會與案例研究,把我在文獻回顧與社會改革的心得融入有具體目標的文獻回顧與案例討論之中。

三、其他可能的活動形式
        隨手舉一些例子,供大家思索與參考:台灣問題研究小組╱論壇╱讀書會(可以藉此吸收中研院與中經院等國內研究機構過去的研究成果),歐洲中小企業發展策略研究小組╱論壇╱讀書會(通過成員的國際經驗,以及國外的學術研究報告,從國外取法以思索台灣中小企業的發展策略),德國(或萊茵體系)社會發展研究小組╱論壇╱讀書會,北歐(或瑞典)社會發展研究小組╱論壇╱讀書會等。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的辦學目標是「有學有術、實踐基層、回歸理論、再造社會」。這是一個我很佩服的願景,希望我們有機會彙整更豐富的人力資源,跳脫當今大學的普遍困境,更積極地邁向這樣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