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6日 星期五

高中生的科系選擇

      好像又到了高中生選系、選志願的季節。總覺得這是人生兩大難事:(1)要一個不了解自己、不了解社會,也不了解大學科系的小孩憑想像選一個會影響未來四年(甚至更久遠)的科系;(2)要一個二十出頭的選一個終生伴侶(三十出頭也一樣難),偏偏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子,更遑論對方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子,這中間雙方又會不會遇到彼此更加動心的動象。
      總說「世事難料」,卻要人們在難料中決定長遠的未來,真的是「強人所難」。
      高中生對大學的科系認識不清,所以絕大多數填志願時都是根據師長建議、落點預測、學校名氣和科系前(錢)途。對此,我從不以為意,因為這種現象極其難以避免——除非有特殊的原因或際遇(譬如家長的長期引導),高中生對大學科系的理解極其貧乏、膚淺;叫他們選志願,跟叫他們玩戳戳樂相去不遠。
      至於那些極少數認真執著地想要念某科系,甚至非念不可的高中生,他們的興趣或狂熱往往來自網路上的訛傳和自己的想像。所以,後來發現自己根本不喜歡那科系的,大有人在。
      但是,唸錯系又有可能會很痛苦,所以完全不把科系選擇當一回子事又似乎不妥當。該怎麼跟高中生談選填志願,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錯愛的近乎必然
      我自己填大學志願表時,先是狂熱地非念清大物理系不可,甚至跟親長起了非常嚴重的衝突,僵持甚久。不得不屈服於親長的意志後,又誤以為自己喜歡機械系,結果卻發現「機械系不教我想學的(發明),只教我不想學的抽象理論(完全不知道它們跟物質世界如何對應)」。
      等到我對物理系、機械系與工學院都有較深入的理解後,才發現原來兩次都是「錯愛」——大四下學期我終於掌握到微分方程式與現實世界的關聯後,愛死控制理論與動態系統理論,使得機械系變成我樂在其中且悠遊自在的領域,所以後來教書時充滿樂趣;反而原本熱愛的理論物理抽象到原非我高中時所能領會,所需要的抽象思考能力也遠遠超乎我的稟賦,如果去念物理系或許會更痛苦。
      從大一到大四上學期,因為不喜歡機械系的課,所以四年都翹課去文學院圖書館讀各種人文書。因為我的數理能力還算不差,而且從國小起就已經培養出自修的能力,高中時更是整天都「身在教室心在外」,所以只靠自修就足以應付考試,且游刃有餘(期中考和期末考時各讀一週的教科書就夠,遠比去聽老師講課更省時間)。
      由於應付起機械系的功課很容易,我不曾因為「唸錯系」而痛苦過。唯一的遺憾是,大四時很喜歡聽馬承九教授的課,但是必須提前很多時間去教室佔位置,沒搶到位置時得跟許多同學站在教室內外聽講(我都是上課前才到,所以都是站在教室外)。所以,後來只好退選(而且,翹課已成「慣習」,改不掉)。
      另一方面,哲學對我一直都是很重要的課題,我花在哲學思考與閱讀的時間遠超過我花在機械領域的思考與閱讀。而且前後三次準備好要轉哲學研究所,三次都因為發現我準備要考的學校教的不是我想念的哲學,因而放棄。最後,我終於不得不覺悟:對我顯得重要(不可或缺)的哲學似乎是哲學系不教的,而我所認識的三個哲學系都只教我不想學的哲學,甚至很可能絕大多數哲學系的教學與研究都跟我的旨趣相去太遠。後來,我終於死了放棄念哲學所的心願,安心地自己關起門來閱讀與思索(以後再另文談這話題)。
      根據我自己的經驗和後來對理工與人文領域的廣泛認識,以及過去數百場演講中跟高中教師、家長的對話,我不得不認定:要高中生選系,幾乎注定是瞎猜——極少例外。
      所以,我往往只能退而求其次地鼓勵高中應屆畢業生:利用大學的四年去廣泛摸索,只要能在畢業前找到不痛苦或多少有些喜歡的科系,這四年就不算白念了。
      然而為了唸錯系而痛苦的人不在少數,所以又不得不談談這個「選錯系」的風險。

選錯系的痛苦
      我在動力機械系任教期間,遇過好幾個越念越痛苦的學生。我通常會同情他們的際遇,給予一定的理解和支持、鼓勵,但又同時提醒他們:不要再莽撞地亂轉系,以免重蹈覆轍(轉到另一個不想念完的系),那時候會更痛苦(譬如,不只是要再痛苦數年,甚至必須延後畢業,自己內心不好受,也很難跟家人解釋和交代)。
      一個學生抱怨動機系念太多數學,他不喜歡,想要轉電機系。我告訴他:大學的工學院跟專科(技術學院)的工學院不一樣,就是大學重視理論(幾乎每一本課本都是滿滿的微分方程式),而技職體系重視實作(所以課本很少微分方程式,甚至很少數學),所以不管是大學理工學院的哪個系,都必須每天跟較深的數學為伍。譬如,電機系用到的數學往往還比動機系的深。他傻眼,去旁聽並翻閱過電機系的課本後,發現自己更加受不了,只好留在動機系,痛苦地念到畢業(並且忍受每學期都要補考,最後五年才畢業)。
      另一個學生想轉系去念生命科學,因為他熱愛野生動物和國家地理頻道的節目,畢業後想去當野生動物攝影師。我跟他說,野生動物攝影必須長時間躲在草叢、沼澤裡,忍受蚊蟲叮咬,他願意忍受嗎?他說我騙他,明明他看過的野生動物紀錄片裡都沒有蚊蟲,只有美美的畫面。
      當年能考上清大動力機械的學生都是一時之秀,卻除了課本之外對現實了解如此之少,只有教過數年後才會「見怪不怪」。只能說,台灣有很多父母要求孩子專心唸書,不要分心,以便考上好大學;結果,他們果然考上好大學,也果然不曾心分,當然也就對現實一無所知。
      見多了這種案例後,每當有學生跟我談轉系,我通常要他們先去自以為想念的科系聽幾門課,再據以判斷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歡那個系。
      一個女孩以很高的成績和很高的志願序考進動機系,一年後很痛苦地找我談轉系。我問她想轉什麼系,她想轉服裝設計。從當年的熱門科系(畢業後高薪,可以股票分紅)要轉當時很冷門的科系(除非出國,否則在台灣幾乎注定不可能發揮所學,甚至還只能找到非常委屈的工作),光是爸媽那一關就過不去,別的更不消說。
      我建議她先利用假日和寒暑假的時間去台北上相關的課,同時乖乖把動機系的課念到能畢業。畢業後如果確實很想從事服裝設計,再申請出國或者念第二個文憑——先把動機系的畢業證書拿到手,起碼有個退路,也較容易讓爸媽放心,同意她去為自己的興趣念第二個學位。她照做了,順利地畢業,也確定自己的確喜歡服裝設計,在爸媽的同意下出國去學服裝設計。
      也有學生不接受我的建議,而且動機系已經念到幾乎要被退學;每學期都以「不及格科目領先全班同學」的事蹟而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結果硬是轉系,畢業時知道很難找工作,所以還念了碩士,希望會比較好找工作。沒想到畢業後只勉強找到在街頭發問卷的工作。他充滿屈辱地辭職,輾轉換過幾個工作,據說最後是在跑 UberEat 賺零用錢,生活費實際上是靠已經退休的爸媽資助。

畢業後的現實
      一個工學院的教授熱愛古典音樂,甚至因而放棄美國的獎學金而選擇去德國,一邊打工一邊念到博士畢業。兒子受他影響與潛移默化而愛上古典音樂,高三時想去考音樂系,主攻聲樂。他竟然冷冷回答他:「這世界上只需要十個不到的頂尖男高音,其他聲樂家根本就是多餘的;但是這個世界上到處都需要資質平庸而稱職的工程師,所以不夠傑出的人還是當工程師比較適切。至於你,如果真的聲樂稟賦出眾,我當然支持。可是你且自問,你到底是熱愛聲樂而稟賦尋常,還是真的稟賦出眾,在國內國外都屈指可數?」他兒子很傷心地去考工學院,但是又怨他:「你最會戕害民族幼苗!」
     聽到這故事後,我跟轉述的人講:「YAMAHA 鋼琴班需要很多平庸的音樂系畢業生啊。而且,據說大陸有很多豪宅區,願意出價月薪十萬以上聘請鋼琴教師,以台灣正規音樂系畢業的優先。」
      說真心話,冷門科系之所以冷門,就是因為就業市場不大,一個國家只需要極少數真正熱情又稟賦出眾的人才。如果只是熱愛而沒有出眾的稟賦,或許得認真考慮把興趣當興趣。
      一個孩子想要去念哲學系,我看他的資質實在不怎麼出眾。婉轉問他:如果畢業後沒辦法申請到國外著名的學校念博士,就很難回台灣教書,剩下的出路不多,那時你有什麼打算?他說:我可以去當記者。
     好萊塢很喜歡一句對白:「人生本來就不公平!」(Life is not fair)確實如此。最不公平的就是:有了富爸爸,選科系時只需管興趣,不需要管出路。或者,沒有富爸爸,但是聰穎過人,那就念什麼系都不要緊——畢業後先隨便遷就一個工作,很快就會拿捏到那一行的訣竅,並且聰明外露地被一路提拔(或者一再跳槽),終究還是可以輕而易舉地解決現實的問題——沒必要從大學起就把人生賣給「柴米油鹽」的現實,至少可以先試試為理想奮鬥,不得不遷就時再來談遷就現實。
      難就難在既沒有富爸爸,也沒有過人的稟賦,卻熱愛冷門科系,還堅持著非念不可。
      不是說這樣就不可以堅持,而是說:要在這種情況下堅持,就必須甘願為這樣的堅持付出代價,而不要是後抱怨。
      譬如,換軌道往往需要有決心地堅持一段時間,才能走出老是跟不上本科系畢業生的窘境。一個女孩因為「選校不選系」而念了國內頂尖名校的哲學系,畢業後找不到自己願意屈就的工作,就去美國念了兩年資訊工程碩士,終於勉強找到一個台灣的工作而回國。但是台灣的軟體工程師不需要太大的創意,比較需要的是程式寫作的熟練度和速度。結果,別人在大學部被操了四年,當然不是她在美國短短兩年的課程訓練所能比,使得她有一段時間對自己很沒信心,甚至對自己的評價非常地低。

因人而異的抉擇:選校系
      該怎麼選系?因人而異。先看看家裡有多大資產,能給你多少資源與資助,再決定需不需要考慮現實問題,考慮到什麼程度。
      其次是看看自己的稟賦,不能只看自己的興趣。傑出的物理學家與哲學家都可以顛覆世界,因而讓很多高中生傾心熱愛。但是他們卻沒認真想過,過去三十年來,這世界上一共出現過幾個可以顛覆世界的物理學家或哲學家?不要問 Google,問問自己和身邊的人,就會知道多麼稀有!
      另一方面,傑出的數學家可能會轟動數學界,外界卻鮮少有人知道;至於全球排名第十以外的男高音,恐怕沒幾個人知道他們的存在。
      有些科系只需要頂尖人才,自己最好先冷靜地拿捏一下自己的斤兩,不要輕易地去湊熱鬧。
      如果沒有富爸爸,又不確知自己的能力與稟賦(四十歲以前確實很難確知自己的稟賦),是不是就不可以念冷門科系?也不盡然,要看自己能不能安貧樂道(衣食簡單,不與人爭,不愛慕虛榮,也不在乎被人看不起)。有能力安貧樂道,不計較職業貴賤,大概在台灣總能養活自己。若是如此,堅持要念冷門科系,也不是不可以。
      如果沒有富爸爸,又高估自己的能力與稟賦,而且非常在乎輸贏,受不了被人看低,那麼念冷門科系之前最好三思再三思。
      我聽過的最慘例子,是一個從中學時代就一再被師長誇許為「國家未來棟樑」的才子。他滿懷抱負地念了頂尖名校的物理系,期許在這領域一展才華。不幸的是,大學前三年的成績遠不如他自己和中學師長的預期,因而夢碎。沒想到大四時跟隔壁名校的校花戀愛,卻又被女孩的爸爸譏諷:「你畢業後根本賺不了什麼錢,能找到工作都偷笑,憑甚麼敢高攀我女兒(這個爸爸是著名的外科醫師,收入的豐碩非常人所能想像)!」愛情受挫後,他立志要賺大錢,卻發現畢業後根本找不到任何熱門的(高薪)工作,只能委屈地去私立高中教物理,還要兼導師,整天處理學生的打架、酗酒、無照駕駛。後來他常咬牙切齒地說:「我恨X大物理,它誤了我的一生。」
      前面的故事很古老,約莫五十年前。現在的物理系出路或許比五十年前好,但是還有很多冷門科系在。除非台灣未來的經濟發展蓬勃到「百業俱興」,否則五十年前的那種際遇還有可能會發生在很多「有夢想、高估自己,卻不能安貧樂道」的年輕人身上。
      偏偏,很多人高中時的第一偶像是陶淵明,三十歲以後卻徹底忘記了陶淵明,甚至已經有十數年不曾想起過他。
      我們很難確知一個高中生有多高的稟賦,也很難確知一個高中的熱情能持續多久,更難知道一個高中生三十歲以後有沒有能力安貧樂道。唯一比較確定的,是他(她)的爸爸有多富,然而富爸爸不必然能富一輩子。
      所以,高中生該如何選系?這真的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