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蔡英文只想擴權、鬥爭藍營與公教,而不積極處理產業、水電、勞資關係失衡等社會問題。再這樣下去,台灣將會在世界經濟地圖上消失。
蔡英文上台以來,最醒目的政策就是以「轉型正義」為名誅殺國民黨與軍公教,勞資一起詛咒的一例一休,以及通過「司法改革」為名為總統擴權,使蔡英文同時掌控黨、軍隊、行政、監察、立法與最高司法權,踐踏三權分立的原則,成為實質上的獨裁者。我們可以預期,她只剩一步可以走:修憲改為終身執政。
兩年來我們完全看不到產業的未來,近日的缺水缺電蔡英文一概「處驚不變」(只調家庭電價,而不拉高尖峰用電時間的時間電價,也不調整產業結構,這是在搶錢兼騙綠營傻蛋,而不可能解決問題,詳見「深澳燃煤電廠的噩夢與解脫」)。當高中生紛紛出走到對岸升學時,民進黨政府只會恫嚇台大校長遴委,約談高中校長。
但是,世界不會等待我們。當民進黨把一切精力集中在政黨鬥爭與擴權時,韓國已經進入第三波的產業轉型,大陸的積極追趕使兩岸技術落差日益縮小。光是這兩個國家在全球市場的積極卡位,就可以把台灣擠出全球經濟地圖。
一、一息尚存的台灣產業
產業政策脫離不了「以己之長,攻人之短」的基本原則,但是我們過去30年的產業政策卻是典型的「以己之短,攻人之長」。
台灣是個嚴重欠缺水、電、能源資源的國家,而且西岸人口密度高且空污不易擴散,但是我們卻在過去30年持續發展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產業;台灣的教育水準曾經是亞洲第二,但是我們的產業卻一直停留在「整廠輸入」(turnkey solution)、「高工時、低工資」的代工模式,以致中高階人才沒有發揮空間,看不到未來而紛紛出走。
台灣最需要的轉型是產業轉型,從過去30年來的代工模式轉向技術創新與獨立品牌,從完全仰賴製造業輸出的過去發展出服務業的輸出,以便提高工資,讓中高階人才有發揮空間而不在出走,同時降低經濟產值對能源的倚賴,從而創造出非核家園的現實基礎。然而這顯然不是民進黨關心的議題。
對比下,李明博任內雖然過度偏袒大財團,但是韓國的製造業確實站穩了亞洲品牌,並向歐美進軍。此外,娛樂業的韓流不僅橫掃亞洲,也已經在美國取代過去的日本娛樂產業。近年來韓國的頂尖年輕人開始瘋創業(尤其是各種數位產業),韓國政府也積極在培植中堅產業以防他們被大財團兼併,因而美國的觀察家已經預期韓國將會在這基礎上進入第三波的產業轉型,變成創意導向的國家。
李明博 2010 年在國際貨幣基金的發言贏得滿堂彩,使得國際金融界警覺到韓國已經有能力在經濟與金融問題有自己的創見。世界銀行則在 2017年一月的網路開放課程裡邀集韓國與美國專家一同討論韓國經濟奇蹟(在30年的時間內從低所得國家變成高所得國家,並完成產業轉型)。
二、遙遙無期的教育改革
大學入學考試制度使得所有中學生繼續在焚膏繼晷地拼升學,第一任教育部長由不懂高教的潘文忠出任,原本被預期要徹底改革國中小教育。
結果為了於法無據的蠻橫拔管,潘文忠壯志未酬地下台,繼任者順便陪葬,搞成沒有人敢擔任教育部長。
三、油價再起
缺電問題毫無對策,缺水問題重登30年來的高峰,而國際原油價格卻重新迫近每桶70美元。
我曾在2017年6月21日的文章「高油價危機暫時緩解」討論過去油價偏低的原因,其中提到頁岩油「開採成本降低了將近50%;加上營運成本後,它的損益平衡點已經降到每桶50~60美元。」
然而在2017年底一些能源專家仔細清查頁岩油成本降低的原因,只有10%是因為技術進步(頁岩油使用矽砂填井,使成本下降),而90%來自鑿井業費用下降——原因是金融風暴後長期景氣看淡,短期原油儲量飽和而無處存放,以致鑿井業的新井接單量驟減;只好削價競爭,以賠本經營的方式硬將價格砍掉 45%(但這個因素隨時可以因為景氣復甦而消失,使頁岩油成本翻漲)。
最近的油價回升有很多種可能,然而一旦因經濟復甦而使鑿井業價格調漲,油價回升的趨勢有可能持續下去。
由於玉米酒精的成本每桶60美元,如果油價持續上漲,玉米酒精有可能擴產(往加拿大與中國的外銷路徑原本已經在 2010年鋪好,後來被擱置,應該可以很容易地循舊管道重建)。果其然,國際糧價將再度攀升。
四、無言
民進黨的執政表現在我預期之內,而民進黨再差國民黨都可能無力抗衡,這也是我對未來的預期。唯一遺憾的是,當台灣繼續往下沈淪的時候,世界不會等待台灣;當台灣再度奮起的時候,各個新興國家有可能已經完成卡位,而台灣早已在國際經濟地圖上被排擠到邊陲,甚至找不到自己的立足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