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5日 星期一

不當罐頭(3):見識世界要趁早

      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和夠長的槓桿,我就可以舉起地球。」根據牛頓第三定律,這個支點必須在地球之外(否則會成為相互抵銷的內力);因而這個支點幾乎不存在。
      也有人說:「唯有離開自己的社會,從異文化觀點看,才有機會看清自己的文化。」從異文化觀點看自己的文化,是比找地球外的支點容易很多,卻還不到易如反掌的程度。
      說到「異文化觀點」,很多人都會想到「出國」,以及「年輕時有閒有體力,偏偏沒錢;老了有錢有閒,偏偏沒有體力。」其實,年輕人的出國機會或許不會比老年人少;而且認識異文化並不一定要出國。
      唯一確定的是,想要認識異文化,越早越好。

唯有離開台灣,才能看見台灣
      台灣很亂,不只1450和社群媒體是亂源,連媒體也都不去查證消息的正確性,就直接把臉書上的 PO 文當新聞。
      當然,這個世界上許多地方都很亂:安倍被殺,讓我聯想起日本長期以來許多無力面對殘酷現實的宅男;川普被眾議院調查,不只是因為川普是「怪物」,還因為美國的主流媒體抵擋不了社群媒體的亂流;英國首相辭職,老牌民主國家的亂象再添一樁。當世界這麼亂的時候,台灣看起來似乎只不過是「亂得跟大家一樣」,或者「跟大家一樣地正常」。
      不離開台灣,也有機會聽見跟台灣網路、媒體不一樣的聲音,因而知道「不是每一個國家都那麼亂」。
      譬如,YouTube 上面有紐西蘭總理  Jacinda Ardern 在 2022年的哈佛大學畢業典禮上演講,她自豪地說:紐西蘭的國會議員將近一半是女性,將近兩成是原住民,而她則是第二個在任期內懷孕、生產的總理。她同時自豪地說:紐西蘭已經成功地禁止軍事武器和半自動武器。然而她也憂心忡忡地說社群媒體正在滋長仇恨和對立政府必須設法促成社群媒體的自制刪除不當的言論

      另外一個例子是,我曾在天下雜誌的網路專欄《薪火集》裡寫過一篇文章〈萊茵模式(1)──德國的雙軌制職業教育〉。一個記者來電問我:「我和幾個同事一起接受一個政府委託計畫(近百萬),調查訪問德國的職業教育體系。報告的草稿已經出來,才發現你文中所提的許多觀察都沒有人提過,卻比我們草稿中所寫的更重要。我們可不可以去訪問你,以便讓這報告更有參考價值?」
      其實,我只花了兩週的時間查所與閱讀論文,卻找到幾篇德國頂尖學者的論文(數年的實證研究),以及英國學者數年的比較性研究,其參考價值當然遠勝於幾個台灣記者數個月的網路搜尋與一個月的德國訪談。
      問題是,不管是去旅行,或者在 YouTube、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 或者 Google Scholar 裡面找有高度啟發性的旅遊節目、開放課程,或者學術論文,必備的工具是:你必須要先聽得懂英文(或讀得懂英文字幕)。
      學習英文並非難事,一個簡單的事實就足以證明:平庸至極的台灣人照樣會說流利的國語平庸至極的英國人照樣會說流利的英語;所以,英語好不好跟聰明程度無關,問題僅僅在於有沒有認真學,有沒有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和工具。
      在這個網路時代,當然有比學校教育更好的學習方法和工具(譬如 "Learn English Through Story"),關鍵在你有沒有認真找。
      不過,有些文化衝擊確實唯有出國才能感受得到。所以,還是得回過頭來談談:為什麼「見識世界要趁早」。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35歲的女教師顧少強因為這一句話而在中國轟動一時,而且也真的辭職了,只不過跟男友在中國流浪一陣子後,結婚、生子、開客棧,憂心女兒的未來(升學)。
      讓她想辭職的理由,確實來自旅行節目的一句話:「行走改變生活」。中國夠大,人的品項夠多,她在中國繞了一圈,愛上一個男人和一個小鎮,於是住下來,結婚,生子。然後,家庭的生計成為她活生生的現實。不管她有多滿意現在的生活,她不可能再像35歲時那麼豪氣
      我的意思不是說「不要結婚」。我在婚後還帶著全家大小去過16個國家,其中有些國家去過不只一次,甚至還持續住了超過一個月。但是我運氣好,我有餘錢。
      每個人喜愛的旅遊模式不盡然相同,我最愛的是跟家人一起旅行,甚至是「先帶孩子去旅行,再跟著孩子去旅行」。但是,一個人的旅行花費跟一大家族去旅行的花費相去甚遠;而且當家族規模越龐大,一起出去的時間調度越困難,最後很可能又變成只剩「一個人的旅行」。
      最近,我上網查索各種深入認識異國文化的方法,譬如:Google「promote cultural exchange travel」。國外有很多旨在促進文化交流的 NGO,但是我查得到的都只鼓勵年輕人。我試著查索「國際義工」,譬如:Google「volunteer exchange culture travel」,找得到的都是洗碗筷等無須專長的粗活(年輕時還行,老了真幹不了那種活),或者裝潢、佈置、電器維修、工程施做等專業活,就是沒人在找「人生哲學與藝術欣賞課程義務講師」。我又查了各種「在旅行中結交(認識)新朋友的方法」,各種應徵條件又幾乎都集中在年輕人。
      我不無感傷地認識到:對於老、中、輕文青而言,不管是營利組織或者非營利組織,關注的焦點幾乎都集中在「協助年輕人認識世界」
      如果你不趁早出國去,有太多理由讓你在未來只能跟旅行團,搭豪華郵輪,或者寂寞地自助旅行,而始終沒有機會深入異文化,「從異文化觀點看清自己的文化。」

年紀越大,成本越高,心得越少:以「韓國自殺率」為例
     有些人在 Couchsurfing 或 hospitality club 等國際組織上找免費的住宿,首要的目的不只是省錢,更想要進一步認識願意招待外國旅客的主人(很可能比較有熱情),比單純的觀光客更深入地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
      年輕時看到異鄉的一切都顯得新鮮、有趣、有啟發性。然而對於像我這樣的 LKK 而言,已經去過16國,實在懶得花一大堆寶貴的時間跟 host 談一些膚淺的話題(吃喝玩樂、或者前許多旅遊書、旅遊節目都會介紹的風土民情)。至於說「了解當地社會實況」,我自己閱讀 Google Scholar 上面找到的論文,所獲得的認識可能更豐富、深入。
      譬如,看完了《寄生上流》,我對韓國真正的「社會問題」(超高的自殺率、韓國經濟奇蹟的代價、韓國的民主發展歷程等)很納悶,也很想了解。
      我剛好加入一個旨在「通過互換住宿促進了解與世界和平」的組織,就寫信給十幾位韓國會員,問他們「韓國老人自殺率何以如此高,韓國貧富差距的真相如何」?沒人理我!
      反而自己查論文,一下子就找到較可靠的答案。以自殺率為例,只要 Google Scholar「korea suicide rate cause」,就可以找到好幾篇韓國學者的嚴謹論文。
      甚至只用 Google 搜尋合適的圖片,都可以很快地略知一、二。譬如:下圖顯示韓國在 2019年時自殺率之高確實很嚴重
2012年的數據顯示:年紀越高自殺率越高。
下圖顯示近年來自殺率有下降,但依舊是年紀越高自殺率越高:
      下圖顯示:韓國的貧窮人口也是集中在高齡人,意味著自殺問題跟貧窮可能有密切關係(待查證,見下文)
      真正的原因呢?
      美國的非營利組織 Borgen Project 說,關鍵原因在於: 1970s 的亞洲金融風暴時,韓國企業為了節省人事成本而大量裁撤人員(其中很多人變成1990年代的失業或低薪老人),導致許多人尚未儲備好退休金就陷入生活困境;等到經濟復甦後,又為了規避退休金等因素而優先裁撤中高齡人員。直到2012年以後韓國政府才正視問題的嚴重性,而推出老人供餐與老人再就業的計畫。
      然而韓國學者的研究就更完整、詳盡,他們還加上幾個重要的影響因素:(1)韓國企業與勞工被兩極化為「大企業的正職員工」與「存活不易的中小企業和非正式員工」,兩者所得差距兩極化,使得「後段班」的人沒有能力儲備退休金,一旦失業或退休就陷入嚴重的貧窮;(2)其次,唯有員工數超過300人的大企業才被強迫要為員工辦理退休金儲備計畫,因此其他企業員工在低薪條件下更難以有退休金儲備;(3)政府的公辦退休金(約莫對應著我們的勞退基金)所得替代率低,而且又是「貧富兩極化」(中小企業員工所得替代率低遠比大企業退休員工低)。
      如果去韓國 Couchsurfing,或者找當地 hospitality club 的會員討論,他們能回答得如此詳盡而精確嗎?我很懷疑。
      年紀越大,出國時的體力負擔越辛苦,但是新鮮感卻大減,「增廣見識」的程度越來越不如上網查索資訊與論文。
      我不得不開始這麼想:年紀越大,閱歷越豐富,旅遊所付出的機會成本越來越大(體能和時間),所獲得的「見識」卻越來越顯得可有可無。
      這似乎又是「見識世界要趁早」的理由。

一個人去旅行:絕勿掉以輕心或心存僥倖
      旅行不一定要一個人,但是很多人喜歡單獨去旅行。還有很多女性想要單獨去旅行。
     女性單身去國外旅行,當然要比男性的風險高。Netflix 紀錄片《Tinder大騙徒》講述經驗豐富的熟女如何受騙,「Couchsurfing」裡當然也是既有「陌生人與陌生人之間的善意」,也會有不懷好意的色狼。「背包客棧」2012年另一篇「背包客棧」的文章〈我在沙發旅行(Couch Surfing)遇到危險〉就詳細描寫一個女孩如何在巴黎遇到狼爪,該文下面還有很多人的經驗分享和不同觀點的討論,也很值得參考。此外,「沙發衝浪要小心・格拉斯哥遇險記」就是很小心謹慎地研判過 host 的個人資訊和評價,也注意過 host 住所的旁邊還有其他室友,最後那個 host 還是變成不守分寸的人。
      很少新手注意到「Couchsurfing」在 2011年以前是不收費的;連老手都很少人注意到「Couchsurfing」在 2011年之後經歷過好幾次嚴重的質變!紐西蘭的華裔會計師(自稱「專職旅行者」)Brend 在 2020年寫了 "Is This Finally The End Of Couchsurfing? (And What’s Next?)",指證歷歷地細說「Couchsurfing」已經從「志工共同維護」變成「財團牟利工具」,以及這個質變對於「Couchsurfing」過去所標榜的「陌生人與陌生人之間的善意與信任」可能會有的傷害。
     所以,如果妳想要當單獨旅行的年輕女性,就得認真防範色狼。譬如,這一篇「新手沙發客指南 之『我的CS不是他的Txxder』」就很值得新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