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8日 星期五

疫情延燒,疫苗沒影,你可以這樣保護自己和家人

      陳秀熙教授在 5/26 上午進行直播,指出三級警戒只有將基本再生數 R0 減少75%(NPI 75%),變成 5.78x0.25 =1.45,因而疫情仍將持續惡化;唯有進一步強化防疫措施,使 NPI 達到 90%(R0 =5.78x0.1 =0.58 <1),才能讓疫情逐漸降溫(摘要報導在此)。
      為了避免停班(四級警戒)對經濟與升斗小民的嚴重衝擊,談話節目聚焦在「何時可以打到疫苗」。然而線索顯示:疫苗問題牽涉到複雜的兩岸角力、台灣政商利益的合縱與連橫,以及2022縣市長卡位戰與2024總統卡位戰。人命總是不如政治人物的私慾,結果65歲~75歲的人不一定能在七月底以前打到疫苗,65歲以下的人更難以預期要等到何時。
      在這背景下,本文的主題是:不靠疫苗,如何為自己和家人建立起一個 NPI>99%的「防疫小泡泡」

一、NPI>99%的「防疫小泡泡」
      想要靠強化三級警戒或者停班來將全國防疫成效提升到 NPI 90%,有現實上的困難。然而要想為自己和家人建立起一個 NPI 99% 的「防疫小泡泡」,卻容易許多,甚至不見得很難。
      基本要領就是:分析過去一週以來台灣省(不含雙北、基桃)的案例,釐清目前殘存的傳播管道將它們逐一堵絕
      此外,你不需要將病毒百分之百隔絕,只要病毒的數量低到自己和家人的先天免疫系統都可以對付的程度,就可以即時在身體內殺死所有病毒,或者變成無症狀感染者。
      這樣的目標,即便是在過去疫情最嚴重的盧森堡、瑞典、美國,也有90%左右的人做到了(這三國迄今累計的確診率僅佔人口的10%~11%,即每百萬人口約10~11萬人)。
      因此,即便疫苗遲遲不來,即便疫情逐漸升溫而醫療量能濱於崩潰,謹慎而掌握住病毒傳播鏈的人照樣可以自保(而且往往不需太費力)。

二、三級警戒下的殘存傳播模式
      跟歐美疫情大爆發初期相比,台灣的三級警戒的確發揮很鮮明的作用,讓確診數的曲線從歐美的「指數成長變為拋物線」直接壓抑成「近乎直線的略為升降」。因此,陳秀熙教授的模型顯示:我們已經有效阻絕大約75%的傳播管道。
      問題是:殘存的那25%傳播管道是什麼?
      雙北因為早已有太多隱藏的社區傳播源頭,因此不容易全面性掌握其殘存的傳播管道;基隆與桃園屬雙北生活圈,其傳播管道也難全面掌握。然而除了這四個行政區之外,其他縣市的個案幾乎都已經靠疫調釐清其傳播鏈。只要徹底釐清這些管道,就可以找到建立「NPI 99 防疫小泡泡」的要領。
      其實只要稍加回憶與分析,就可發現這些個案共同的傳播模式:幾乎都是在「雙方皆不帶口罩」的狀況下進行——餐敘(交頭接耳),歌唱班與K歌團(談笑歡唱、口沫橫飛),辦公室同仁(拿下口罩討論公務,近距離口沫傳染),同一班農務車(口沫橫飛地笑談)。這一類「家人、朋友與熟人」間的傳播感染,佔已知個案的絕大部分。
      其次,我們經常在電視新聞裡看到攤販與顧客口罩戴得鬆鬆垮垮地對話,甚至還只是布口罩而非醫療用口罩;而傳統市場與超市櫃銀機前等結帳的人們依舊沒有注意保持身體距離,甚至交頭接耳或高談闊論,這些場景都為「感染源不明」的飛沫傳染製造了機會。
      把以上這兩大類傳染途徑給加起來,應該已經超過全省(不含雙北與基桃)一週來所有案例的八成。如果能再把這八成傳染管道都給徹底堵住,NDI 就會等於 75%+25%x0.8=95%。
      至於「用手觸摸病毒後再不慎地送進眼、鼻、口」這個管道,用勤洗手就可以有效阻絕。
      因此,只要徹底做到「戴口罩、勤洗手、與人保持適當距離」,應該就可以達到 NPI 99% 的目標。

三、口罩的大用與「NPI 99 防疫小泡泡」守則
      WHO有一份關於各種 NPI 手段的最新文件,該文件第21頁說:外科醫療口罩可以阻絕97%以上的病毒,連使用廚房紙巾的自製口罩都有機會阻絕95%以上的病毒;至於阻絕效率不良的報告,主要都是因為口罩無法貼緊臉部而有側漏 [註 1]。
      也就是說,如果兩個人都規規矩矩地戴著醫療口罩,面對面輕聲談話(不要大笑,不要口沫橫飛,不要交頭接耳),就算其中一人是輕症或無症狀者,病毒的傳播率也只有不帶口罩時的0.03x0.03=0.09%(萬分之九)!就算因為有側漏而使得口罩的阻絕效率降到90%,兩人都戴口罩時仍舊可以阻絕99%(病毒通過率 =0.1x0.1 =0.01)的病毒! [註 2]
      AZ疫苗的有效率才79%,兩個人都規規矩底地戴口罩時,卻至少可以隔絕 99%的病毒!因此,口罩其實遠比AZ疫苗好用。
      唯一的缺點是:你沒辦法24小時都戴口罩,但疫苗的保護力卻是24小時的。此外,還有些人就老是把口罩戴得鬆鬆垮垮的。
      因此,現階段加強防疫的重點就在於彌補上述口罩的缺點:
  1. 出門在外時,戴好口罩,隨時跟人保持必要距離(包括熟人、同事、朋友、不住在一起的親戚) [註 3] & [註 4]
  2. 盡量使用 LINE 等視訊(即便在同一辦公室亦然),減少直接接觸的機會
  3. 跟人談話時盡量面對面,並保持適當距離 [註 5]
  4. 在公共場所或搭車時,遠離不戴口罩或口罩沒戴好的人,以及大聲喧囂或談笑的人
  5. 勤洗手,尤其是離開有機會觸摸到病毒的公共場所時(現在醫院、餐廳、捷運門口通常都有酒精)
  6. 觸摸眼、口、鼻和食物之前務必洗手(戴護目鏡可以避免無意間用手碰觸眼睛) [註 6]
  7. 把酒精掛在門口,進家門之前先消毒(或者一進門立即消毒或洗手
註解
[註 1] 理論上有「氣溶膠傳播病毒」的機會,但是這些懸浮的微小顆粒很容易被空氣中的氣體分子撞擊而產生布朗運動(如下圖),因為路徑曲折因此很容易被口罩捕捉。
[註 2] 目前在室內和有可能跟人近距離接觸的場域裡,已經幾乎沒人敢不戴口罩。加上到處都在量體溫,鮮少有人敢在捷運(人群)裡打噴嚏。這些因素大量減少無症狀者與輕症者傳播病毒的的機會,也使得台灣的防疫遠比歐美容易。

[註 3] 「家人、朋友與熟人間的傳播感染」已成最主要的傳播模式,不得不加倍小心提防。原因是:就算你能信任自己的親戚、朋友,但是你不可能知道他們到來之前的十四天內跟哪些人接觸過,因此不能因為信任他們就輕易地拿下口罩。請記住,在這非常時期,口罩不意味著不信任,而意味著對彼此的社會責任

[註 4] 唯一的例外是,對於少數近親(父母、祖父母、子女、孫輩),如果你可以百分之百地確信他們一家的同住者皆能恪守的「NPI 99 防疫小泡泡」守則,就可以把兩個小泡泡結合成一個大泡泡。但是你必須很謹慎地評估與討論後才進行。

[註 5] 兩人一起面對同一個電腦螢幕而交頭接耳時,飛沫容易從口罩側面吸入(如下圖)。

[註 6] 雖然 COVID-19 的病毒可以藏在人的排泄、鈔票、公共場所的金屬與玻璃表面,但是只要在碰觸眼、口、鼻和食物之前洗手,並且在進門後立即用酒精消毒,就可以阻絕(或者讓病毒量少到被先天免疫系統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