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5日 星期五

多元入學之「資訊公開≠資訊透明」

     你知不知道:想要在110學年度循申請入學管道進台大法律系的人,根本就不需要送書面審查資料(因為甄選總成績裡,學測成績佔甄選總成績的40%,審查資料佔0%,口試佔60%)? 
      你知不知道:想要在110學年度循申請入學管道進台大外文系的人,基本上幾乎只考英文實力(佔甄選總成績的88%=審查資料10%+二階英語口試25%+二階英文作文筆試25%+英語聽力測驗筆試20%+學測英文2x4%)?
     這兩個系在111學年度的申請入學管道裡,會不會再採取類似的作法?假如他們又採取類似的作法,忙了三年的學習歷程檔案豈不是根本就瞎忙一場?

資訊公開≠資訊透明
      為了避免瞎忙,現在已經念高二的學生(家長、老師)似乎應該馬上去查索各校(各科系)111學年度的「甄選總成績採計方式及佔總成績比例」。問題是,這一份資訊公布了沒有?公布在哪裡?如果像我這樣查了老半天都查不到,如何敢確定這一份資料真的還沒公布?(我已經厭倦打電話,因為總是會聽到:「如果你要查詢的是XXX,請撥XXX;如果你要查詢的是XXX,請撥XXX;etc」)
      好吧,假如你已經急得非打電話去問不可,該打給那一個單位,那一個分機號碼?是「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 電話:(02)2368-1913),還是「大學甄選委員會」(地址是:62102嘉義縣民雄鄉大學路一段168號,但沒電話)?
      好啦,我就笨到真的打電話去「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問,還好接電話的竟然不是機器(我很訝異),而是真正的人(聲音是年輕女性)。我問了老半天,她完全搞不清楚我在談的是什麼(我一點都不訝異),只給我兩個資訊:(1)我們不知道「大學甄選委員會」的事,(2)111學年度的招生簡章要等11月份才會公布。
      問題是:如果等到11月份招生簡章公布後,我才發現台大法律系意思意思地把學習歷程檔案所佔甄選總成績比例定為「5%」,那麼我三年的努力豈不仍舊是瞎忙一場?台大(或任何校系)可以任意地這樣規定嗎?法源(教育部的具體規範與依據)是什麼?
      根據「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的「111學年度起適用之大學多元入學方案」第9頁裡「(三)申請入學」這一節的第3項規定是:「3. 考生通過學科能力測驗檢定及篩選進入第二階段後,校系可自設參採綜合學習表現(P)之方式,包含資料審查以及自辦甄試項目。」第4項規定是:「4. 第二階段甄選總成績之計算,綜合學習表現(P)至少須占 50%,學生學習歷程應佔相當比例。」所以,學習歷程是必須「佔相當比例」。那麼,如果 5%不算「相當比例」,10%算不算?誰來認定?台大?「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教育部?
      資訊公開≠資訊透明!你能不能找到所需要的資訊,首先要靠你的網路搜尋能力,其次要靠你分辨資訊可靠度的媒體素養,最後還要靠你解讀資訊時的嚴謹、審慎程度,甚至還需要你對資訊的背景有相關的背景知識。
      尤其是當「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的網站與網頁設計根本就違背許多「使用者介面」的最基本常識,明顯地不是專業的設計(搜尋路徑的規劃很隨性,相關文件的分類欄位與名稱也很隨性,甚至連「網站路徑導覽」、「網站地圖」和「網站內文檢索」的功能都沒有),就會使得這個網站裡的資訊變成「公開,但是不透明」。

資訊不對稱,必然存在!
      我不只是擅長在網路上搜尋文件與資訊,而且對於資訊的來源與可靠性具有極高的辨識能力。
      但是那些自以為是的高中生們,會不會一廂情願地瞎忙,而且不肯聽師長勸言,只因為他們有一個高中生自己經營的「高中生資訊網」(而且連「親子天下」都專文報導過喔)!
      此外,假如家長和學生都不像我那麼擅長在網路上搜尋文件與資訊,但是願意聆聽別人的指教,他們該聽誰說的?「親子天下」的報導真的都正確無誤嗎?(有基本史學素養、媒體素養或批判性思考的人都應該知道:「親子天下」的報導有可能因為記者的專業能力不足而遺漏重要資訊,或者不小心地斷章取義、望文生義)
      就像上一節說的,搜尋和解讀網路資訊的能力因人而異。用心的家長可以幫孩子精確地找到相關資訊,研判最有利於自己孩子的申請策略和校系;而弱勢家長的孩子只能靠學校老師的佛心與幫忙。問題是,學校的那一個老師(導師,還是輔導老師)有被要求肩負起這個責任?就算有老師該負責,他真的有辦法為班上數十位學生一一搜尋、解讀他們所需要的資訊,並且提出精準的策略與建議嗎?

一道窄門換成無數個暗門
      當資訊「公開而不透明」時,昔日「一試定生死」的聯考變成是「一道透明的窄門」,而大學各科系根據自己的需要(與對策)所設計出來的各種「自辦甄試項目」和加權計分方式就變成是「知情者的暗門」(不知情者根本不知道如何通過這些暗門)。
      可悲的是,當整個社會為了「學習歷程檔案」鬧成一團時,專業素養參差不齊的各種媒體到處亂挖「新聞」,想上媒體的各種高中網紅老師、大學教授、校長紛紛發表各種「想當然爾」、「望文生義」、「斷章取義」的言論,以至於許多較有責任感的高中老師從開始時自以為懂「學習歷程檔案」,到最後什麼都不敢講。
      於是,網路上最容易找到的變成是最不負責任,最不可靠的「意見」
      在這亂象中,「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不但辦了許多場說明會,一一PO上 YouTube,還自己製作了一系列的三分鐘短片,請台大副教務長當代言人,親自上火線說明。可惜的是,觀看的人數越來越少,甚至還比追蹤我的「慾望的美學」的人數更少。原因其實很簡單:大學端想要看到的申請者特質很抽象,必須輔以許多具體的案例說明才能讓人明白;三分鐘的解釋只能拋出一堆抽象的概念(名詞),不僅無助於提升觀眾的了解,還會造成許多表面上聽起來似乎「矛盾」的說法。
      偏偏,台灣人(老師、家長、學生)已經太習慣「給我精簡的答案,不要給我冗長的囉唆」的「反面媒體素養」,所以「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只能繼續製作三分鐘短片,繼續宣傳「三要二不」——這些東西遲早會變成當年的反共八股,只有口號而沒有實質內涵。

台灣社會悲哀
      我完全能夠體會「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的無奈——雖然我也認為他們必須認真找到懂「使用者介面(UI)」的專家替他們重頭設計網站與網頁,以便改善「資訊透明度」(usability,參見下一文)。
      我覺得可悲的是整個台灣社會:盡管大家都關心111入學方案與學習歷程檔案,然而鮮少有人願意認真查證事實,了解事實,並且思索有助於社會正向發展的策略與執行方案;而少數認真思索過且有足以貢獻之意見的人,他們的聲音卻沒辦法被聽到。
      由於社會的數位資訊素養太差,沒有查證事實的習慣、能力與耐性,這個社會注定經會被淹沒在一大堆無意義、嘩眾取寵、標新立異、不擇手段地爭取名利的口水裡。
      我看著心痛,卻想不出如何能幫得上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