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7日 星期三

台灣價值的流失

      長期以來,政治大學選研中心關於統獨趨勢的調查裡,總是「維持現狀」者居最大多數,偏向獨立者略多於偏向統一者,只不過2016年起後兩者的差距迅速縮小。
      如果把「維持現狀」解讀成「目前不想被統一」,那麼「目前不想被統一」的人數一直都明顯地超過「偏向統一」,前者約莫是後者的五倍。這意味著台灣的現況有些值得珍惜的價值,因此我們不希望在目前被統一。
      然而這些價值是什麼?它們是不是正在流失?看著社會的變化趨勢,我不得不擔心:確實如此。其中最關鍵的因素,我以為是長年以來誤把手段當目標,以至於忘記(或模糊掉)真正該捍衛的核心價值。

手段與目標
      我們的核心價值應該是人的價值和尊嚴,以及環境的永續——「平權、均富、永續」。而經濟發展和民主政治只不過是邁向這個目標的手段,而不該是最終的目標。
      當我們誤把經濟發展當成最終目標的時候,就可能會犧牲人的價值和尊嚴,以及環境的永續。高雄在全球主要城市空污排名中名列第11,就是誤把經濟發展當成最終目標的後果。無怪乎大陸新娘真心誠意地說:「台灣人總是把民主掛在嘴上,實際上勞工和農民照樣被踐踏。」
      如果我們誤把「選舉」當作最終目標的時候,就會每四年選出一批「吃香喝辣、蠻橫霸道、踐踏人權」的獨裁統治集團。馬英九執政期間的服貿案與血洗行政院,以及蔡英文對待軍公教和民意的態度,就是「完全執政,踐踏民主,罔顧人權與民意」的典型表現。
      這樣的民主,跟習近平修憲前的大陸「一黨專政,派系競爭(鬥爭、輪流主政),黨內民主」已經所去無幾了。
      就理念而言,共產主義與民主政治的最終目標都是「平權、均富、永續」的社會;如果我們忘了最終目標,而誤把手段當目的,就會陷入意識形態之爭,以至於該為工農服務的共產黨變成新階級,該為選民服務的民主政府變成「每四年換一組人來霸凌選民」。

把統獨當核心價值,等而下之
      統獨頂多只不過是共產體制與民主體制的競爭而已,它是手段的競爭,如果誤把它給當成最終的目標和核心價值,不但會跟「平權、均富、永續」漸行漸遠,還會連民主與經濟的次級價值都跟著淪喪。
      「拔管」案裡,幾位素有清譽且對台灣民主有過重大貢獻的著名人士嚴重地發言不當,踐踏台大的學術和人權。考其原因,只不過是因為管爺的政治取向跟他們不合而已。為了政治立場的差異而踐踏學術與人權,顯示這些社運老將「只問統獨藍綠,不問是非黑白」價值取向,讓人深感遺憾,但也彰顯了台灣價值的流失。

把「賺錢」當最終目標,更是再等而下之
      台灣是該拚經濟,該有產業政策與經濟發展目標。但經濟只是手段,目標是利用產業的多元發展促成各種人才都有在台灣發展的機會,從而落實「適性發展,人盡其才」;其次是大小企業都有公平競爭的機會,以促成「平權、均富,所得等於對社會的貢獻」的社會發展目標;以及「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與附加價值率,降低污染與核災風險,追求環保與永續」等目標。
      然而蔡英文卻把「爭取台商投資1700億」當經濟政策,其格局頂多只夠得上「台商招商會會長」的水準;韓國瑜到處簽約談出口,頂多是外貿協會第一線幹員,他的粉絲卻以為這就是「拚經濟」,還要他出來選總統。接著也就難怪有人要拱郭董出來選總統,而不去想清楚,郭董除了為自己拼財富之外,過去何曾關心過台灣的社會總體發展和公共福祉?
      況且,有錢人很多種。有些人的財富來自於以過人的才智與領導能力解決全球急迫而無人能解的問題,有人以成功的策略和領導戰勝對手而擴大市場佔有率(格局低於前者),有人以政商勾結擴大自己的市場佔有率(又更次之),還有人靠剝削勞工、製造不公平競爭等手腕創造個人財富(又更更次之);更有人以不當競爭手段剝削勞工,擠壓上下游供應商的獲利空間,以致「一人崛起,萬人失業」,對社會的貢獻還抵不上對社會的傷害。誰說有能力為自己賺錢的人就有能力為台灣社會創造公共福祉?
      看著台灣媒體和輿論吹捧的人物格局越來越小,格調越來越低,甚至連一個人的崛起過程到底踐踏過多少人都不在乎,這約莫也意味著台灣人曾經擁抱過的核心價值在一一淪喪之中。
      但是,何以致此?

從鄉民正義到鄉民治國
      鄉民的正義往往淪為社會上的公害,對此很多人都已有所警覺。然而媒體越來越重視鄉民的好惡,以致鄉民對媒體的左右能力越來越強。
      政黨一方面在某些議題上試圖通過網軍影響鄉民,另一方面又在別的議題上迎合鄉民胃口來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如今台灣的政治正在往「鄉民治國」+「政客愚弄鄉民」的方向發展,甚至頗有成效。這樣的媒體與政治氛圍下,如何能免於「日趨下流」?
      台灣價值的流失,鄉民崛起是關鍵因素之一;最該為這現象負責的,是媒體、電視與網路名嘴,以及讓人普遍失望的政治人物。
      另一個不能忽視的因素,是社運人士的變節(或原形畢露),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日益低落。

從社會運動到擁獨、去中
      社運圈內很多人在過去擺出關心民主與人權的姿態,實際上只不過是在遮掩自己「只問統獨藍綠,不問是非黑白」的政治立場。
      這些年來,獨派所有光譜下的各種勢力與音量在網路上明顯擴大,以至於教改淪為意識形態的戰場,真正的教育問題卻被邊緣化、娛樂化、風潮化。解嚴後歷經數十年才走出族群對立與歷史仇恨的台灣,卻在統獨議題的擠壓下,使得弱勢人權、深化民主、環境、經濟與產業等社會發展問題越來越沒有公共討論的空間,越來越被擠壓、膚淺化。在這樣的網路氛圍下,排中與去中取代了台灣社會發展問題與策略的討論,核心價值能不流失才怪。
      想來可悲的是,戒嚴時代不能談統獨,不能挑戰蔣氏政權,因而人權、深化民主、環境、經濟與產業等社會發展的實質問題反而成為最沒有干犯政治禁忌的話題,以及關心社會改革者最常在公共輿論空間裡高談闊論的課題。
      我自己在高中時可以從各大報的社論和雜誌上學到許多立論扎實的政治、經濟、民主、人權的理念和理論。對比下,今天的鄉民能從電視和網路評論學到什麼?
      看著自己過去所參與過的社會改革運動,看著今天的媒體和社會,難免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