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有一個說法是iPhone的影像品質比單眼相機好。事實是 2018年的 iPhone 旗艦機影像一定比不上 2018年的數位相機——除非你故意拿 2018年的 iPhone 去跟 2008年的超低階數位相機比。
這一篇文章談談「其實你不需要被綁架」。
一、低階Android手機如何跟 MacBook 互傳檔案
用 990元買了J4之後,為了把原本16GB的「儲存空間」(被稱為ROM的快閃記憶體晶片,對應著電腦中硬碟的功能)都保留給未來下載的程式使用,我給它裝了一個 32GB 的 microSD 卡,用來儲存各種照片和文件——這樣我就絕對不再有記憶體不夠用的問題。
不過,不久後我就遇到一個坊間常見的難題:如何把我在上海拍的大量照片+上海圖書館裡下載的大量文件+錄音檔從三星J4手機移到我的蘋果電腦 MacBook Air?
這些檔案加起來有好幾百個 Mega,通過雲端或 Gmail 都太費時——尤其是我書房離客廳的無線基地台太遠,wifi 的有效頻寬太窄。
1A:Android 檔案傳輸應用程式
網路上最常建議的方法是使用Android 檔案傳輸應用程式(Android File Transfer,簡稱 AFT)。我試過,無效。
查了英文網頁,有人說是要先將 Samsung 手機的檔案傳輸模式變更為 MIDI,我試過,還是無效。又有人說要先開啟Android 手機的USB 偵錯模式;我又試了,有時有效,有時無效。
在這過程中讀了大量的英文網頁文件,了解了許多術語,但這些都是一輩子只用一次的知識——遲早要忘,因此等於垃圾。
1B:三星的 Samsung Smart Switch
用三星的 Samsung Smart Switch Mobile 應用程式把整個手機備份到 MacBook Air 去。這實在是「殺雞用牛刀」,太誇張了——我只不過是要傳送檔案,而不是要備份整部手機裡所有的應用程式、通訊錄、書籤、文件、照片,etc。
最簡單的辦法:花 189元買一個兩用隨身碟
最後我才發現,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花 189元在順發買一個 SanDisk 的 16GB 兩用隨身碟(SanDisk Dual OTG)。它就是一個 16GB儲存空間的USB隨身碟,只不過有兩個插頭。推出小插頭就可以插入(任何)Android 手機(三星、華碩、華為,etc),跟手機交換檔案(不需要下載任何驅動程式,熱插拔),如下圖。
推出大插頭就可以插入(任何)電腦(三星、華碩、華為,etc),跟電腦交換檔案(不需要下載任何驅動程式,熱插拔),如下圖。
SanDisk 的這個兩用隨身碟還附帶一個「檔案管理程式」,號稱很好用。但是我已經習慣了三星手機理的檔案管理工具,就懶得去學新的檔案管理工具。如果是要在蘋果手機、非蘋果手機,以及任何電腦之間任意互傳檔案呢?買一個三用外接式隨身碟就可以,不需要下載任何軟體。
第二節:哪一家的手機拍照最好看
網路上有各種果迷、安迷在噴口水,爭辯哪一家的手機拍出來的照片比較好看。
年紀大的人都還記得李立群為 Konica 的「傻瓜相機」拍的廣告:「他傻瓜、你聰明」。在我看來,所有的旗艦手機都是「傻瓜相機」。
而爭辯哪一家手機的照片比較好看的人,很可能都沒認真想過一個問題:想拍好看的照片,是應該用手機,還是用(數位)相機?
很多人傳聞 iPhone 手機拍出來的相片比單眼相機好看。這是一句沒有意義的話,無法評斷。關鍵在於,你是拿哪一年的手機在跟哪一年的(數位)相機比較?
David Phelan 是英國三大報之一 Independent 的專欄作家,也替 Forbes 等媒體寫專欄,他專攻電子產品,最近寫了一篇 "10 best compact cameras"。一開始他就先說出兩個「數位相機比手機更適合拍照」的理由:(1)iPhone 用雙鏡頭和影像合成所做出來的「十倍變焦」其實是用兩張低解析度影像(12MP影像)拼湊的結果,其實品質不如數位相機靠真正的光學焦距實拍而得的高解析影像(24MP)(較深入的分析見「解密 iPhone 7 Plus 雙鏡頭:12 個Q&A 徹底研究這兩個鏡頭如何合作工作」);(2)數位相機的感光晶片比旗艦手機大,因此成像品質會較好;(3)即便是數位相機,專業級的 compact camera 都還是比方便好用的 point-and-shoot camera 成像品質佳——前提是你要懂得基本的攝影術,知道光圈、景深、快門、焦距、日照等基本知識(也就是說,你不可以是對攝影完全外行的「傻瓜」)。
其實,手機受限於「輕、薄」的設計條件,又必須考慮散熱與電池使用時間等因素,遠比數位相機的設計條件更苛刻,也就更難設計出「好的數位相機」;此外,它又必須兼顧數位通訊和網路瀏覽等功能,不可能花太多成本在攝影上。因此,這一場競賽很像常人(數位相機)在跟身障(手機)賽跑,原本手機就是居於劣勢。
在這種前提下,手機廠不得不利用數位影像合成技術,來產出單純的數位相機所無法產出的效果。華為 P20 Pro 的成像品質跟 iPhone XS 的品質各擅勝場,其實是因為他們的影像處理各有偏重,已經不是光學和晶片的差異,而是影像處理手法的差異。
但是手機廠的這一招,等於是硬要把「照相」跟「影像處理」軟體給合併到手機裡去,其結果絕對是更加遠遠不如「數位相機+處位影像處理軟體(在電腦裡用專業影像處理軟體進行後製作)」。
所以,結論注定是:(1)如果你不願意(或沒有能力)學習基本攝影知識和影像處理軟體,就只好讓手機廠敲詐,為了獲得較好的影像(其實還是遠比「數位相機+處位影像處理」差)而年年更新旗艦手機;(2)如果你願意(有能力)學習基本攝影知識和影像處理軟體,就應該採取「數位相機+處位影像處理」的解決方案來獲取更好的影像品質,而不需要讓手機廠敲詐。
至於哪一種數位相機比較好?如果你真的關心成像品質(20MP),又想要輕(300g~400g,對於女性的手提袋算不了什麼),且在乎價格(15,000元上下),有很多可以挑的。
你可以 Google「best compact camera 2018」,就可以找到很多專業級的評比和推薦,遠比網路上一大堆自以為是的鄉民文章更可信賴。
第三節、果迷一定要看的最後一段話
美國商學院有不少人人認為蘋果的崛起跟她在1984年推出的一個著名廣告有關。當時正值美國國家橄欖球聯盟第十八屆超級盃總決賽,地點是坦帕體育場。
今天的果迷該想一想:自己是「敢與眾不同,敢挑戰,敢突破」的人?還是被老大哥洗腦的人?
今天的蘋果是當年的老大哥,還是仍舊敢於挑戰威權與集權、壟斷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