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看到「寻味顺德」這個節目,驚艷於它的文化深度與紀錄片的功力。想一想NGC的美食節目,想不起來有那一個會兼具文化深度與紀錄片的功力;想一想以紀錄片聞名全球的BBC,她的美食節目也很難有那一個會兼具文化深度與紀錄片的功力。
再想想台灣,別說美食節目幾乎都嗆俗到難以忍受,各種收費的影音平台上更是充斥各種嗆俗到斃的風格。
看著對岸的文化深度在提升,而台灣的文化深度在下降,心裡很不是滋味,卻又看不出任何改變的契機。
台灣真的只能走一條「日趨下流」的道路嗎?
人口基數
清大的校長似乎一屆比一屆不入流,台灣政壇上的人物(不分藍綠)都日趨下流、蠻橫、無知、愚蠢。連昔日熱情地推動社會改革的人,口中的話也越講越離譜,越來越敢違背常識。
這個趨勢是一時,還是長遠?
想了很多年,不得不承認:我年輕時,雖然外省人盤佔了社會上層的絕大多數位置,讓本省人嘔氣、難出頭,但是當時大陸三、四億人口中約莫三分之一的精英來到台灣(三分之一留在大陸,三分之一在香港與美國),使得台灣擁有約莫一億人口中的精英;而今天,台灣的人口基數就是只有 2,340萬人,只怕頂尖人才就是會減少。
鄉民有錢了
觀察付費的網路平台,很高比例是取悅鄉民的文章、節目。電視台的娛樂節目也是在取悅那些不想用腦和沒有大腦的人。我擔心的是,連帶地台灣培養傳媒人才的各種商業機構也都已經只想賺最容易賺的錢,而不是製作最有品質的節目。
假如大環境真的如此,不管政大傳媒學院怎麼教,台灣的媒體人恐怕都已經鄉民化,而製作不出任何有品質的節目了。
14億人口的頂尖
很多人在看大陸的連續劇,央視的製作水準跟省級電台的製作水準差了一大截。大陸的平均製作水準不見得比台灣高,但是如果只看拔尖的部分,就是比台灣多了一點點機會。
14億人口就是比 2,340萬人口多將近六十倍。我們養不起具有文化內涵的消費市場,大陸就是比我們更有機會養一些有文化內涵的市場——雖然真正明顯勝出或許還要假以時日。
「寻味顺德」這個節目的导演,就是「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的导演(不是後來被罵翻了的《舌尖3》),製作過程據說是由一批文化学、人类学等诸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美食达人组成庞大的顾问团队。
文化與文化產業
一個年輕人(其實現在也已經中年了)從台灣去了大陸,因為「從事文化產業必須到人口基數大的地方,才有機會養得起較高水準的作品」。
人口基數小的地方,養不起高端的文化與純科學人才,這是市場法則下的宿命。德國吸納了德語系地區的頂尖人才,波蘭吸納了東歐的頂尖人才,瑞典吸納了北歐的頂尖人才,誰都逃不掉這個宿命。
中國想要養出世界級的文化人才和市場,還得要再走上一大段路。問題是他的頂尖人才還在繼續向上提升,台灣的頂尖人才市場卻似乎在向下沈淪。
看著台灣的網路和電視理充斥著取悅鄉民的節目和文章,我真的很為今天的台灣年輕人擔心:他們究竟有多少機會認識這世界上真正頂尖的文學、文化與思想?
看著我年輕時讀過的中西經典著作一本一本地絕版(只剩簡體字版),我真的擔心台灣未來的文化水準會不會持續地下降——民進黨的意識形態,更是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