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從事建築設計的年輕夫妻合力經營著 YouTube 上面的頻道「建築家二人暮らし」,還為這頻道取了個英文名字「My minimalism」。關於這個頻道的說明是:他們通過對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物件、事件與空間」去省思對於他們而言「何為富足」,並且通過影像嘗試去呈現它們。
我從他們的片子裡感受到的是:很多人所謂的「富裕」其實是很沒質感(甚至庸俗)的奢華;對比下,「儉樸」不一定就粗鄙,還反而可以很有質感。
前一陣子我試圖通過 YouTube 較有系統地感受當代日本人如何營造他們的室內空間,想藉此揣測他們對空間與屋宇的態度與感受。在這過程中無意間發現前述夫妻中妻子的京都旅行紀錄片「京都3天2夜之旅,從祗園到嵐山」,我發現她對空間、光影、自然、器物,乃至於飲食都很有品味,截然不同於那些只想炫富的貴婦或熟齡美婦。此外,雖然這趟旅行的住宿和飲食都顯然很昂貴,她卻在兩夜的住宿中挑了一夜去住狹窄而價位較低的旅館。這引起了我的好奇:這到底是一個懷著什麼樣的品味、價值觀與生活態度的人?
後來,我發現這是一對從事建築設計的年輕夫妻(後來有個小孩),而且他們很認真地在自己租來的小小公寓裡實踐(實驗、探索)「簡約而富足」的生活。這個理念(探索方向)引起我更大的興趣。
這間租來的公寓其實非常地小(40米平方,約莫13.3坪,參見「出租房裡有一對30多歲的夫婦和一隻貓」),是完全沒有隔間的 studio(也不適合隔間)。他們卻跟一隻貓在裡頭住得很舒服。訣竅是:充分發揮日本傳統空間的彈性利用能力,以及兩人的建築設計專業。
他們設計了一張很低的床架(參見「日本工匠製作的榻榻米床,簡約床架,JAPANDI」),上面舖榻榻米,平時是很有質感的起居空間,跟公寓內的其他空間徹底結合在一起,使得室內空間覺得很寬敞、舒適(參見「如何選擇家具讓你的房間變得舒適」)。夜裡在榻榻米上鋪上墊被,就變成一張舒適的床,整個室內空間變成一個寬敞、舒適的臥室(然而事實上臥室跟起居室只是同一個空間而已)。
後來,他們另外設計了一張多用途的桌子(妻子白天在家做設計時的工作桌、先生下班後加班時的工作桌,兩人上網或閱讀時的書桌、午茶時的餐桌,etc),搭配質輕而可以隨意搬動位置的椅子來適應屋內(與桌邊)人數的變化(參見「讓房間變大的桌子:japandi」);客人太多時還可以把桌椅搬到「床架+榻榻米」邊,把「床架+榻榻米」當長板凳坐。
有一天,兩人心血來潮,一大早五點鐘就帶著露營器材去代代木公園的櫻花樹下,自己研磨咖啡、手沖咖啡,然後躺在氣墊床上,享受只有鳥語而無人聲的盛開櫻花。(參見這支影片)
孩子出生後,他們在這個小小的空間裡還是可以過得很舒適(參見這個影片)。
後來,他們買了一間二手公寓(又是15坪左右,參見「【房间参观】终于完成了!建筑师认为的二手公寓的全面装修」),先改造再移居過去。他們沒打算在這公寓裡住一輩子,而是隨時家庭成員的變化與需要,居住一段時間後在需要不同的空間或居家位置時再遷居。我很喜歡他們這種態度:把房子視為滿足必要生活功能的物件,隨著需要而替換;而不是當作累死自己的資產(或炫富的工具),還得不顧自己的實質需要而困守一輩子當屋奴。
而且,如果你可以在 15坪的單間公寓裡度過人生的絕大部分時間裡(孩子長大前,以及孩子離家後,一對安靜的夫妻所需要的空間確實不大),當然可以在經濟上很有餘裕地過著有質感的簡約生活(她的衣物幾乎都是去 MUJI 和 UNIQLO 買的),還可以在偶而度假時住很有質感的高價旅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