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債高不必然就窮,債務要跟資產相比——郭台銘的債務遠比我多,卻遠比我富有。此外,借錢來投資於高報酬產業是好事,而不當的投資(錢坑,譬如長期虧損而永遠斷不了根的地鐵和高鐵)更至還比純屬消費的債務更糟糕。
那麼,北歐的家庭債務是屬於哪一種?
一、債務、淨資產與償債能力的比較
根據 OECD 的統計資料(下圖),北歐各國的「家庭債務/可支配所得」確實都名列前茅,且遠高於美國。其中丹麥最誇張,高達 293%,挪威是第三名(222%),瑞典排名第七名(178%),而美國只有112%。不只這樣,連荷蘭都排名第二,高達 276%。
圖一、2015 OECD 家庭債務/可支配所得比(%) |
其次,要看哪個國家較富有,該看的是「家庭淨資產」(household net worth)。下面是 OECD 國家 2014年的統計資料:最有錢的是比利時(689%),其次是家庭負債比排名第二的荷蘭(668%),第三則是表面上經濟萎靡不振的日本(589%);而北歐國家家庭債務比最高的丹麥,卻也同時是北歐國家中家庭淨資產最高的(550%)。
圖二、2014 OECD 家庭淨資產/可分配所得(%) |
圖三、1989-2013美國家庭資產分佈,美國國會報告 |
表一、歐洲家庭淨資產分布 |
瑞典與丹麥的家庭淨資產集中程度只略高於有社會主義色彩的德國、法國與奧地利,遠不如美國那麼嚴重。
二、借貸原因分析
挪威奧斯陸大學的學者在挪威中央銀行的委託下研究北歐國家與挪威家庭債務比偏高的成因,並寫出一份2013年的報告 "Comparison of household debt relative to income across four Nordic countries"。
該文分析了好幾項經濟學界較常考慮到的因素後,認為或者不適用於解釋北歐的特殊現象,或者解釋力不完整。後來他們根據北歐獨特的因素,另外檢視了幾個可能的因素,最後歸結出四大主因(數據見表二第二欄至第五欄):(1)家庭現有淨資產;(2)退休金與儲蓄型保險(未來可預期的資產);(3)人均GDP(跟 EU-27的平均相比,單位%);(4)Legatum Prosperity Index(根據經濟成長率、總財富、教育、健康、主觀幸福感與生活品質等因素綜合評估出一個國家的經濟與社會繁榮程度)排名。
表二、北歐國家借貸成因分析 |
所以,北歐國家的家庭債務高,是因為他們借得起且還得起——現有資產與退休金都充裕,不但不需要儲蓄,還可以在結婚與育子過程(最需要支出,卻收入最低的時候)先借貸,經濟寬裕之後再來還,以便從年輕到老死都過著寬裕的生活。
三、活在戒嚴思想裡的台灣年輕人
台灣有很多年輕人以為:比起活在戒嚴時期的長輩,自己的思想更自由,資訊更豐富;因此長輩沒什麼可以教他們的,更沒有資格教訓他們。
事實呢?台灣網路上有關經濟政策與民主政治的評論中,較具影響力的論調幾乎都是在重複兩蔣時代與戒嚴時期的反共八股,而且這些反共八股都是「美國製造,台灣代銷」(很像華爾街發行的基金)。
譬如說,「社會福利=大政府=社會主義=計畫經濟=貧窮與破產(遲早的問題)=消滅私有財產=共產黨」,「民主=市場經濟=小政府(去管制、國有企業私有化)=低稅負(富人減稅,放棄財富重分配,甚至導致國債飆升)=貧富個人自己負責=放任貧富差距擴大與房價狂飆」。
這種極端化的二元世界觀其實是美國保守派團體製造出來的「美國版的反共八股和白色恐怖」,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麥卡錫主義」。這種二元論的刻板意識形態吻合蔣介石反共八股的需要,因此在台灣人的腦袋裡植入「社會主義=計畫經濟=貧窮與破產=消滅私有財產=共產黨」的意識形態,但是施政上卻努力除貧以避免共產黨勢力的滲入;蔣經國晚年,經濟學的新自由主義傳入台灣,美國的反共八股也跟著一起傳進來;李登輝執政以後,政壇開始黑金化,財閥最終挾持藍綠政府,各種有利於富人的意識形態假借被扭曲的經濟學論述而深入台灣人的腦袋裡,不分藍綠,結果就造就了「社會福利=大政府=社會主義=計畫經濟=貧窮與破產(遲早的問題)=消滅私有財產=共產黨」這樣的刻板印象。
因此,很多人完全不知道社會主義跟市場經濟是可以共存的(德國、法國、荷蘭、北歐與絕大部分歐洲的民主國家都是),也不知道社會福利可以用來協助失業者培養再就業的技能而促進經濟成長,更難以想像北歐國家的政府可以做到多麼的清廉且有效率。
〈北歐天堂大崩壞,負債累累比美國慘〉這篇文章背後隱藏的就是上述二元化的世界觀與反共八股。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根據美國的四篇文章而寫就她的論述,這四篇文章都出自媒體小網站或小報(而非大媒體),並且寫於2015年十月底到十一月初,距離美國2016總統大學的各黨黨內初選投票僅三、四個月,因此很多文章都帶有濃烈的政治宣傳意味。
其中一篇是 Boston Globe 一位保守派專欄作家 Jeff Jacoby 的文章,政治宣傳意味濃厚,不予置評。另外兩篇報導的重點是說,丹麥首相 Lars Løkke Rasmussen 在哈佛大學演講時的聲明:「丹麥不是社會主義的計畫經濟,而是市場經濟」。但是英美小報的可信度往往不會比台灣好太多,很難確知可信度。
如果你去讀哈佛大學對這演講的(中肯)報導 "Danish PM Discusses Challenges, Achievements of Welfare State",丹麥首相的演講重點是「如何在中國與印度低價勞工與產品的競爭下,避免工作機會流失;如何在完整的社會福利制度下,避免少數人養成懶惰、佔納稅人便宜的壞習慣」,他的重點是「丹麥的政府負擔那麼重(稅負重),為何經濟還能飛得起來(高所得)」。他或許曾否認丹麥有計畫經濟,卻沒有質疑丹麥的福利政策,甚至還表示丹麥所有政黨對於「福利國家」的政策主軸有高度共識,不會因為政黨輪替而影響政策的穩定度。
跟家庭債務有關的一篇文章 "Scandinavians are more indebted than Americans" 出自 Quartz 這個小網站,專業水準其實不高,但還是比〈北歐天堂大崩壞,負債累累比美國慘〉這篇文章週延許多。
為什麼〈北歐天堂大崩壞,負債累累比美國慘〉這篇文章的作者會從上述四篇專業水準不高的報導拼湊出「北歐天堂大崩壞」的想像,而不去讀一下哈佛大學的(中肯)報導?
我能有的合理猜測就是兩個:(1)先入為主地認定「福利國家必亡」,因此「先下結論再找證據」——也就是說,中了台灣和美國反共八股的毒而不自知;(2)沒有能力分辨網路資訊的可靠性。
四、網路資訊良莠不齊,如何搜尋與篩選?
史丹佛大學的講座教授 Sam Wineburg 一再強調:歷史學家在接觸到任何文件或器物時,第一個反射動作就是檢查該文件或器物的來源,以便判斷其參考價值。
他同時認為,這些基本動作有助於提升美國中學生與大學生媒體與網路識讀的能力(有興趣的人請參考我在 6/25 發布的文章〈歷史課與「更好的填鴨教育」〉)。
我曾考慮過要寫一本書,向一般讀者介紹網路識讀與網路資訊的搜尋、評價、篩選、分析、比對、彙整的能力(目標是比《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淺顯易讀)。
不過,也許還要一陣子,也許永遠不會寫(每次看完博客來的暢銷書排行榜,或者看到網路上當紅作家的論述,都覺得自己離這社會太遙遠,寫什麼都改變不了台灣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