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7日 星期四

媒體自律與民主政治的昏迷指數

      台灣的新聞媒體(報紙、電視、新聞網站)充滿各種亂象——報導未經查證的傳言,任意侵犯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個人隱私權,只關心商業利益而不關心新聞道德、公共福祉與媒體責任。這是舉世皆然?還是台灣尤甚?
      台灣的新聞媒體各有各的政治立場,且經常在「報導」中不擇手段地曲解、醜化異己者的消息、觀點(distort,而非 report)。這是舉世皆然?還是台灣尤甚?
      這篇文章將從一部英國紀錄片和一篇深度訪談說起,談我的觀察。

2017年8月16日 星期三

家庭負債高,必然是壞事?

      「地球圖輯隊」在 2015年底刊出一篇文章〈北歐天堂大崩壞,負債累累比美國慘〉,標題聳動,實則以偏概全而誤導聽聞,甚至還在散播反共八股的思想病毒而不自知。
      負債高不必然就窮,債務要跟資產相比——郭台銘的債務遠比我多,卻遠比我富有。此外,借錢來投資於高報酬產業是好事,而不當的投資(錢坑,譬如長期虧損而永遠斷不了根的地鐵和高鐵)更至還比純屬消費的債務更糟糕。
      那麼,北歐的家庭債務是屬於哪一種?

2017年8月15日 星期二

《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自序與目錄

書名: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
         方法、秘訣、潛規則
出版社:聯經
出版日期:2017/9/5

博客來網購網頁連結
SOSreader內容介紹:點擊這裡
台大演講錄影:點擊這裡
完整試讀資訊:點擊這裡

2017年8月11日 星期五

一本雜誌,兩部電影,三種民主社會

      《天下雜誌》628期的封面故事是「我為什麼買了單程機票?」講年輕人看不到未來,紛紛離開台灣;但是前半本卻在誇讚台灣中小企業有很多隱形冠軍,「隨時可以服務全球第一品牌」。前後的矛盾和對比非常誇張——台灣到底是蒸蒸日上,還是日落太平洋?
      紀錄片鬼才導演 Michael Moore 的《插旗攻城市》(Where to Invade Next)又在 MOD 的 FX-HD(72台)重播,引領觀眾思索:為什麼德國和北歐都可以做到高社福、低工時高工資,和環保、永續等多元的社會發展,而美國卻為了少數人的財富而犧牲絕大多數人的幸福?
      跟歐洲比起來,美國(和台灣)到底是比較像民主國家(民有、民治、民享)?還是封建社會(剝削多數人,成就少數人)?

2017年8月5日 星期六

二十年後的農村風貌

      2016年的農委會主委曹啟鴻說農民平均年齡 62歲,如果此說正確,十年內農民佔就業人口的比率恐怕會降到1%以下,遠低於歐洲的水準(英國是1.2%,德國1.5%,法國2.9%)。尤其是經濟效益較低而文化意義深遠的稻農,人數與總耕地面積更可能會大幅下降,以至於全台灣到處都是廢耕的荒地。
      農業人口高齡化的問題已經被談了許多年,至今卻看不出政府能有什麼改善的辦法。國民黨考慮過設立農業專區,而民進黨成立了台灣國際農業開發公司,目標都是朝向以出口為導向的企業化農業。然而這個方向的發展跟保護傳統農村景觀與文化鮮少關係,若推動過程配套失當,甚至會加速傳統農村景觀與文化的消失,而將台灣推向以少數經濟作物為主的「香蕉共和國」或「鳳梨共和國」。

2017年8月2日 星期三

研究生必讀(5):跨領域的閱讀與系統整合的能力

      面對機器人和新興國家優質的廉價知識工作者,很多美國的學者都指出來:美國的高教畢業生必須具備跨領域閱讀與跨領域系統整合的能力,才能保住飯碗與美國的國際競爭力。
      台灣呢?有一個大學教授罵我的方式是「彭明輝幾乎時事、財經、哲學、歷史問題無所不談」——在台灣人的「信仰」裡,好像一個人只要談的問題跟他的博士論文題目無關,就表示「不專業」、「野狐禪」;一旦跨的領域多了,就變成了神棍。
      跨領域的閱讀與跨領域的系統性思考真的那麼困難(或不可能)嗎?還是說台灣的許多大學教授們都還在用 20世紀的治學工具與方法,而不知道如何將 21 世紀的 IT 工具融入研究與治學方法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