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5日 星期六

風雲詭譎的 2025

      有些人在 2024年底就已經大談「展望 2025」,我卻至今仍看不清楚 2025 年底會是怎樣的一種世局。
      說「世局」又未免太託大,連我最關心的幾件大事(川普的關稅戰及其影響、俄烏戰爭的發展、中國大陸的政治、經濟與科技發展、歐洲極右派的崛起等),我都還是看不清楚。

川普的關稅戰及其影響
      川普選前揚言上任第一天就要開徵高關稅,拖到2月1日終於對加拿大與墨西哥開打(25%),而加拿大也立刻還擊(25%)。接著,不到 48小時後又宣布延後 30天實施。這到底是一場任性地演出的政治秀?還是一個精神狀態有問題或意識形態有問題的人在胡作非為?沒人知道。30天延畢後,會是另一場政治秀?自找台階下台?還是真的任性地恣意妄為?沒人能預測得準。
      小布希任內恣意武力侵犯中東國家,已經讓美國在有識之士面前丟進顏面。川普 2.0更是美國民主政治之恥,以及美國選民素養之恥!
      事實上,美、加、墨三國的許多產業鏈都早已高度地分工與整合,光是汽車業就已經是「缺一不可」,甚至從原材料、零件、組件、次系統到整車輸出的過程中,很多部分件是要數度跨越三國海關才能完成,因此,若真要開徵25%的關稅,等於是要扼殺三國與汽車生產相關的上下游產業。此外,三國在經濟上的分工與相互倚賴程度之深,也將使 25%關稅變成扼殺三國經濟,急遽抬高失業率與物價的元兇。
      這樣代價高昂的非理性戰爭可以撐多久?我不知道!畢竟川普的腦袋不是任何理性預期所能預測,而非理性的預期可就更難預測了。
      就算延期時限終了,川普找到藉口下台階,美、加、墨三國的關係不見得就會從此「船過水無痕」。加拿大總理已經呼籲商界領袖降低對美國的經濟依賴,跨國企業領袖的政治敏感度應該不會更低。
      於此同時,2024年中國的 BYD 全球銷售量已經超越日產與 HONDA,而且是在日系車銷售量全面下滑之際翻漲 41%。假如美、加、墨陷入鷸蚌相爭,BYD 會不會是最大贏家?
      此外,當中國急遽提升汽車、手機等關鍵科技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時,美、加、墨的鷸蚌相爭(不管是政治秀、短期僵局或持久戰)會讓哪些國家受害,哪些國家受惠?此外,在美、加、墨的關稅戰爭結束之前,不知道全球有多少公司會看壞經濟前景而提前裁員、延後投資;而跨國公司會不會對於風險控管更感到沒信心,從而影響其全球佈局與經營策略?
      緊接著,中美與歐美的關稅戰陸續開打。這更不像是可以輕易地就說「不打了」的。這一系列的戰局,究竟會給這個世界帶來什麼樣的契機與轉變?共和黨的政治人物都還有自己的選舉要關注,他們真的會任隨川普胡作非為而完全不去抵制?民主黨理真的只剩老弱婦孺與殭屍,而完全沒有制衡川普的力量?戲才剛上碼,後面真的不知道會怎麼演,怎麼收場。
      光是這些問題,恐怕就得聽好幾場精闢的線上演講(專訪)才能略知其梗概。而且,可靠度較高的演講恐怕還得要一陣子才會出來。在這之前,我只覺得「山雨欲來風滿樓」,而全然不知道會是幾級風和多大的降雨量。

中國高科技產業屢有斬獲
      中國的 DeepSeek 震驚全球 AI 界,甚至使得輝達股價重挫16%,這個消息不只讓我感到意外,還讓我懷疑是假消息,直到後來各種評論陸續出來才相信。
      確信了消息,又聽過一輪評論之後,我逐漸回神。退休前我的研究(機械視覺、半導體銲點自動檢測)跟 AI 有點關係,也研究過類神經網路和最佳化理論。仔細想想,AI 的能力不只是跟硬體有關,類神經網路的架構與訓練的模式或許影響遠遠更大。如果這個揣測是對的,不只輝達的股價跌得不冤枉,中國確實是有機會靠著龐大的人才庫與人海戰術而在 AI 一役中異軍突起,不受美國硬體禁運的影響。
      韓國擔心她的關鍵高科技產品會在 2030年之前大幅被中國取代。德國 2024年最熱門的話題是德國汽車業有沒有能力因應中國汽車業的強大挑戰(更優越的 IT、相近的汽車品質、無法競爭的低價優勢)。沒想到 2025 年初中國又在 AI 產業興起一陣革命風潮。
      有人說,中國政府不顧人權,濫用 AI 技術監控人民,反而給 AI 產業超乎歐美的發展契機。
      還有人說,中國沒有人權,所以不可能吸引高科技人才,也就無法在高科技產業上跟歐美競爭。我曾一度深信不移。後來發現,中國低廉的製造成本是許多新興高科技產業抵抗投資風險的最佳利器,有了它可以降低投資失敗的風險,還有機會以較低的售價提前上市,搶佔市場先機。結果,也確實有不少歐美的科技人才到中國創業(這部影片是順手隨便舉的案例)。
      在歐美的封鎖與跨國企業的「去風險」下,中國的高科技產業會在 2025年締造出怎樣的成績?去年我很不看好,現在卻看不清楚了。
      我更狐疑的是,如果中國的產業技術持續從「追趕歐美」變成「追擊歐美」,台灣的頂尖人才會想要去歐美發展,還是去中國發展?如果台灣的產業、經濟、薪資持續萎靡不振,而中國所得前三分之一的人持續提升其所得與物質生活水準,會不會有越來越多的台灣人想去大陸升學、就業?
      2025年底兩岸的人心會有什麼樣的變化?這一點我也是看不清楚。

俄烏戰爭
      川普當選後,DW 和 FT 都紛紛預測俄烏戰爭有可能會很快結束(至少川普是揚言要在上任後 24小時結束它)。但是川普上任後,各種疑慮又起:普丁堅持要的,烏克蘭不像是會讓步;烏克蘭堅持要的,普丁不見得會答應。
      近日川普改口要在百日內完成和談,但是烏克蘭上空依舊砲火猛烈。2024年底俄烏戰爭會結束嗎?我實在不知道。

瘋狂的世人,瘋狂的世局
      諸葛亮《出師表》:「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所幸我們沒那麼悽慘:亞洲目前(還)沒有戰爭,也沒有大規模的飢荒,而台灣的絕大多數人還是豐衣足食。
      但是,美國帶頭的瘋狂世事席捲全球,很難預知 2025結束時會是怎樣的世局。
      我能篤定的只有一件世事:2026年的日本旅館收費和觀光團費都還會再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