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貨在1980年代紛紛打敗美國貨,讓美國製造業幾無立足之地。後來,韓國崛起,把日本的半導體產業追殺得落花流水。然後中國崛起,紅色供應鏈逐漸取代台灣。最近則印度與東南亞崛起,讓大陸倍感威脅,甚至產業外移。
後進國追趕、進逼,乃至於追殺先進國,似乎是一種技術發展的必然:先進國的技術升級靠革命,隨時都會卡在技術瓶頸上而進展不得;後進國的技術升級靠技術擴散與學習,相對地容易許多。
既然如此,這世界上也總該有個國家怕台灣這個後進國吧?但是,這世上真有哪個國家怕台灣嗎?問來問去,大家都想不起來有哪個國家怕台灣的製造業。
你說,怪不怪?
網頁
▼
2017年4月10日 星期一
2017年4月3日 星期一
看不見的戰爭:食物中的微量元素
全球營養不良人口已經從 1990-92 年的 18.6% 降低到 2014-16年的 10.9%,其中已開發國家為 <5%,東亞與東南亞都是 9.6%。回顧全球兩大「降低飢餓人口」的計畫,聯合國在 2000年啟動的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15年計畫的目標約莫完成了89%,但是 1996年啟動的 World Food Summit 20年計畫卻只完成了 40.4%。[1]
但是根據 WHO(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全球卻有20億人口(超過30%)處於缺鐵性貧血,其中包括許多已開發國家的居民。[2]
機械化耕作、灌溉+化肥大幅提升了蛋白質與熱量的供應,但是並沒有成比例地提高微量元素(鐵、砷、鋅等礦物質,以及各種維他命)的供應量。
但是根據 WHO(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全球卻有20億人口(超過30%)處於缺鐵性貧血,其中包括許多已開發國家的居民。[2]
機械化耕作、灌溉+化肥大幅提升了蛋白質與熱量的供應,但是並沒有成比例地提高微量元素(鐵、砷、鋅等礦物質,以及各種維他命)的供應量。
中國的糧食與農業問題
Lester R. Brown 可能是全球最頂尖、影響最深遠的環境議題思想家與倡議者,他創辦了 Worldwatch Institute 及 Earth Policy Institute。他在 1995年寫了 Who Will Feed China 一書,讓全世界開始滿懷憂慮地開始關注中國的糧食問題。
近來網路上有一些關於中國農地流失與劣質化的傳聞,為了確知實際問題有多嚴重,我找到兩篇看來較可靠的文獻,彙整如下。
近來網路上有一些關於中國農地流失與劣質化的傳聞,為了確知實際問題有多嚴重,我找到兩篇看來較可靠的文獻,彙整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