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7日 星期三

《欲望的美學》導讀(1):有精神高度與情感深度的散文集

      《欲望的美學》共500頁,將在 10/22 上市,並於10/19 開始預購。博客來已貼出這本書的目錄序文第一章全文。未來我將為這本書寫一系列的導讀視頻音頻,讓它更可親且容易吸收。希望能讓讀者窺見心靈的道路,體驗精神與情感的昇華,穿透浮泛、虛矯的形容和空洞的概念,親自感受生命的莊嚴與價值。

      我始終相信:深刻的思想都誕生於深刻的情感與精神上的深刻感動。因此,這本書的內容絕大部分是文學家、畫家、靈修者、思想家的情感世界與生命紀實,通過詩與散文的選粹,以及塞尚與梵谷的書信與作品分析,想要呈現原作者的優美情懷和文采,以及他們對生命、欲望、情感與心靈世界的洞見。

      我也同時深信:一旦脫離了欲望、情感與精神上的沃土,思想將會淪為蒼白、空洞,甚至扭曲人性、悖逆人性——這恰恰是歐洲所有思辨哲學與宋明理學最大的弊端與禍害。

      為了突顯後面這些千年的積弊與陷阱,我把擷取了康德、尼采和維根斯坦的思想精華,徹底消化後加以改寫,力求思緒流暢而易於理解——為了達到「易讀」的原則,我跳過原著中拗口糾結的反覆論證,直接萃取出他們的洞見;另一方面,為了忠於原作者精神,我盡可能引述原作來呈現他們的問題意識、關鍵論點,與核心結論(此外,為求嚴謹,避免書中的引述有斷章取義和曲解附會之嫌,我反覆考察過學界的相關討論;然而因為沒必要用這些累死人的學術性糾纏去困擾讀者,所以書裡完全看不到這些反覆思辨、求證的線索和痕跡)。

把哲學帶回到生命與情感的現場

      這本書的主編回憶起二、三十年前念哲學碩士時的茫然,感慨地說:以前搞不懂哲學家怎麼會有那些想法,現在才知道他們的哲學都是源自生命的深刻關懷,以及時代的精神困境;假如以前的老師曾經講清楚這些背景,他們的書就不會那麼難讀了。

      的確!這本書的特色就是把文學、藝術與哲學都帶回到生命的現場,恢復它們跟欲望、情感、精神上的渴望,以及心靈世界的緊密聯繫,使前人的思想和作品重新恢復人性化的溫潤血色。

      因此,它比較像是一本有精神高度與情感深度的散文集,四處灑落著美麗的詩句和晶瑩剔透的生命洞見;它最適合在幽靜的湖畔、書齋裡泡一壺好茶,悠緩地細酌,反覆地品味——這本書最想要帶給讀者的,是文學、藝術與哲人內心深刻、崇高的情感與心靈,而不是詰屈聱牙的學問,所以我給這它的第一個書名是「老文青的圍爐夜話」。

      每個讀者都有可能會在這本書裡遭遇到他所不熟悉的領域,然而你不需要急切地想立即讀懂書中的每一句話:這裡頭充滿兩千年的智慧,跨越各種性質殊異的領域,我用五十年歲月才累積出這些心得,又用三年的時間再三反芻與反覆改寫,為的是讓它可以陪伴讀者走過漫長的心靈歷程,直到看見自己內心世界的入口——不管那是花一年或十年,其實都很值得;因為,若沒有這本書的陪伴,路程會更曲折、艱辛,花的時間一定會更長。

一張人文歷史與心靈世界的藏寶圖

      梭羅鼓勵他的讀者:「在你的內在世界裡扮演一個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鑿通思想的海峽而非貿易的海峽。」可惜的是,他連一張最簡略的航海圖也沒有提供給讀者,因而許多人在他的鼓勵下出航,不久就迷航,甚至倦怠於迷航而上岸去享受人間的各種歡樂。

      這本書想要填補梭羅留下來的一大片空白,扮演人文歷史與心靈世界的藏寶圖

     它穿透生理與心理的各種欲望,勾勒人類內心最深處的情感與精神嚮往,照亮抽象思考的各種積弊與陷阱,藉此引導讀者去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為了達成這個目的,它萃取文學、美術、哲學與科學(數學、心理學、腦神經科學)的精華,編織成思緒流暢、前後連貫、且一氣呵成的書。從這角度看,它是一個人文歷史與人類心靈的入口網站——通過它,你可以在人文歷史中找到各種情感與精神昇華的痕跡,以及折騰人類兩千年的各種陷阱和覆轍,並且藉此看見歷史上各種有助於提升性靈的養分。

      我相信,這是一本值得讀者反覆閱讀、細心品味的書,也是一本獨一無二的書——你不會在中文與英文的出版界裡找到一本類似的書,它同時擁抱塞尚書信和作品分析、華茲華斯和陶淵明的詩作與生平,托爾斯泰、杜斯妥也夫斯基與卡謬的作品特色分析,康德、尼采和維根斯坦的思想,《論語》、《詩經》與《紅樓夢》的解析,甚至於還有數學的詭論、腦神經科學與情慾,以及基督教禁慾史的回顧與評論。

      如果找數位不同領域的專家各寫一章或數章,成書後不可能思緒流暢而首尾一貫,必然是到處充滿思想、情感上難以跨越的懸崖峭壁,甚至是牛頭不對驢嘴、各言所是的大雜燴。

獨特的風格與寫作上的難題

      當我把這本書的構想告知一位將屆不惑的年輕朋友時,他很篤定地說: 這樣的書是不可能的,因為隨意地就可以想出許多種難以跨越的矛盾目標。

      譬如,思緒流暢而文詞優美的書如何有可能表達艱深、細膩的哲學思想?理性的思維和精神、情感的昇華不是很難並存嗎?此外,要如何讓這本書既易讀,又不致於淪為膚淺的科普或鄉民級的嘩眾取寵,甚至具有學術上的嚴謹上而沒有反覆論證的糾纏與累人?

      我的回答是:很難,但不是不可能——它需要創造出全新的寫作風格,來跨越看似不可能的障礙。

     事實上,哲學本來就是有深情、也溫度的——柏拉圖是個詩人,亞里斯多德的《倫理學》核心主題是快樂、幸福與各種可欲之間的抉擇,我們甚至於可以說「希臘哲學的核心關懷是人生的幸福」。此外,巴斯卡、尼采與齊克果都是傑出的散文作家,他們的文筆充滿深刻、活潑的情感而絲毫無礙於他們思想的敏銳、洞徹——徹底打破「感性與理性二元對立」的刻板印象。

      而且,「深刻的思想誕生於深刻的情感」這樣的信念也不是我的獨創,而是「赫爾德、歌德、洪堡、賀德林、尼采、海德格、卡謬、昆德拉」一脈相承的傳統。孔子對《詩經》的重視,對「暮春三月」的嚮往,又何嘗不是「情感先於思想」的表現?

      這本書裡充滿美麗的篇章、感人的深情,以及晶瑩剔透的人生洞見和哲學智慧,連我自己在二校樣書時都禁不住一再讚嘆:好美的文句、好動人的情感、好透徹的智慧。然而,這些璀璨的珠寶其實是華茲華斯、陶潛、塞尚、康德、尼采、維根斯坦的心血結晶;我只不過是一個識貨的巧匠,把這些寶石雕鑿得更璀璨而晶瑩,並且為它們設計出一套奪人目光的首飾,再把它們給各自安置在最佳的位置,讓它們一起散發出最澄澈而動人的光芒。

      過去曾有朋友建議我寫出自己累積數十年的人文心得,我的第一個念頭是:太累,不可能,且沒有必要。我的答復是:既然我可以從《論語》、《聖經》、康德、維根斯坦、范寬、塞尚、貝多芬、巴哈等人的作品裡累積出自己對心靈世界與生命的領悟,別人就有機會從他們獲益並或累積出類似的心得。

      這位朋友用一句話改變了我的心意:「然而你比康德更擅長把艱深難懂的東西表達得更容易吸收。」這的確是事實,而且我擁有康德、尼采、維根斯坦等人所沒有的優勢:我可以用華茲華斯和陶潛的詩,以及塞尚和貝多芬的作品,去表達文字語言所難以表達的內心世界——這是行動運算無遠弗屆的21世紀才能擁有的優勢。

走出當代人文精神的困境

      我曾在 2011年7月29日的部落格文章「當代人文精神的困境與重建――答客問」裡談到:「退休的目的是想要把自己對『當代人文精神的困境與重建』的思索與心得寫下來,留給子女和後代當家學。」這本書算是了卻當時的一段心願。

      其實,這個心願在我心裡反覆出現已經數十年,始終縈繞於懷,只是不知道要如何(或者是否有機會)實踐。「當代人文精神的困境與重建――答客問」一文裡已有一些交待,未來會在導讀裡進一步鋪陳。

附錄:各大通路的預購網頁

博客來  https://linkingunitas.com/k3RQ1

誠品      https://linkingunitas.com/p4avZ

金石堂  https://linkingunitas.com/A4jYD

讀冊      https://linkingunitas.com/Z0CeH

聯經      https://linkingunitas.com/oFmjq

三民      https://linkingunitas.com/UJn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