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2日 星期三

從「老人」觀點看入門手機與消費模式

      3G手機的服務至少還會延續兩年,之後的服務品質也許會下降;而我手上的按鍵機已經很老舊,該換了。那麼,是要花 $1,360元買一個新的 3G MOBIA(M106)?還是用中華電信「0元購機方案」免費取得 ASUS ZenFone Live 智慧型手機,或者用 990元取得 Samsung J4?
      中文網頁上的文章幾乎是對這些千元以下的「入門級手機」一片韃伐,年輕人也都勸我「沒必要花錢找罪受」。但是國外一群 'tech experts' 把 Nokia 2 評選為「Best Android Phone Under $100 in 2018」,另一篇 "Best Cheap Smartphones for under £100" 也把 Nokia 2 評選為第四名(而中華電信的「3G升4G」方案裡功能更強的 Nokia 2.1 只要 $290元)。這讓我很懷疑中文網頁上的一片韃伐會不會只是年輕人的觀點和消費習慣?
      於是,我做了一點功課,最後放棄花 $1,360元買一個新的 3G,而選擇了用 990元取得 Samsung J4。

老人觀點:別用手機耗損眼力和人生
      我不反對行動運算,但是總提醒孩子要分清楚電腦和手機的差別,不要在手機上做適合電腦上做的事,不要折騰自己的眼睛和心靈。
      我一向面對手機的三大原則:(1)手機螢幕太小,往往會逼得使用者把字體縮小,但這樣子上網或打字實在太傷眼力,應該盡量避免;(2)盡量讓自己可以在旅行途中或步行、慢跑時腦袋放空,看看風景或觀察人群,想些無聊的問題(活著,為什麼?我要不要少賺一些錢,換取更多可自由運用的時間?),或者讓天馬行空的創意可以有「從天而降」的突兀機會——不要老是在桌前苦思、困思,那不是靈感最容易降臨的模式;(3)千萬別用手機裡的垃圾訊息(line、facebook、etc)塞滿你的閒暇時間、空想時間、幻想時間、自問自答的時間——那往往是你在職場、家庭忙碌之後唯一可以給自己(跟自己對話)的時間,太寶貴而不該浪費。
      因此,我寧可帶著 iPad 去旅行,身邊另外攜帶一個又輕又小的 3G 按鍵機,也不願意用手機上網或寫電子札記。唯一略感不足的是兩件事:(1)我的 iPad 老舊,相機性能很差;(2)在大陸問路常常很困難,沒有手機更是難以叫車。不過,一年一次的不便,忍一下也就過去了。
      假如千元以下的入門機可以整合 iPad 的功能與 3G 按鍵機,並且解決或改善前述兩個小麻煩,我倒願意試試。
      因此,我想找的手機功能是這樣的:(1)手機的主要功能是通話、安排行程、鬧鐘、摘要一些思緒重點(電子記事簿)、用相機拍下一些影像紀錄(文件、有趣的場景、etc);偶而(盡量少)利用免費 wifi 查 email 或者在離開高鐵、捷運站時使用 Google map 找地址、餐廳——所謂的手機低度使用者。(2)不在手機上看 YouTube、玩遊戲、追陸劇、看 Facebook 和 Line(我甚至根本就沒有 Facebook 和 Line 帳號)。(3)滿足前述功能下的最低價位。

全球市占率的資訊
      我先找到底下這一張手機的全球市場站比的趨勢圖,頗叫人感傷的:曾在 2011年達到巔峰的 HTC 在 2012年Q4以後不見了,華為(Huawei)、小米(Xiaomei)和歐珀(Oppo)分居第三、四、五名,而且三家合併起來的市占率已經超過三星和蘋果,中國變成全球最大的品牌手機生產國。
      以機台銷售量而言,目前 Samsung 跟 Apple 不相上下,但是 Apple 單平均售價卻是 Samsung 的兩倍,因而總銷售金額約莫佔全球 50%。
      這不只是因為 Apple 技術強,品質高(售價那麼高,當然可以要求代工廠用最高價、最先進的製程和最高的品質控管),還因為 Apple 是美國公司。
      你只要想想看 Toyota 的案例,她的汽車製造品質早已明顯超越美國,但是就始終無法進入頂級房車(歐洲獨霸),到最後不得不創立一個全新的品牌(Lexus),卻還只是「入門款」的頂級房車。奢侈品永遠是歐陸的壟斷市場(連美國都沒份),高新科技產品永遠是美國的壟斷市場,日本汽車只能以「貼心細膩,考慮周全,品管與CP值霸天下」的角色去爭逐「中高價位市場」。
      因此,我肯定 Samsung 以「最貼心、細膩的功能設計,最高的CP值」爭取手機市場的老二地位,而不去跟 Apple 搶第一(Samsung 的晶片代工能力幾乎已追平台積電,但是手機平均售價只有 Apple 的一半,注定不可能使用最尖端的製程和品質要求)。
      同樣地,大陸品牌的市場的新手,也只能以低價位、高功能的策略去逐步擴大市場佔有率與培養未來中高價位的消費者。
      這些公司都很清楚什麼是自己吃得到的,什麼是自己吃不到的。

入門級手機資訊
      我本來最在意的是「輕、小」(我手上的 MOBIA M103 只有 70g,長110 mm)。但是 Nokia 8110 4G 拍出來的照片品質實在太差。其他手機重量、尺寸差異不大,該考慮的是功能、價格與CP值。
      中華電信「0元購機方案」裡我先刪除了蜜糖機(SUGAR Y12S),因為我一直懷疑生性浪漫的法國人能不能做出耐用、可靠而實用的東西。
      同樣是0元機,我寧可用 ASUS——何況英文網頁裡還是有些人推薦把 ASUS 當作值得考慮(或不錯)的 budget smart phone 。但是中華電信營業處說 ASUS ZenFone Live 缺貨。
      古老的時代曾經用過 Nokia,好用、耐用、耐摔,因此認真考慮過 Nokia 2.1(390元)——況且它的功能又比被推薦過的 Nokia 2 還略強。不過看到 Nokia 2.1 和 ASUS ZenFone Live 的記憶體都只有 1GB RAM,主相機只有 800 萬像素,不確知夠不夠用。
      最後決定聚焦在千元以下規格最高的 Samsung Galaxy J4(記憶體是 2GB RAM,主相機1300 萬像素)。
      YouTube 上面有好幾部實際示範 Samsung Galaxy J4 性能的影片推薦看這一隻,毫無廢話與主觀評價,就是讓手機自己說話)。我覺得照相、上網速度與操作時的反應都滿足我的需要。
      而且,花 990元買到不是用的手機也還受得了,所以就去門市部拿了 Samsung Galaxy J4 回家。

功能夠強:就像一部 Pentium 4 的電腦
      對於我這種「手機低度手用者」而言,Samsung Galaxy J4 確實夠用。
      Samsung Galaxy J4 的處理器是 1.4GHz,而 Intel 在 2001 宣布的 Pentium 4 才只有 1.3 GHz。Dell Computer 和 Compaq Computer 則要到 2002年宣布他們的第一台 Pentium 4(1.4GHz)PC,當時價格一台約莫 $2,000美元。此外,Pentium 4 的 PC 已經可以當入門級的伺服器了。
      所以,那些年我可以用 Pentium 4 的桌上型電腦做完所有重要與不重要的事情,而且一直嫌學生逼我將 WORD 和 DOS 一起升級而不得不搭配著使用較高階的 PC——雖然手機礙於許多技術問題速度會比 desk top 差。
      這隻手機的記憶體是 2GB RAM,資料儲存空間 16GB(可以大幅擴充),1300 萬像素主相機,500 萬像素前相機。功能不比當年的 Pentium 4 桌上型 PC 弱,上網速度比當年的 Pentium 4 桌上型 PC 慢一點(後來發現一部分問題出在我家網路只有 20M,而且我的書房跟 wifi 基地台中有一層厚強,使得實際的頻寬不穩定,常常斷線),但是對我還是夠用——我在電腦前讀寫時都常常需要「想」,而不是像年輕人那樣往往只有眼球和小腦在動,大腦不動,所以我還是通常比手機的反應慢。
      我拿到後,第一件事就是把 Facebook 與 YouTube 停用;接著養成無聊時就清理一下記憶體的習慣。上網時雖需要等待個幾秒,但不致於痛苦——反正也不常用。
      反諷的是,堅持要用旗艦機的年輕人,往往得意地說他們不需要「浪費時間」在等待下載,事實上他們卻會浪費千百倍的時間去看 YouTube、玩遊戲、追陸劇、看 Facebook 和 Line。
      我不急著去了解這部手機的所有功能,反正已經夠用。
      昨天意外地發現:我的 MacBook Air 無法測 wifi 訊號的實際頻寬,Samsung Galaxy J4 卻可以。測過以後讓我很確定:以前在 MacBook Air 上下載文件太慢時確實有可能是因為書房的 wifi 訊號太弱所致(其他原因有可能是文件所在網址到你家之間的訊號傳輸速度太慢,或者你家的網路頻寬太窄,或者你所在位置跟你家的 wifi 基地台之間有厚牆等障礙物,可能因素太多,除非用儀器實測,很難確定真正的原因)——光是這個功能就讓我有「意外的收穫」的感覺。

夠好用,容易上手的入門機
      我被孩子逼著使用 MacBook Air 已經有 N年,而退休前更是一再被研究生逼著升級桌上型電腦。有人說:用慣 Apple 的人用不慣其他家的產品,因為不夠 user friendly。
      但是我沒有這問題,也懷疑這個論述——手機的市場競爭如此激烈,存活得下來的老品牌誰敢不去揣摩 user 的需要?再沒創意的公司,只要每個工程師發一隻 Apple,要模仿它的操作模式會有多困難?
      我的第一隻手機是 Nokia 的按鍵機,被摔壞後改成大陸的 MOBIA M103 按鍵機(很像 MOBIA M106,字很大,聲音也大,適合我衰退的眼力和聽力),都只是用來打電話、傳簡訊。此外,我用過 iPad,但是一年僅一次(出國時),所以不太記得如何操作。
      雖然使用觸控螢幕的經驗很少,但是常用筆電,熟悉上網與電腦主要功能,所以還是在一天的密集使用後很快地掌握到 Samsung Galaxy J4 的操作,並且開始習慣它。我不覺得從按鍵機 jump 到觸控螢幕的手機有多困難(而且我記憶力很差,照樣很快習慣)。
      手機裡面連結著越來越多金融與私密資訊,需要保密,因此很多年輕人在抱怨入門機手機沒有指紋辨識等 bio-identity 的功能。我覺得還好,只要設定開機和螢幕開啟時的密碼就可以——記得一件你生命中最重大的事件,或者歷史上的大事,應該不會太困難。
      更何況,要破解指紋辨識與人臉辨識其實很容易,甚至只要跟你喝一杯咖啡就可以,實在不見得比設定密碼更保險。
      至於教學,只要會上網搜尋,網路上的資訊多的很。

買入門機送長輩,可以嗎?
      很多長輩最關心的可能是:(1)字夠不夠大,聲音夠不夠亮;(2)好不好學,好不好用。
      如果他是像我這樣的低度使用者,那麼「月租 $199元(含 1GB 免費上網)+ 入門級手機」很可能就已經 more than enough。
      當字體設定在「最大」,鈴聲也最大,而通知(訊息)聲音較小時,對我這「耳不聰,眼不明」的老人是夠用的。
      不過,我建議舊的按鍵機還是留下來當床頭的輔助鬧鐘,在必須叫醒自己而不能有所延誤的時刻裡,「老人機」畢竟還是以「大聲」著名的。此外,手機送修時也能當備用機。

中文的網路社群確實非常有問題——台灣猶然
      手機價格高低不反應消費能力,而更常反應消費態度(或價值觀);因此對「多元社會、多元市場區隔」有警覺的國外網路社群會有「Top 10 budget smartphone under $100」這樣的文章。
      相當反諷的是,對於我們這些真正可以輕鬆買得起 Apple 最新旗艦的 LKK而言,中華電信主推的是「0元購機方案」的入門機;然而對於買起旗艦機負擔沈重的學生而言,中華電信主推的卻是「分期付款」。從這裡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來,手機款式反應的是消費態度,而不是消費能力。
      同樣地,我們這一輩真正可以輕鬆買進百萬房車的老人們都在 Toyota 或以 CP 值出名的 Škoda,年輕的月光族們卻在開 Benz 或蓮花跑車。
      入門機種的市場當然不僅限於「老人機」,頻寬不高的印度、巴西、俄國、非等廣大地區的人買旗艦機根本沒有意義。這是一個龐大的市場,甚至是台灣最有機會建立品牌的地方。假如年輕人對這種市場的存在一點都不敏感,卻想要在這世界上立足,恐怕會越來越困難
      但是我搜尋過非常多中文網頁,幾乎都不在乎(甚至根本警覺不到)有個市場叫「入門級手機」;台灣的網頁下筆者更是態度惡列之極,甚至到處都是用 iphone 的人與用 Android 手機的人在叫囂、彼此咒罵,完全看不出台灣的網路社群是一個有能力警覺「多元社會、多元價值、多元市場區隔」的社群。這種極端似乎反應在政治上就變成藍綠或統獨的對立。
也許台灣就是一個只有極端與自我,而沒有能力容忍異己,很難警覺到「多元社會、多元價值、多元市場區隔」的社會。
      這樣的社會不只在政治與民主素養的進步上會有及大的困難,甚至連想要在這多元化的全球市場裡找到自己的立足點都很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