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1日 星期六

人與機器人的戰爭——三種典型發展趨勢

      人工智慧的發展不會只影響單一產業,甚至不會只影響製造業,而是既帶動大批的新技術、產品、產業、服務模式、商業模式,又摧毀大批的舊技術、產品、產業、服務模式、商業模式。
      人工智慧只不過是較高階的電腦,而較低階的電腦(具有計算能力與簡單邏輯推理和感知能力)早已遍在於家用電器、各種 3C產品,以及各種產業設備裡。自動化機器早已在取代人類,回顧過去的工業化與自動化,就有機會看見人工智慧加入戰局以後的可能發展趨勢。
      我們可以因而推斷:機器人不會打敗人類,人類卻可能會利用機器人去壓榨人類——問題在人,不在機器。


一、過去的經驗
      工業革命的初期(紡紗機的發明)讓許多農人被迫離開鄉村,進入城市,那是因為農耕技術的進步(含農具的改良,以及經營效率的提升),使得農業部門所需要的人力減少,而同時新興的工業部門需要新的勞動力。
      工業革命的第二階段(蒸汽動力進入紡織廠),讓許多低階工人失業,但也同時激發出新的需要(鋼鐵工業和鐵路工程等),並創造新的工作機會。
      製造業自動化的結果,使得製造所需要的人力比例大幅減少,但是服務業興起,吸納了離開製造業的勞動力。
      樂觀的經濟學者因而推論:未來人工智慧將會減少某些產業的就業機會,但也同時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因而不需要悲觀和害怕。
      從克魯曼鄙視的「供給面經濟學」而言,人類的慾望無窮盡,永遠不會滿足,因此永遠不會有凱因斯說的「有效需求不足」那種事。從這觀點看,人工智慧帶來生產效率的提升,結果必然會產出新的需要和產業部門,創造出更大的經濟動能和就業機會,因此不會帶來失業。
      但是從Thomas Piketty《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的角度看,如果過去三十年來貧富差距擴大的趨勢持續下去,經濟成長的果實將會持續被 top 1%~10%的人吃掉,90%~99%的人的所得與消費能力將會停滯或減少,導致有效需求無法成長(甚至不足),則人工智慧所創造的效率提升將會被轉換為失業率的上升。
      所以,問題的關鍵在於所得分配,而不在於機器人:在合理、有效的所得分配(inclusive development)下,有效需求與經濟的產出會跟生產效率一起成長,勞動力需求與失業率不會惡化;如果所得無法有效、合理地分配,有效需求與經濟規模將無法成長(甚至會不足),效率的提升將轉換為勞動力需求的下降和失業率的上升。
      據此,未來至少有三種典型發展趨勢。

A、情境甲
      如果技術進步的果實以「利益均霑」(inclusive development)的方式分享給所有人,使得90%~99%的人總體消費能力提升,因而各自要求更多或更好的產品和服務,就會因而產出新的工作需要;結果人工智慧所帶動的效率提升將會被轉換為 GDP 的成長,所需要的勞動人力(工時)總數將不會減少,但是效率的提升將轉換為90%~99%的人的實質所得的提升(工時不變,效率的提升全部轉換成所得的提升)。

B、情境乙
      假定技術進步的果實以「利益均霑」(inclusive development)的方式分享給所有人,而人們的消費意願沒有明顯提升,但是有效地通過勞資協商來減少工時。結果,GDP 的成長幅度低於人工智慧所帶動的效率提升,但通過減少工時的共識維持就業率不變。最終結果還是好的:每一個人的實質所得會略有提升,同時工時還下降(效率的提升一部分轉換成所得的提升,一部分轉化成工時的下降)。

C、情境丙
      技術提升的結果,被資方用來減少聘僱的勞工,以偏高的失業率來壓迫勞工降低工資,擴大資方獲利率。如此,則有效需求與消費能力不會成長(還可能下降),而效率的提升全部轉換成失業率的提升(以及資方獲利的提升,但勞方薪資不提升,只有失業率上升)。

三、關鍵在人,不在機器人
      上述三種情境下的技術成長是一樣的,決定性的關鍵在人的態度——尤其是受薪階級(90%~99%的人)能否以集體行動影響政治的決策(包括產業政策、勞資關係、貿易協定偏袒誰等)。
      在德國與北歐國家,勞工團體所組成的左翼政黨一直能有效影響政策(時大時小,但執政時間多於在野的時間)。因此,德國提出工業 4.0,目的不是培養明星產業(少數人獲利,許多人失業),而是全面提升所有產業的競爭力(inclusive development),以便全面維持所有人的就業機會。
      德國的產業政策總是兼顧各種不同特質者的就業機會(參見我寫過的「萊茵模式(3)──顛覆經濟學常識的德國就業奇蹟」和「次世代產業與台灣人的移民性格」),不是因為他們的政治人物比較「有良心」,而是因為他們的勞工團體比較團結、有組織(參見我寫的「深化民主與禁忌之愛」)。
      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的副總編兼首席經濟評論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曾寫過一系列的評論,討論該如何提前因應機器人的到來(參見我部落格文章「人與機器的戰爭」)。他說過一句話:「如果任由機器人把我們分成兩個貧與富的對立團體,機器人將會征服人類」(If robots divide us, they will conquer)。
      但是,機器人不會征服人類,因為他們沒有那個慾望。一切的罪惡來自貪慾,有貪慾的是人類。所以,情境 C 應該這樣敘述:「如果我們(上班族)不能團結在一起,富人將會利用機器人剝奪我們的工作機會,壓迫我們降低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