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9日 星期四

我的美術史

      我對中國美術史的理解幾乎是全憑自己從頭摸索、建構起來,迥異於任何一本中國美術史的書所講授的;連我對歐洲美術史的理解也幾乎是全憑自己從頭摸索、建構起來,迥異於任何一本中國美術史的書所講授的。
      這個過程讓我費盡心力且備嘗艱辛,卻也讓我因而認識了人類心靈裡最深刻、偉大、莊嚴而近乎神聖的領域,使我覺得「此生足矣,死而無憾」。
      然而這是一個文化史裡幾乎沒有人在談的領域,因為有能力辨識人類心靈最深處與最高處的史學家太少;大家都在談可以從文件與器物外貌辨識的「風格史」,誰要是敢去談文件與器物背後的「精神史」,都會被同業批駁到體無完膚——史賓格勒就是其中典型。

2017年6月28日 星期三

歷史的碎片、拼湊與想像

      歷史研究的最終產品往往不是「真相」,而是關於「真相」的合理拼湊與想像。尤其當你想了解的不僅僅只是表面上的「事件」,而是看不見的「動機」、「情感」、「思想」與「人性」時,想像的成分往往要遠超過記載事實的碎片。
      從事實的碎片去拼湊真相的過程,很像是一個考古學家在上古彩陶遺址裡用碎片去拼湊彩陶的原貌那樣地艱難而充滿不確定性,甚至還要再加上千百倍的艱難與不確定性。
      讓我們來具體想像彩陶碎片的復原過程,藉以揣摩文化史的生產過程有多艱難與不確定。

2017年6月27日 星期二

歐洲真有過「黑暗時代」嗎?

      我的高中歷史課本說:歐洲大陸在羅馬帝國滅亡後有過八百年的「黑暗時代」(Dark Ages);1883年的 American Cyclopaedia 說那是介於第五世紀至地十五世紀之間一個「intellectual depression」的時代,Merriam-Webster 線上字典則說它是介於西元 476年到西元1,000年。
      然而史學界則從二十世紀初開始刻意排除其中的貶抑成分,把「黑暗時代」解釋成「因為證據不足而無法了解的時代」;後來出土的證據顯示中世紀的文明水準毫無倒退現象,因此許多史學家早已廢除這個詞。而大英百科全書在1942年起就已刪除這個字,因為它「不包含任何事實」。
      事實上,「黑暗時代」的物質文明成就不亞於羅馬帝國,她的精神文明成就也不亞於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時期(只是不一樣而已)。

2017年6月25日 星期日

歷史課與「更好的填鴨教育」

      如果你以為歷史課的任務是「訴說真相,完整的真相(無所遮掩),全部都是真相(絕不造假、臆測)」,那麼你的歷史教育很可能是徹底失敗的——至少史丹佛大學的講座教授  Sam Wineburg 會這麼說,只是他的慣用修辭會比較迂迴、婉轉而已。
      Sam Wineburg 的專長是教育、史學和認知心理學,他在一本得獎的書裡警告美國人:即便是在美國「菁英」社群的腦袋裡,他們對歷史的教育想法也幾乎跟洗腦無異。

2017年6月22日 星期四

欲振乏力的全球經濟

      IMF每年四月都要出版《世界经济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預測全球GDP成長率。但是近年來她每年的預測都顯得太樂觀。
      今年年初 IMF 預測 2017 的全球成長率為 3.4%。有人根據 IMF 歷年的樂觀預測而吐槽說,如果今年 IMF 又逐季調降她的預測,也不感到意外。這人同時以 2016年的成長率為例指出來:IMF 歷年來對 2016 的成長率預測從 2011 年的 4.9% 逐年調降到 2016年初的 3.1%。

高油價危機暫時緩解

      我在《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2011年,商周出版社)和《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2012年,聯經出版社)這兩本書裡都預設了 peak oil 和高油價對台灣的可能衝擊。
      事實上傳統石油產能確實已經在2005~2010年跨過產量最高峰(peak oil)。然而,出乎所有專家的意料之外,頁岩油的開採成本卻在2011-2014年期間靠技術創新而大規模削減了將近一半。結果,全球高油價的危機至少是暫時緩解了。如果石墨烯的工業應用發展速度夠快,每桶一百美元的高油價時代有可能再也不會出現。

2017年6月8日 星期四

卡謬的《異鄉人》與《薛西佛斯神話》

       卡謬(1913-1960)在25歲左右開始構思與寫作劇本《卡里古拉》、小說《異鄉人》,以及《薛西佛斯神話》。雖然《薛西佛斯神話》思索的都是哲學問題,但是它的文風更接近思想性散文,而不是哲學著作慣有的嚴謹抽象思辨;裡頭許多格言式的語法和文學性的隱喻、暗喻使得文章晦澀難解。
        這是他刻意的選擇,因為他想要捕捉的問題和回答,都在超乎理性和思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