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9日 星期三

誰是漢人?誰是台灣人?

      有人想要用基因技術「證明」台灣人不是中國人,也有人想用「溯源基因檢測」來確認自己血統上的祖先屬於什麼樣的種族(race)。純粹從目前的基因科技來看,這是可能的嗎?
      一篇常被引述的 2004 年 Nature Genetics 期刊論文說:很難,幾乎是不可能。

2017年3月23日 星期四

2.2萬美元的陷阱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會 IMF 的 2015統計,台灣人均名目所得 22,263 美元,位居全球第33名;略低於西班牙的 26,823美元,略高於 Slovenia 的 20,747美元,沙烏地阿拉伯的 20,583 美元,和葡萄牙的 19,117美元。某種意義上,我們已經開始「脫亞入歐」。
      台灣的人均GDP還會更高嗎?

2017年3月13日 星期一

日本人還會像二戰時那麼殘忍嗎?

      德國人在二戰(WWII)期間用極為殘忍的方式對待猶太人、戰俘,以及俄國土地上的平民和婦女,這些殘害「非武裝戰鬥人員」的 war crimes 被鉅細靡遺地記錄下來,並且還持續不斷地挖掘出來(背後支持者可能是猶太人)。隨便看一下英文版的維基百科,就已經讓人毛骨悚然。
      從我看過的所有電影看起來,日本人對待戰俘和平民百姓的方式還遠比德國人更加地殘忍(前提是如果暫時撇下對猶太人的滅族),更加地讓我無法卒睹,每次都要閉上眼睛跳過最殘忍的畫面和情節。但是日本在戰爭期間殘害「非武裝戰鬥人員」的 war crimes 似乎沒有相德國人那樣地被完整記錄下來,似乎也沒有人在有系統地持續挖掘(也許就是因為沒有得罪猶太人,或者差點被滅族的族群;也許是因為亞洲人都太健忘,也許是因為.....)。

農地問題的對話

      黃樹仁在2002年出版了《心牢—農地農用意識形態與臺灣城鄉發展》,我在2011年出版了《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前者試圖為「台灣西部為何不需要農業」給出最完整而有力的理由,後者試圖為「台灣為何需要農業」給出最完整而有力的理由。
      我在寫作《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一書時,確實是有意地在跟《心牢—農地農用意識形態與臺灣城鄉發展》對話。
      就嚴謹的學術研究而言,理工學院的研究結論取決於研究者的基本假設,社會科學的研究結論取決於研究者的問題意識和研究範圍。這兩本書的結論針鋒相對,因為它們源自差異懸殊的問題意識與研究視野。

2017年3月11日 星期六

給不安的靈魂(2):示意圖與補充說明

     底下我從 Sal Mendaglio 所編專書「Dabrowski's Theory of Positive Disintegration」扼要摘述出「正向不統整理論」的重點,以及人格發展階段的示意圖,希望它可以比純文字容易了解,也彌補中文資料所缺漏掉的一些重要觀念和線索。

2017年3月10日 星期五

給不安的靈魂,和不該被社會化的孩子

      不安的靈魂有很多種可能的表現方式:在自己的嚮往和現實的壓力下困惑或痛苦而不知道該如何抉擇;明知道自己跟別人嚮往的是不同的價值和世界,卻又怕別人異樣的眼光或歧視的眼光,更怕被家人誤以為是逃避、消極、不務正業;對自己的從眾行為(或對現實妥協)感到屈辱、羞恥、不快或罪惡感;當自己的表現不如自己的期待時對自己感到失望、羞愧或痛苦,etc。
      其實,有些人天生就注定不該從眾,他們注定會跟別人不同——不是更優秀,也不是更低能,單單純純地就是不同;如果不讓他們保持跟群眾的不同,他們會不快樂,會痛苦,會生病(憂鬱症或其他精神官能症或精神分裂),會自殺。
      這不是我胡說的,是一位波蘭心理學家兼精神病學家 Kazimierz Dąbrowski 說的。他的人格發展理論如此吸引我,遠超過佛洛依德、佛洛姆、Carl Roger、馬斯洛,甚至還超過我一直很喜歡的 Viktor Frankl——雖然我對這些人的認識都相當仰賴二手傳播。

2017年3月6日 星期一

資優教育二、三事

      絕大部分的國家都有資優教育,我在清華大學教過不少資優班畢業的學生,對於資優教育的必要性與成效一直懷有疑慮,也一直都不確定該不該讓自己的孩子念資優班。
      底下介紹幾篇文章和論文,讓關心這個問題的家長、老師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