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9日 星期四

基本工資爭議案的新發展

        台灣社會討論基本工資爭議案的時候往往視野狹隘,甚至罔顧最新的學術研究結果。
        譬如說,美國許多反對基本工資案的經濟學者都有提出「薪資所得租稅補貼」(Earned Income Tax Credit)作為替代方案——也就是說,「扶貧」是雙方陣營共同的目標,爭議的是「基本工資案」與「薪資所得租稅補貼」哪一個比較有效。
        然而在台灣卻往往發展成單單只有「要不要調漲工資」,而反對方根本沒有提出任何替代方案,似乎是要「讓市場統治一切,其他免談;至於受害者,我們只能愛莫能助」。從這樣的角度看,台灣的許多經濟學者顯得比美國的經濟學者更加地沒有「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人道關懷,似乎我們的教育制度就是要教育出一批「沒血沒淚」的「知識菁英」(除了知識之外,什麼都沒有,包括沒有思想)。

2016年9月20日 星期二

貨幣大師《第三集:馬克思》

        主持人 Stephanie Flanders 出生於 1968年,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時她在牛津大學攻讀經濟學,當時對馬克斯與共產主義的印象很簡單:一個已經被證明為錯誤的過時理論,而且還害工人失去自由(而不是給予他們自由)。
        然而,2012年當她主持這個節目時,馬克斯卻被拿來當作了解當代經濟問題的三位大師之一,而且是不可或缺的大師之一。
        光憑這一點,就是台灣的電視節目很難(或不可能)做到的——英國的電視是要引導觀眾跳出意識形態的牢籠,而台灣的電視卻恰恰是要用意識形態對觀眾進行洗腦。

2016年9月13日 星期二

天真的經濟學家:海耶克

        貨幣大師《第二集:海耶克》介紹的是奧地利出生的德語系經濟學家海耶克(Friedrich von Hayek),他比匈牙利裔的猶太經濟學家傅利曼(Milton Friedman)長13歲,也比傅利曼早兩年拿到諾貝爾經濟學獎。
        我稱海耶克為「天真的經濟學家」,一來是因為他的經濟學思想太烏托邦,二來是因為每一個人都只想利用他,而他卻似乎不知道自己得到的榮譽都是政客利用完他以後的象徵性獎勵。有時候我甚至懷疑連傅利曼也都是純心想要利用他,而不是真心誠意地服膺他的理念。
        海耶克有他了不起的洞見,可惜的是這一集讓我們清楚地看到柴契爾夫人如何言不由衷地利用他,卻並沒有讓觀眾充分了解到海耶克真正值得後人記取的啟發。

2016年9月9日 星期五

德瑞莎修女的愛與虛無

        德瑞莎修女因為人間永無絕期的痛苦而長期懷疑神的存在,並因而忍受吉大的痛苦,最近卻被封為聖,很多人對此不解。我倒因此而更敬重德瑞莎修女和當今的天主教。
        德瑞莎修女的信仰危機,充分流露在一本她的信件編輯而成的書《德蘭修女:來作我的光》(英文書名 Mother Teresa: Come Be My Light)裡。
        此外,美國著名的專欄作家 David Van Biema 曾在 2007年八月為 TIME 雜誌寫過一篇「Mother Teresa's Crisis of Faith」,該文後來被翻譯成中文「特蕾莎修女的信仰危机」。

2016年9月6日 星期二

文獻回顧:What, When, Why, How

        以碩博士生而言,文獻回顧的時機至少有四種,目的不盡相同,需要使用的搜尋工具也不盡相同。
        選定粗略的研究主題(topic)後要立即進行第一次的文獻回顧,目的是扼要地鳥瞰一個研究主題的全貌。選定研究題目或焦點(research problem, focus)與研究範圍後,要進行第二次文獻回顧,目的是針對你心中的假說或腹案尋找各種有利與不利的線索(證據、觀點、理論),據以調整你的假說或腹案,並且彙整有利的證據,針對不利的證據和證據不足之處,構思研究計畫,尋找支持(與不利)的更多線索。
        第三次是你已經有具體的研究構想與策略,以及預期的研究成果(準備提出論文計劃書時),必須進行第三次文獻回顧,以確認跟既有文獻沒有重複,同時評估風險。最後一次是研究工作完成,準備開始寫論文時。
        如同「熱血公民的第一課:批判性思考與全方位視野」所述,研究方法可以用來回答人生的重大問題,因此前述四種時機也對應著人生重大問題的四個關鍵性時刻。

熱血公民的第一課:批判性思考與全方位視野

        很多人上了大學就到處宣告:「我已成年,有獨立思想,別再告訴我該怎麼辦!」
        但是,一有激烈爭辯的社會議題,都會有人堅持立場而不擇手段地扭曲、抹黑、辱罵不同立場的人,也會有人在迷失在網路上各種不同聲音之間而找不到自己的立場和位置,還有很多人只能呆呆地跟著「主流的聲音」走。至於站在中間當和事佬的,通常會變成想要阻擋「火車撞卡車」的人,並且在第一時間被擠成肉醬而無謂地犧牲。而那些高瞻遠矚地從全方位角度試圖提醒兩造的人,則通常是遭兩派同時撻伐而無辜地犧牲。
        看著網路上這些既熟習而又令人「嘆為觀止」的荒唐亂象,難免會讓人懷疑:「成年=有獨立思想」嗎?看這這些荒腔走板的公共討論或「評論」,你真的會懷疑:這麼幼稚、混亂的「民主」,真的會比「菁英集權」更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