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30日 星期六

「臥底百萬富翁」炫富嗎?

        今天 MOD 的 BBC Lifestyle 重播英國 2009年製作的「臥底百萬富翁」(Secret Millionaire UK),主角是從愛爾蘭移民到英國的女富翁 Roisin Isaacs。節目很感人,但是到底有多少是裝出來的,表演性的,又有多少具有真實性?
        電視實境秀(TV reality show)畢竟不是紀錄片(documentary film),沒有長期的調查研究,沒有長期的觀察紀錄,七天內的行為可以是造作的、算計好的、表演的,可以是一時的情緒性反應而船過水無痕,不保證這個感動可以造成永久的變化。
        更何況,一集專輯播出後所獲得的名聲和知名度,不但可以讓主角(英文媒體確實用「star」來稱呼每一集的主角)所經營的事業知名度和形象都大幅提高,光是滿足一下個人的虛榮心和中產階級道德感,都已經值回票價。
        所以,我在感動之餘,靜下心來查了一下 Roisin Isaacs 的相關事蹟。感動被冷卻了一些,卻也換來一些較冷靜的思考。

一、五年後的女富翁 Roisin Isaacs
        Roisin Isaacs 是在 2009 年拍攝 Secret Millionaire,我找到一篇 2014 年的專訪。她在 Secret Millionaire 裡一共捐了四萬英鎊,算是不少。但是在 2014年的報導裡,她在1998年左右花了 70萬英鎊買了 Buckinghamshire 的一座幾乎荒廢的百年農莊,再花 75萬英鎊整修裝潢,把它變成一座超豪華莊園;她原本真打算要住那裡,但是終究住膩了,正準備用 235萬英鎊把這農莊賣出去(十來年的時間賺90萬英鎊,漲了六成)。
        四萬英鎊給窮人(無法回收),145萬英鎊給豪宅(可以賺62%),我實在也不知道四萬英鎊是一種真誠的感動?或者裝腔作勢的表演?
        在 2009 年的節目裡,她說過幾句很感動人的話:「食物比錢更重要」、「我不再是原來的我」。這個節目真的讓她變成一個不一樣的人嗎?

        她最愛的還是在豪宅裡辦化裝舞會(想必奢華,所以訪談者說她「絲毫不儉樸、也沒有道德上的優越感」)。
        但是在 2014的訪談裡,她自認為已經「少了幾分企業家氣,多了幾分慈善家氣習」( "By the time I returned home to Pennlands Kiln, I was less of a capitalist and more of a philanthropist.")而她的豪宅裡到處可見的座右銘裡有這麼一句「無法與人分享的幸福算不上是幸福」(Happiness unshared is scarcely happiness),這讓我想起她在 2009 節目裡說的「內心快樂的人就是幸福的人。」
        真心的?還是有口無心?Roisin Isaacs 在拍攝 2009年的電視專輯之後,主動聯絡上一個有天分的網球少女,承諾給她每年 7,000英鎊的訓練費。在 2014年的訪談裡,她還參與(贊助)兩個慈善組織。
        也許我們本來就不應該期待一週的時間能對一個人造成太大的改變。在 Roisin Isaacs 她或許只有 5%的改變,但是這個改變確實是持續的。

二、「臥底百萬富翁」炫富嗎?
        有人這麼質問,但是我相信這個問題不該用「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方式回答。
        在我有限的觀賞經驗裡,英國版品質最好,最少炫富,最能突顯出富有者(have)和貧困者(have not)的差異,也最能激發主角善良、溫柔與感人的一面。澳洲版確實友好幾次讓我感覺到太炫富而不真心,美國版確實好幾次讓我看到有錢人的傲慢(後來我都只看英國版的節目)。但是,它既取決於專輯主角的性格與價值觀,也取決於電視台的導演和製作,無法一概而論。
        這個節目源自英國的第四頻道(Channel 4),這是一個以娛樂性為主的頻道,性格上跟 BBC 原本有清楚的距離和市場定位的差異。所以,我們不見得可以用期待 BBC 的標準去要求它。
        不過,我仍舊相信英國版的製作與導演無意炫富,還期待在娛樂性之外盡可能地具有紀錄片的社會觀察深度。
        這個節目有一個固定的節奏,一開始一定是簡介主角原來的富裕生活,用以對比後來一週內他(她)要過的儉樸生活。這個設計可能有很多層的涵義:譬如,讓主角經歷有與無(have and have not)的差距,激發他的同情心;讓觀眾看見主角的物質性犧牲,也觀眾好奇地想知道主角在貧困處境裡的感受(趣味性)。這是最可能會有「炫富」感的階段之一,但是效果因人而異。
        在 Roisin Isaacs 這一集裡,算是很含蓄的。 Roisin Isaacs 和朋友在戶外大浴缸裡喝香檳,但是沒去強調香檳的價格,更沒去強調  Roisin Isaacs 那一棟總價超過 145萬英鎊的百年豪宅;而她的企業總值一句帶過,我甚至沒聽清楚。Roisin Isaacs 本人其實也還蠻誠懇的,不像我看過的澳洲女主角那麼膚淺、虛榮、愛炫富。
        節目的深度一部分看製作人事先做的功課夠不夠深,如果事先知道主角關心什麼樣的人和什麼樣的社會議題,就會比較有機會讓主角在一週的短短時間內被感動,而真誠地付出,並且可以用感動人的理由送出支票,還說出自己一週來的「身心變化」。
        這個節目的深度不在於「有錢真好」或「老爺們請發發善心」,而是引導觀眾去思索「錢的最佳用途」(the possibly best way to spend money——喝香檳比較好?還是給嬰兒牛奶比較好?),以及捐出錢的人能獲得什麼樣的好處(改變)。如果掌握到深度,這片子會揭露社會底層的困境,他們為何需要幫助且值得被幫助,金錢的意義與價值,富人的人生除了奢華與享樂之外還可以有什麼意義和價值。
        如果沒掌握到深度,這片子會變成膚淺的「愛心大放送」,甚至炫富與有錢人的傲慢。

三、實境秀與紀錄片
        Show 總難免帶著 show 味,而不可能有紀錄片的完整發揮空間,但是也不能說實境秀就一定要自限於膚淺的娛樂。
        實境秀能有什麼樣的深度?不是一句話可以說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