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7日 星期六

【安娜․卡列妮娜】討論題綱

        以前我開了一門通識課,引導學生閱讀托爾斯泰的小說,目的是藉此引導他們去觀察人性的一些相關的事實,並且藉此反省愛情、婚姻、道德、人生的意義等問題。
        為了讓他們可以在上課前仔細閱讀,以便上課時能有較充實的討論與發言(上課幾乎都是學生在討論,我只在學生發揮不足時加以補充),我為他們設計了一整套的討論提綱。
        這些討論提綱的設計與用法是:(step 1)每一個大題(譬如 Q1)分解成數個小題(譬如 Q1-1、Q1-2),學生先讀完一大段落(譬如【安娜 •卡列妮娜】第一部),建立起該大段落的整體印象;(step 2)試著回答一各大題內的所有小題(譬如 Q1-1、Q1-2;它們都較易懂,只要找到與問題對應的小說段落,應該就可以找到答案),然後再彙整這些答案去回答大題(譬如 Q1)。             ---------------------------------------

【安娜 •卡列妮娜】討論題綱
課名:俄國小說導讀(通識課)
教師:彭明輝
讀物:托爾斯泰著,【安娜 •卡列妮娜】,貓頭鷹出版社,智量譯。
           另一個譯本是:
           托爾斯泰著,【安娜 •卡列妮娜】,桂冠出版,周揚與謝素台譯。
討論時間:第四週 ~ 第十一週
閱讀進度:第四周上課前讀完第一部,以後每週討論一部,第十一周上課前讀完全書。

第一部討論題綱

[1] 你對奧勃隆斯基公爵和他太太(朵麗)的初步印象
[Q1-1] 奧勃隆斯基對待他的外遇以及他的飲食是否有什麼相似的態度?這態度凸顯了奧勃隆斯基的哪些人格特質或人生觀?
[Q1-2] 奧勃隆斯基面對自由主義思想有什麼態度?這態度反應著他的哪一種人格特質或人生觀?
[Q1-3] 奧勃隆斯基聽到他妹妹(安娜․卡列妮娜)要來的時候,為什麼那麼高興?為什麼他要把自己的家庭問題丟給他妹妹而不自己去面對?
[Q1-4] 奧勃隆斯基在社交圈內和朋友圈內到處受人歡迎,他有哪些特質使他到處受歡迎(你可以拿他和列文做對比,來協助你掌握他的這些特質)?
[Q1-5] 奧勃隆斯基花在自己身上的錢(譬如:外食)和花在家用的錢可能是怎樣的比例?他花的錢主要是從哪裡來?
[Q1-6] 女生在跟男生交往的過程中,要從哪些線索、跡象去判斷自己會不會愛上像奧勃隆斯基這樣的男人?
[Q1-7] 朵麗為什麼不離婚?為什麼甚至於無法離家出走?為什麼要對丈夫一再妥協,一再遷就?

[2] 你對列文的初步印象
[Q2-1] 列文在奧勃隆斯基的辦公室裡見到奧勃隆斯基的同事格理涅維奇,對於這個人(格理涅維奇)的指甲和鈕釦特別注意。為什麼?
[Q2-2] 列文為什麼會以為自己配不上吉蒂?
[Q2-3] 第7章描述列文在他同母異父兄長(謝爾蓋․伊凡諾維奇)那裡聽到的哲學討論,末尾一句話說「列文不再聽下去了,他只等待教授快走」。為什麼他不想再聽了?從第7章裡,你認為列文是以什麼樣的態度在關心哲學問題?
[Q2-4] 列文為什麼把吉蒂想得完美無暇?為什麼會覺得自己配不上吉蒂?
[Q2-5] 從11~12章裡列文和奧勃隆斯基在餐廳裡有關對婚外情的談話,你覺得列文對婚姻和愛情是什麼樣的態度?
[Q2-6] 第9章裡列文扶著吉蒂溜冰時,吉蒂說列文:「您做每一件事好像都非常投入(原譯『入迷』)」。緊接著又說:「跟您一塊兒溜,我學得更快。不知為什麼,我信任您。」這兩者兼有任何關係嗎?
[Q2-7] 奧勃隆斯基在社交圈內和朋友圈內到處受人歡迎,而列文則到處不受社交圈歡迎。你能否用奧勃隆斯基作為對比,試著說明:列文為什麼在社交圈內很不受歡迎?
[Q2-8] 綜合一下你對 [Q2-3]~[Q2-4] 的回答,你會發現列文是一個對任何事都很認真、投入、執著。這和他的人際關係有牽連嗎?為什麼?

[3] 你對伏倫斯基的初步印象
[Q3-1] 從14章和15章所提供的資訊來推測,吉蒂的父親(謝爾巴茨基老公爵)憑什麼認定伏倫斯基對吉蒂沒有誠意?
[Q3-2] 吉蒂的父親為什麼看到玩靈媒的小桌子就認定這是伏倫斯基的主意?
      吉蒂的父親又為什麼對伏倫斯基的這個主意表示反感,乃至於不屑?
[Q3-3] 為什麼吉蒂的父親很喜歡列文?為什麼他主張要把莫斯科所有的公子哥兒都邀來家裡開晚會,而不是只邀列文和伏倫斯基?這樣會讓吉蒂更喜歡列文而少迷戀伏倫斯基嗎?
[Q3-4] 吉蒂的媽(公爵夫人)也不確定伏倫斯基對吉蒂是否有誠意,為什麼卻還是一廂情願地希望吉蒂嫁給伏倫斯基?伏倫斯基為什麼那麼討女性喜愛?
[Q3-5] 從14~16章的描述看起來,伏倫斯基的人格特質(人生觀)和奧勃隆斯基有哪些相近的地方?伏倫斯基的人格特質(人生觀)和列文又有哪些恰成對比(南轅北轍)的地方?
[Q3-6] 從34章的描述裡,你看到得是一個怎樣的伏倫斯基(關於他的人格特質、人生觀)?

[4] 你對安娜的初步印象
[Q4-1] 從第18章的描述,你如何判定伏倫斯基對安娜著迷了?
[Q4-2] 在第20章裡,安娜跟吉蒂談起伏倫斯基時,故意略過200盧布的事,為什麼?這是為什麼讓安娜不愉快(不安)?
[Q4-3] 第21章末尾,安娜要去拿兒子相片簿時看到伏倫斯基在門口,為什麼會有「奇異的滿足感」和「對某物的莫名恐懼」?
[Q4-4] 在第20章時,安娜表示了對舞會的沈悶與乏味感;結果安娜是懷著什麼樣的心情去舞會的?
[Q4-5] 第24章末尾,伏倫斯基問安娜「那麼您明天一定要走嗎」?安娜回答說:「我想是的。」在這一段問答裡,兩人是懷著什麼樣的心情?
[Q4-6] 第28章開始的地方,舞會後的第二天一大早,安娜為什麼臨時發電報給丈夫說要當天離開莫斯科,並堅持馬上回家?
[Q4-7] 安娜為什麼要撩撥伏倫斯基?
[Q4-8]   在第30章裡,安娜和伏倫斯基在火車外對話。為什麼安娜的心情是:「他說的,正是她的心靈所想望的,然而也是她的理智所懼怕的」?
[Q4-9] 從不同人對安娜的觀感看來,安娜最迷人的地方在哪裡?
[Q4-10] 在第30章後半段裡,安娜第一眼看到她丈夫(卡列寧)時,為什麼會覺得卡列寧的耳朵大得出奇?
[Q4-11] 在第33章裡,安娜為什麼顯得煩躁不安:既不應邀出訪培特西公爵夫人,也不去劇院,還為了改衣服的事生氣?
[Q4-12] 此外,在第33章末尾,安娜臨睡前為什麼顯得很沒生氣?

[5] 你對吉蒂的初步印象
[Q5-1] 吉蒂對列文是什麼樣的感情?
[Q5-2] 吉蒂為什麼希望安娜去參加舞會?
[Q5-3] 在第23章裡,當吉蒂確定伏倫斯基愛上安娜時,吉蒂對安娜懷著什麼樣的態度?從這個態度裡,你看到吉蒂的哪些人格特質?


第二部討論題綱

[1] 你對吉蒂的進一步印象
[Q1-1] 從前三章看起來,吉蒂的生病是因為懊惱自己拒絕了該愛的人而期待著最後會讓她難堪的人。一個年輕女性該如何判斷(選擇)她的追求者?
       可不可以是著以列文和伏倫斯基為起點,試著想想這些可供抉擇、判斷的蛛絲馬跡可能可以在哪裡找到?
[Q1-2] 第2章裡,當吉蒂對姊姊(朵麗)坦白自己的痛苦時,為什麼會說自己「好像我心裡原先有的好東西全都不見了,只剩下這些最醜惡的東西」?什麼是「原先有的好東西」?什麼是「最醜惡的東西」?
[Q1-3] 在第30章開始的地方,吉蒂把女孩對男人的世俗關係之上的意義和價值形容為「不知羞恥地把貨物擺出來,待價而沽。」吉蒂為什麼會有這種念頭?
[Q1-4] 從第30~32章的線索來看,吉蒂為什麼會在溫泉區喜歡上瓦蓮卡?這反應著吉蒂對自己的哪些期待?
[Q1-5] 第33章一開始,吉蒂認識瓦蓮卡在照顧的俄國老太太(斯塔爾夫人)之後,終於自以為弄明白什麼是人生中「最為重要的」。那是什麼?
[Q1-6] 第34章快結束的地方,吉蒂對斯塔爾夫人(瓦蓮卡在照顧的俄國老太太)的神聖想像為何輕易地就被他爸爸搓破?這反應了吉蒂的哪一種人格特質?
[Q1-7] 第35章快結束的地方,瓦蓮卡證實窮畫家(彼得羅夫)為了吉蒂和太太起爭執,吉蒂知道後對自己的行善的新信念和信仰一下子崩潰了,覺得自己沒辦法真心行善。吉蒂真的這麼無可救藥?還是說應該要用別的角度來詮釋吉蒂的這種人格特質?

[2] 你對伏倫斯基與安娜的進一步印象
[Q2-1] 從第4~5章裡伏倫斯基調解同僚輕薄行為的過程,你看到伏倫斯基的哪些人格特質?你看到他對女性的哪種態度?
[Q2-2] 從第6章的描述看來,培特西公爵夫人家的這個交際圈是一個怎樣的交際圈?
[Q2-3] 根據上述這兩段的描述,以及伏倫斯基在吉蒂家的表現,你認為伏倫斯基在第7章裡對安娜說的「愛」是什麼樣的愛?這種「愛」跟列文對吉蒂的愛有何重大差異?
[Q2-4] 第7章中間的地方,當伏倫斯基大膽地對安娜表白他的愛情時,安娜「她鼓足自己全部的心力,想要說出她應該說的話;但是她沒有說出來,反而目光凝注在他身上,兩眼充滿著愛,什麼話也沒有說。」安娜這種愛是什麼樣的愛?這跟伏倫斯基對她的愛有何異同?這跟吉蒂對伏倫斯基的愛有何異同?這又跟吉蒂對列文的愛有何異同?
[Q2-5] 第18章,當伏倫斯基與安娜戀愛時,他的媽媽覺得高興;當他為了安娜而拒絕一個重要的職位時,他媽卻不高興。伏倫斯基身邊的人如和看待年輕軍官和已婚貴婦間的「戀情」?
[Q2-6]在第21章裡,伏倫斯基的馴馬師提到「障礙賽馬全靠騎術和pluck」,而伏倫斯基則以為全天下沒有人比他更具有這種 pluck。在第19章提到:伏倫斯基只願意跟一位同僚雅什文談他的戀愛,此外並有對雅什文這個人的描述。在第24章開始的地方,伏倫斯基離開安娜後一想到賽馬的事便興奮起來,以及他跟安娜關係中的沈重感全部消失,只偶而想到半夜要和安娜約會的幸福感。從以上這些描述裡頭看來,伏倫斯基對「戀愛」是什麼樣的態度?對他而言,戀愛跟豪賭、、豪飲、賽馬、好出風頭、逞匹夫之勇的「英雄氣概」等有何異同?
[Q2-7] 在第21章的後半段裡,伏倫斯基要離開賽馬場往安娜家時想到:「沒有這場戀愛,我們就既沒有幸福,也沒有不幸,就等於是沒有活過。」把這一段話跟 [Q2-5] 的問題連結在一起,你會看到伏倫斯基的戀愛觀和人生觀。這是怎樣的戀愛觀和人生觀?你能認同嗎?你以為安娜會認同嗎?
[Q2-8] 第22章,當伏倫斯基穿過花園往涼台去時,看到安娜,托爾斯泰特地形容伏倫斯基眼中安娜的美。伏倫斯基欣賞安娜的方式,跟列文欣賞吉蒂的方式有何差異?這差異是否注定了一對將會幸福,而另一對注定要以悲劇收場?
[Q2-9] 第22章後半段,伏倫斯基要安娜說出她心中在想的事情時,看到安娜激動地揉弄著一片摘下來的樹葉,「這些他都看在眼裡,於是他臉上表現出了那種令她那麼動心的馴服,那種奴隸般的忠誠。」除了這個特質之外,伏倫斯基還有什麼吸引安娜的東西嗎?這個特質就是安娜所要的一切了嗎?
[Q2-10] 第22章與23章裡,安娜為什麼會擔心伏倫斯基不把她的懷孕當作一回子事?
[Q2-11] 第21章~23章裡,面對著戀愛過程的遮遮掩掩,伏倫斯基和安娜各有各的不安與不快,他們各自的不安與不快有何異同?

[3] 你對安娜和她丈夫的進一步印象
[Q3-1] 在第一部第33章裡曾經提到過卡列寧(安娜的丈夫,阿歷克賽․亞力克山德洛維奇)「他實際上感興趣的是政治、哲學和神學方面的書籍,藝術與他的本性是格格不入的。….他喜歡侈談莎士比亞、拉斐爾和貝多芬,談詩歌和音樂中各個新流派的意義,並對這些流派明白而精確地做了分類。」
到了第二部第8章,卡列寧想勸安娜跟伏倫斯基不要交往過度熱烈時,托爾斯泰形容卡列寧:「一生都是在官場上度過,幹了一輩子公務,從來都是在跟生活的影子打交道。每一次,當他和生活本身正面相遇時,他便轉身躲開」
前述這兩個特質有什麼關係?
[Q3-2] 卡列寧對安娜與家庭有沒有「感情」?第8章裡卡列寧想勸安娜時為什麼想的都是「良心上的問題」、責任、「嫉妒是一種貶低妻子的感情」等?
[Q3-3] 第9章裡卡列寧對安娜說他「愛她」時,安娜為什麼根本不相信卡列寧懂得「愛」這個字?
[Q3-4] 第11章一開始的第一行說到:「那將近一年來成為伏倫斯基生活中的唯一慾望,代替了他以前的一切慾望」,這是什麼樣的慾望?發生了什麼事件?為什麼這個慾望一滿足之後伏倫斯基馬上要懇求安娜放心,而安娜卻「從肉體上感覺到自己的屈辱,什麼話也說不出來」?當伏倫斯基把這件事描述為「為了一分鐘這樣的幸福」時,安娜的反應為什麼是「厭惡而恐懼」?
[Q3-5] 第23章裡,安娜把她丈夫描述為一部機器。為什麼?(記得:她丈夫卡列寧在政壇上其實是個很聰明、精悍、果敢的出色政治家。而且他在乎自己的品德,不是充斥台灣政壇上的那種爛政客。)
[Q3-6] 在第27~29章裡,卡列寧知道伏倫斯基和安娜的關係以及旁人的物議之後,為什麼只是逃避而不願意去面對?

[4] 你對列文的進一步印象
[Q4-1] 從12章開始的描述裡,列文為什麼喜歡農業、農務以及鄉下的生活?
[Q4-2] 在第14章裡,奧勃隆斯基說列文是一個很幸運的人,因為他「只要是你喜歡的,你都有。」但是列文回答:「或許就是因為:我有的東西,我都喜歡;我沒有的東西,我也不為它傷心。」在你的觀察裡,列文為什麼會有他所喜歡的東西?這反應著列文什麼樣的人格特徵?
[Q4-3] 第15章,奧勃隆斯基獵到一隻鶋鳥和兩隻鴨子,列文也獵到兩隻鴨子後,奧勃隆斯基想回家了,列文卻還想再打獵?這裡頭是否反應著兩個人不同的人格特質?什麼樣的人格特質?
[Q4-4] 第17章,奧勃隆斯基提到伏倫斯基「那種道地的貴族氣派」時,列文被激怒了而激烈地駁斥。列文的激怒與駁斥,為的是什麼?(注意:列文的怒氣不盡然是出於一種對情敵的敵意。)


第三部討論題綱

[1] 第1~12章(關於列文與吉蒂)
[Q1-1] 第1章到第3章裡花了許多篇幅描述了列文和大哥(哲學家謝爾蓋․伊凡諾維奇)間的差異(關於農民、大自然的美、教育、勞動、法律與制度等)。這些差異是否共同地反應著列文和大哥在人格特質、人生觀與價值觀上根本的差異?你如何看待這些差異?
[Q1-2] 在第4章到第6章裡,托爾斯泰用很長的篇幅描述列文和農夫一起割草的情節和心情?托爾斯泰的企圖是什麼?他希望讀者感受到什麼?(對照之下,列文的大哥用一整天解了兩道棋局的難題,和再度思考了昨天跟列文的談話。)
[Q1-3] 在7~10章裡描述了吉蒂她姊姊(朵麗)和小孩子們的鄉下生活。和莫斯科的生活比起來,哪裡更讓朵麗和小孩子開心?朵麗明知丈夫不再愛她,卻還不致於喪失人生目標,為什麼?婚姻中最值得珍惜的是什麼?
[Q1-4] 在11~12章裡描述了列文對農民生活與勞動的嚮往?他為什麼會嚮往這種生活?或者說,十九世紀的歐洲菁英為什麼開始把勞動群眾美化成比知識份子更可貴的一群人?(譬如,在法國畫家米勒的「晚禱」與「拾穗者」中,農人的身影顯得莊嚴而崇高;在共產主義思想裡,勞動群眾被賦予了某種的神聖性或優越性;在托爾斯泰的小說裡,農民生活變成知識份子的救贖。)

[2] 第13~23章(關於安娜、卡列寧和伏倫斯基)
[Q2-1] 第13章裡描述安娜對丈夫卡列寧(阿歷克賽․亞力克山德洛維奇)坦白後,卡列寧的反應。首先他擺脫了對安娜的同情,以及自己的猜疑嫉妒,接著他極力撇清自己的責任:「在我所犯的錯誤中,我並沒有做下什麼不好的事,因此我不會不幸的,錯不在我而在她。」「但是他跟我不相干,對我來說她並不存在。」他也不再關心兒子,只想「怎樣能夠讓他最好、最體面、最方便,因此也是最合理地甩掉她的墮落行為給他身上濺到的污泥,繼續自己最積極活躍的、誠實有益的生活道路走下去。」
在仔細考慮並排除掉決鬥、離婚、分居等辦法後,他決定把已發生的事對外人瞞住,繼續跟安娜在表面上過著有名無實的夫妻生活。在做成這個決定時,他卻找到一個冠冕堂皇的說法:「只有如此決定,我的所作所為才是符合宗教教義的。」他甚至因為這個想法而被自己感動起來:「只有如此決定,我才沒有把一個犯了罪的妻子拒之門外,而是給了她重新做人的機會,我甚至於 – 不管這麼做我會多痛苦 – 是把自己一部份精力奉獻出來改變和拯救她。」
仔細考慮卡列寧這些前前後後的心思,在想想吉蒂在溫泉鄉因為覺查自己善行背後欠缺真實的情感而起的悔恨,你如何評估卡列寧和吉蒂?
[Q2-2] 第14章一開始,卡列寧給安娜寫了一封信,要她盡快返回彼得堡。卡列寧寫信和處理這件事的態度,跟他在處理公務時幾乎行徑一致。怎麼會有卡列寧這種徹底「無趣」的人?目前台灣的理、工、資、電學院是不是也在大量生產卡列寧這種徹底「無趣」的人?為什麼?
[Q2-3] 在第14章裡,卡列寧剛進書房時,面對安娜的畫像似乎在挑釁他,使他激動得連嘴唇也抖動起來。但是當他得意地找到反擊公務上的敵對陣營時,卻輕蔑地對安娜的畫像微微一笑。這段故事在鋪陳卡列寧什麼樣的人格特質和價值觀?
[Q2-4] 第16章,安娜讀完卡列寧的信後,為什麼說卡列寧是「卑劣性格的」、「他八年來怎樣窒息了我的生命」?對於卡列寧提到「我們的生活應該一如既往,照舊進行」,為什麼安娜的反應是「這生活會比過去更苦」?
[Q2-5] 第16章末尾,安娜想到她的未來,為什麼注定是絕望而沒有出路的?
[Q2-6] 從第19~22章裡伏倫斯基處理財務的方式、回應他母親的信件的方式,以及旁人有關他和安娜的物議的方式,你可以看出伏倫斯基性格中或價值觀中的哪些特質?
[Q2-7] 從以上描述裡我們也可以確認伏倫斯基確實是「愛」安娜,願意為她犧牲。妳對伏倫斯基這種「愛情」有何觀感?
[Q2-8] 從第23章安娜對她丈夫的告白裡,你對安娜會有什麼觀感?同情她?受不了她?還是受不了卡列寧?還是同情卡列寧?

[3] 第24~32章(再回到列文)
[Q3-1] 從24~32章裡有關俄國農民的討論裡,你以為24章所描述列文的農業改革為何會失敗(尤其是和第25章那個自營農的案例做對比時)?
[Q3-2] 列文訪問完斯維雅日斯基後回來發起新的農業改革,這個新的制度的精神在哪裡?
[Q3-3] 列文為何不認為教育會提升農民的生產力?
[Q3-4] 列文為何那麼努力地在從事農業生產改革?他圖的是什麼?
[Q3-5] 列文為何反對抄襲歐洲的農業制度?
[Q3-6] 列文的哥哥尼古拉來訪,為何整個過程讓列文不安、不快?


第四部討論題綱

[1] 列文和吉蒂的心路歷程
[Q1-1] 第9、10章裡奧勃隆斯基家的宴會是典型俄國(以及英國)上流社會「成功」的宴會。你從這些描述裡可以看出所謂「成功」的宴會有哪些要件嗎?
[Q1-2] 第9章,列文在奧勃隆斯基家的餐宴上表現得很 socializable,這算不算反常?列文為什麼會有這種表現? 
[Q1-3] 第13章裡宴客期間客人爭辯得面紅耳赤而無法溝通,列文和吉蒂卻用每個字開頭的字母進行溝通。這個對比想要凸顯什麼?

[2]安娜和伏倫斯基的心路歷程
[Q2-1] 在第一章裡,伏倫斯基招待外國親王時,為什麼會很難受?
[Q2-2] 第二章結尾:安娜凝視著伏倫斯基,「在沒有見到他的這段時間裡,她在心中研究過他的面貌。像每次和他相會時一樣,她又把她心目中的他(那個無比優越、超乎現實的他)跟實際上的他融為一體了。」安娜想像中的伏倫斯基是什麼樣的人?實際上的伏倫斯基是什麼樣的人?回答這問題時設法把第三章的描述也納入考慮。
[Q2-3] 第四章,當卡列寧滿懷惡意地對安娜說:「你們所需要的是獸慾的滿足」,安娜回答他:「我不說這是不厚道的,但是這並不是高尚的行為――打一個不能還手的人。」安娜為什麼把自己形容為「不能還手的人」?為什麼安娜不能說卡列寧的話「不厚道」?
[Q2-4] 安娜為什麼一直想死,又一直以為只有死可以解決問題?
[Q2-5] 伏倫斯基在安娜的產房裡被卡列寧寬恕後,他有什麼感覺?離開後回到家裡時為何要自殺?
[Q2-6] 安娜死裡回生之後,為什麼又恢復她對卡列寧的反感?

[3] 卡列寧的心路歷程
[Q3-1] 一直到第17章接到安娜的緊急電報之前,卡列寧對安娜的外遇以及自己的遭遇是什麼樣的態度?
[Q3-2] 第12章,當安娜的嫂嫂(道麗)用自己的遭遇(丈夫不間斷地有婚外情)勸卡列寧不要離婚時,卡列寧是什麼態度?為什麼?
[Q3-3] 第17章,當卡列寧接到安娜的電報時,他雖然覺得這可能是一個陰謀,卻還是寧可回去探看究竟。為什麼?
[Q3-4] 第17章,當安娜要卡列寧饒恕伏倫斯基時,卡列寧是什麼心情?他又為什麼能接納、關心安娜的小女兒?
[Q3-5] 第19章當培特西公爵夫人要卡列寧讓安娜見伏倫斯基,以及第20章安娜的哥哥要卡列寧離婚時,卡列寧說有一個「支配他生活的強大、粗暴勢力」,支配著他的生活。這是指什麼東西?


第五部討論題綱

[1] 列文和吉蒂的心路歷程
[Q1-1] 第1章裡列文行懺悔禮時最害怕的是什麼事?列文為什麼不像別人那樣敷衍了事而要認真地害怕?他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Q1-2] 第2章裡,列文結婚前夕突然懷疑、害怕起來,而跑去問吉蒂。列文怕的是什麼?列文為什麼一地要在婚前搞清楚這件事?
[Q1-3] 從第1章到第6章都在很仔細地描述列文和吉蒂結婚的過程。這裡頭有形式化的宗教儀式、民俗(單身漢的聚會)、啟人深省的宗教禱詞與祝福、新人的期盼和恐慌、旁人的湊熱鬧與閒言閒語。面對這聖、俗雜混的婚禮,你期待婚禮該具有什麼樣的意義?尤其對比於安娜和伏倫斯基沒有婚禮便開始了他們的共同生活這個對照,你以為婚禮原本該具有什麼樣的意義?
[Q1-4] 列文和吉蒂在結婚前對彼此的瞭解不管有多少都還是有限,面對婚後實際的生活狀態其實雙方都沒有辦法提前去想像。許多人都批評:婚姻的承諾多到遠超出當事人所能想像的,因此婚姻的承諾是不合理、違背人性、不可能也沒必要信守。面對這些事實或指控,在你想像中,婚姻可以永續的基礎是什麼?
[Q1-5] 17~19章裡,面對著二哥尼古拉的死亡,列文手足無措,而吉蒂卻處理得井然有序。這個對比,通過這個托爾斯泰想彰顯什麼?
[Q1-6] 第20章裡,二哥尼古拉臨死前充滿痛苦,也因為無法忍抑的痛苦而對別人充滿怨恨和不滿,連吉蒂都逃不過。面對這種窘境,列文是什麼心情?妳有什麼心情?

[2]安娜和伏倫斯基的心路歷程
[Q2-1] 高列尼謝夫和伏倫斯基本來是彼此有心結的,為何一見面卻都很高興?
[Q2-2] 伏倫斯基為什麼畫畫?
[Q2-3] 伏倫斯基為什麼要去拜訪畫家米哈伊羅夫?
[Q2-4] 米哈伊羅夫是個有天分或有自信的畫家嗎?
[Q2-5] 綜合第7~13章裡有關伏倫斯基和安娜在義大利的生活,他們的共同生活幸福、愉快嗎?何以致此(尤其是和第14~20章裡列文他們的生活相比較)?
[Q2-6] 第32章裡,安娜為什麼不聽伏倫斯基的勸阻而要去歌劇院?
[Q2-7] 綜合28~33章,安娜在義大利的時候並不會想念兒子,一回到彼得堡就一直想見兒子,見了兒子後卻又不再愛她的女兒。此外,安娜執意要去歌劇院,受辱後卻又怪罪到伏倫斯基。妳從這些描述裡看到安娜的什麼性格特徵?

[3] 卡列寧的心路歷程
[Q3-1] 第21章裡簡略地描述了卡列寧的生平,以及他和安娜從認識到結婚的過程(他比安娜大了十幾二十歲),而且安娜也是由姑母扶養大的孤女。從這些故事裡,妳是否可以推測卡列寧在情感上的無能是如何形成的?又如何理解他們的婚姻狀況?
[Q3-2]第22~24章,卡列寧為什麼開始接受莉吉雅伯爵夫人的神秘性宗教信仰?
[Q3-3] 莉吉雅伯爵夫人拒絕讓安娜見她兒子,表面上的理由是對孩子不好,實質上是懷著怎樣的私心?在莉吉雅伯爵夫人慫恿之前,卡列寧認為應該讓安娜見她兒子嗎?
[Q3-4] 安娜的兒子(謝遼沙,九歲)為什麼沒有辦法好好地聽他爸爸講課?他的老師和父親教育他的方式有什麼錯?


第六部討論題綱

[1] 列文和吉蒂的心路歷程
[Q1-1] 在第4~5章裡,列文的大哥和瓦蓮卡相愛卻沒有求婚,為什麼?這是怎樣的愛?對於求婚不成,兩人的感受如何?
[Q1-2] 第11章,列文認為鐵路富豪、銀行家、酒類專賣商都是「用不正當手法,用狡猾的辦法得來的收益」,也認為這些手段和學者或勞動者的工作性質不一樣。妳怎麼看?
[Q1-3] 第15章,列文把吉蒂的遠房表哥瓦辛卡趕走。瓦辛卡和吉蒂到底做了什麼事?為什麼所有的人都對列文不以為然?列文趕走客人時選擇了直說心底話而不迂迴地掩飾,以致讓氣氛變得很尷尬,為什麼?
[Q1-4] 第29章,列文為什麼認為:即使經營農地不賺錢,也不可以只圖賺錢(譬如,把林子砍了)而不顧農地的收成?

[2]安娜和伏倫斯基的心路歷程
[Q2-1] 第16章,托爾斯泰用道麗(達麗雅)的婚姻處境和自省,和對於自己外遇的想像,去對比於安娜的拋夫棄子。托爾斯泰是在同情安娜的遭遇嗎?你又怎麼看待安娜?
[Q2-2] 第19章裡描述了伏倫斯基鄉下新家裡的僕人和所有客人。這些僕人和客人有什麼特性?暗示著伏倫斯基和安娜什麼樣的處境?他們為什麼要款待這些客人?
[Q2-3] 綜合17~22章,伏倫斯基為什麼要蓋醫院?他蓋醫院的行徑跟他經營房子、花園、馬車、僕役制服的手法有何異同?
[Q2-4] 第21章裡,伏倫斯基急著跟朵麗私下談話。他說希望朵麗幫忙解決安娜的困境。伏倫斯基說的是真的嗎?還是別有其它企圖?
[Q2-5] 第22章要結束時,朵麗為什麼很想早點回家?
[Q2-6] 第24章末尾,安娜見過朵麗後回房,為何說和朵麗的談話雖然觸動安娜的痛苦情感,但是這卻是她心靈中最美好的部分,且在迅速消失當中?
[Q2-7] 第24~25章,安娜用什麼方式討好伏倫斯基?這兩個人的感情關係為何那麼脆弱?
[Q2-8] 第30章,安娜和伏倫斯基間的熱情終於淡去,怨恨開始累積。為何至此下場?


第七部討論題綱

[1] 列文和吉蒂的心路歷程
[Q1-1] 在第1~8章裡描述了列文在莫斯科住了兩個月的生活情況,他對用錢的態度有什麼改變?為何改變?(尤其是第8章裡列文被吉蒂交代要教訓她姊夫斯捷潘,結果列文去和斯捷潘一起在俱樂部裡亂揮霍,成為強烈的諷刺)。托爾斯泰利用這情節想提醒我們什麼事?
[Q1-2] 列文在莫斯科參加音樂會、學術討論、政治議題的討論等等,表面上生活多采多姿,實際上心裡卻很無聊?為什麼?
[Q1-3] 列文被安娜迷惑,他回家後不得不跟吉蒂坦白。對這一段被迷惑的事,列文事後的感想是什麼?
[Q1-4] 第14章末尾有一整段在描述列文等待吉蒂生產時的心情:「他只知道和感覺到,眼前發生的事跟一年前在那家省城旅館裡尼古拉哥哥臨終前發生的事非常相像。……它們好像是日常生活中的縫隙,透過這些縫隙,你可以看到某一種更高一層的東西。……都你窺察到這更高一層的東西時,你的靈魂同樣不可思臆地上昇到一種從未有過的、人的理性所不能企及的高度。」托爾斯泰用這樣的方式在描述他的宗教情感的實際基礎,你怎麼看待?你的生活經驗中有任何類似的東西讓你願意去試著摸索「超乎理性」的情感經驗嗎?

[2]安娜和伏倫斯基的心路歷程
[Q2-1] 安娜為什麼要扶養英國馴馬師的小女兒甘娜?
[Q2-2] 第23~26章裡詳細描述了安娜和伏倫斯基的吵架過程。安娜為何要吵架?安娜又為什麼吃醋?
[Q2-3] 第30章裡,安娜在往火車站的路上,怎麼去理解她和伏倫斯基的愛情?
[Q2-4] 安娜為什麼要自殺?假如火車沒有碾到她,她事後一定會對「自殺」這件事反悔嗎?
[Q2-5] 面對著安娜的悲劇性下場,假如你是關心她的人(譬如朵麗),你會如何引導她走出悲劇?有機會嗎?


第八部討論題綱

列文和吉蒂的心路歷程
[Q1] 第7章裡說到,吉蒂觀念上認為列文不信教所以來世會遭遇不幸,但是另一方面,卻又寧可兒子長大後像他父親。為什麼?列文覺得吉蒂信教信得像他童年那樣虔誠。何以見得?
[Q2] 第8~9章裡,列文從尼古拉哥哥的死覺悟到:「可怕的與其說是死,不如說是渾渾噩噩地生。」於是覺得非要找出「為何而生」以及「何謂生」的答案。他回顧了唯物論的觀點,唯心論(柏拉圖、斯賓諾莎、康德、謝林、黑格爾)的觀點、叔本華以及神學理論的書,卻都無法回答他的問題。這裡托爾斯泰用的措辭是:從「實際生活」出發來考察這些哲學時,它們就崩潰了。所謂的「實際生活」是什麼意思?
[Q3] 第10章裡說到,列文知道:「僱工要盡可能地便宜些;但是用預付工錢的辦法,付得比人家應得的少些,那是不可以的。」彼得被高利貸剝削,所以應該要借錢給他;但是不交地租的莊稼人卻不能讓他們賴帳,也不能讓他們拖欠。這些段落所描述,是在拿捏什麼樣的分寸?是在宣揚一種「爛好人」似的宗教情懷?還是在「同情他人、體恤他人」與「鼓動人心裡的軟弱與私欲」間尋找平衡點?
[Q4] 但是第10章裡,卻又說:只要他不去使用哲學思辯,而憑著(良心的)直觀,他就知道哪些事該做,且非做不可(如同康德講的道德是一種最高的命令 imperative order),而那些事又該如何做。這兩段的對比裡似乎顯示托爾斯泰有著「反智主義(anti-intellectualism)」的觀點。生命的意義確實是只能憑良心的直觀去意會,而無法憑思辯企及嗎?在第11~13章裡,托爾斯泰又是又什麼樣的方式在確認(justify)以及鋪陳這種「反智主義(anti-intellectualism)」的觀點?
 [Q5] 第6章裡描述吉蒂因為自己漲奶就知道孩子餓了,第17章裡描述暴風雨中列文害怕吉蒂和孩子被閃電擊中,第18章裡描述列文因為孩子會認人而喜悅的心情,這些線索都在顯示:愛來自於沒有理由的直覺,而不來自於理性的思辯。但是,列文在第19章末尾雖然終於認清這些事實,卻沒有跟吉蒂講,為什麼?
[Q6] 書末,雖然列文重新建立起他的信仰了,卻自知跟他人的互動仍然不會順暢。為什麼?托爾斯泰想藉此說什麼?